以“质”为本 逐“绿”前行——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渔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时间:2025-03-21 10:20:0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杨武华  马艳霞  梁璟 字号:【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鱼池养殖面积中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近8.4万亩,名优水产品养殖面积占比76%;水产品总产量达7.7万吨,鱼苗生产19.65亿尾,鱼种投放2.05万吨,渔业总产值达到28.47亿元,占农业产值三分之一。

  这组数据,正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蔡甸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渔业科技为支撑,积极实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型升级,全区淡水养殖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创新驱动显成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蔡甸区坚持创新引领,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围绕适养品种筛选与选育、生产管理、智能投饲、疫病防控、尾水处理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渔业提质增效。

  走进蔡甸区张湾街道的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眼前一片繁忙景象。在温控大棚中,工作人员正在精心投喂刀鱼。

  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是湖北首家“长江三鲜”繁育中心。该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近年来致力于开展长江特色鱼类繁育、养殖的技术攻关,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成功繁育养殖长江刀鱼、河豚和鲥鱼,聚齐了“长江三鲜”。

  据了解,“长江三鲜”都是长江洄游鱼,量少价高,2021年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后,武汉市场上再难看到“长江三鲜”的身影。“这样的美味再也吃不到了,着实可惜。”该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尝试人工养殖,经过多年研究和繁育,“长江三鲜”人工繁育技术不断进步,目前,该合作社养殖基地里的刀鱼、鲥鱼和河豚的存活率均达90%以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野生刀鱼‘出水即死’,即便经过人工养殖,出水后进行转运的存活时间也不超过2小时。”陈国荣说,合作社不仅成功繁育出刀鱼,还对其环境适应性进行了改良,使其出水存活时间可延续到24小时,具备了运输至外省销售的条件。

  “将‘长江三鲜’齐聚武汉,是我创业以来最自豪的事情。”陈国荣对未来充满希望,“将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也会为周边符合养殖条件的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支持,让更多人能品尝到长江特色鱼类。”

  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流转池塘(稻田)3000余亩,近年来一直专门从事水稻、莲藕、小龙虾等种植养殖。此前,由于养殖品种单一,不重视品种更新换代,导致小龙虾品种种质资源退化,虾产量不断下降且商品虾规格小,集中上市卖价低,经济效益总体偏低。

  2022年起,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水产特色养殖课题组和武汉震燕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开展“稻—虾—憨”高效种植养殖模式研究项目,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从沙塘鳢(土憨巴)苗选择、病害综合防控、水质绿色调控、适口饵料鱼的配备等主要技术要点入手,精准投喂、精细化管理,2023年,80亩试验田喜获丰收。合作社负责人雷四斌算了一笔账,稻田6米的环沟里养沙塘鳢,卖不完的小虾是沙塘鳢的食物,因为养了虾和沙塘鳢,稻田里施肥用药都减少,降低了成本。沙塘鳢总产量约3500斤,总产值超过30万元。“去年的丰收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今年我们多养了一些沙塘鳢。”雷四斌说。

  武汉市农科院水产所负责人介绍:“‘虾—稻—憨’综合种养模式,将‘虾稻轮作’技术和‘稻鱼共生’技术两种种养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稻田的生产潜能,错峰种养小龙虾、稻、沙塘鳢,避开虾、稻、鱼相互争夺稻田营养的局面,最终实现增产、增效,充分发挥物种间互利共生的作用。希望通过试点,让更多的种养殖户采用这种新的生态模式来提高效益。”

  向绿增效促转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近年来,在湖北省、武汉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蔡甸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水产养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全区淡水养殖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

  武汉市得民特种养殖有限公司的工厂化繁育车间,一排排孵化池整齐排列,纳米增氧机不停输送氧气,小小黑色鳜鱼苗在水中自由游弋。“循环水育苗即在室内的育苗车间中增设水处理系统以及加温、增氧设备,让水质处于恒温、稳定、干净的状态,以达到尾水零排放的效果,适合高密度养殖。”武汉市得民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徐麒麟介绍,“同样的水体,循环水养的鱼苗产量可以提升3倍以上。”

  目前,武汉市得民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已建成了鳜鱼、鲈鱼工厂化繁育苗种设施,实现了苗种工厂化繁育,年繁育量达3000万尾,突破了蔡甸区鳜鱼、鲈鱼养殖苗种长期依赖外购的瓶颈。

  走进武汉市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一个个圈养桶整齐摆放,桶中鱼儿翻腾跳跃,工人正在对桶内的马口鱼生长情况进行观测记录,并定时投喂饲料。和传统的外塘养殖模式不同,该基地通过绿色圈养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养殖收益,同时达到了养殖废弃物的 “零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据介绍,圈养桶的底部设置了锥形集污装置,可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然后再通过岸上的吸污泵,将鱼的粪渣抽至50米开外的水处理系统进行沉淀和过滤,过滤后的尾水再经过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净化水可实现循环养鱼。此外,每个鱼池还配置有传感器,用于检测水质、溶氧、温度等。相比于传统养殖,池塘“零排放”圈养系统可以实现精准投食,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在精细化养殖管理方面也有效地节省了人力成本。

  “这里养殖的鱼,鱼肉没有土腥味,肉质鲜嫩,口感更好,长得也好,刚上市就很受市场欢迎。”武汉市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利军说,“目前我们一共有180套圈养桶,还养殖了大闸蟹、小龙虾、鳜鱼、花鲢、匙吻鲟、长吻鮠等淡水产品。”

  高效设施渔业绿色循环养殖应用,为推动渔业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蔡甸区依托优质水资源,探索推广绿色高效设施渔业养殖新模式,推动传统渔业转型升级,全区池塘“零排放”绿色圈养模式累计推广415套,养殖效益较传统养殖大幅提升。目前,全区建成高效设施渔业养殖示范基地11个,包含池塘流道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圈养桶等设施34087立方米。设施渔业经营主体共12(含重叠)个。

  延链促融谋发展

  搭平台、延链条、促融合……近年来,蔡甸区坚持全产业链建设,全力推进渔业育、养、加、销全产业链深度融合,突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更好惠及渔民。

  蔡甸区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以佳简呈厨食品公司、龙月水产养殖合作社、钳龙食品公司、得民特种水产养殖公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实施加工设施设备提档升级,扩大小龙虾和风味鳊鱼、鲫鱼等加工产品生产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2023年,龙月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整虾保鲜、虾仁加工等,年加工量达500吨,创产值2000万元。湖北佳简呈厨食品公司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在保持现有企业稳产前提下,又在侏儒山街洪北片区租4000平方米工业厂房,购置现代化生产设备扩大生产产能,并于当年底建成投产,使该企业水产品加工一举成为武汉本土水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据统计,2023年,全区水产品年加工量达到2000吨,年产值达0.85亿元。

  在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道金马堰村,湖北简厨匠造食品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低温腌制技术,为传统水产品加工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走进简厨匠造的生产腌制间,整齐地摆放着正在腌制的各类鱼。公司采用的低温环境腌制技术,将温度严格控制在0℃〜10℃之间,有效减缓了低温菌群的繁殖速度,减少了鱼肉营养成分的流失。该公司董事长黄正雄介绍,公司目前主要生产风溜香鲫、手撕大白刁、风溜小刁等产品,销售渠道通畅,拥有3600多家餐饮企业客户,鱼类供货商遍布全国主要产地。同时,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水产资源,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村民参与淡水鱼养殖,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增长。

  与此同时,蔡甸区还加快发展水产电商营销。积极支持水产养殖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引导采取带货直播、一键代发及组织周边农产品贴牌等方式发展电商营销,有效推动产销对接。

  据了解,武汉尊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变升级。武汉尊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早期主要经营业务为螃蟹、小龙虾、黄颡鱼、鳜鱼等名优水产品的生态养殖、线上线下销售及其繁育技术研发与服务。2024年来,公司在基地重点养殖鳜鱼、鲈鱼、鮰鱼、武昌鱼等淡水鱼,通过引进一整套冷冻、风干技术,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加工运输到电商销售一个完整的链条。

  走进企业生产车间,两条用于生产冷冻鱼和发酵风干鱼的生产线映入眼帘。一条生产线有二十余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公司方豆苗运营中心通过发展电商销售,将螃蟹、小龙虾等销往全国各地,增加了附加值。”据尊沁公司法人方银华介绍,目前已带动周边养殖户120多户,每户增收10万多元;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在螃蟹、小龙虾捕捞、分拣、打包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流水线,每户增收6000元以上。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还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充分利用金龙水寨、后官湖、桐湖湿地、沉湖湿地等休闲区域,将钓鱼、捕鱼、品鱼等多种涉鱼休闲方式融合到当地的水产产业中,全区有休闲养殖基地125处,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休闲渔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蔡甸区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聚焦全产业链,稳一产、强二产、联三产,在科技支撑上狠下功夫,提升渔业产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催生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设施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群众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高效设施渔业养殖示范基地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