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龙虾,活蹦乱跳闹餐桌。春节期间,长沙人的餐桌上,“夜宵顶流”小龙虾依然热辣滚烫。在养殖基地,生龙活虎的小龙虾,正陆续抢“鲜”上市,实现一年四季供应“不断档”。四季育苗,四季养虾,四季吃虾……小龙虾这道引爆舌尖的美食背后,是长沙小龙虾养殖向“新”而行留下的铿锵足迹,也是长沙水产养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
育种实现新突破
“前些年,冬天很难吃到活虾,但现在能吃到和夏季一样高品质的活虾,个头大,味道鲜美。”近日,正和朋友在长沙文和友餐饮店大快朵颐吃龙虾的李先生由衷感慨。在长沙不少爆火的小龙虾餐饮门店,麻辣鲜香的口味虾、油焖大虾正持续供应,在寒冬慰藉食客的味蕾。
而在位于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的文和友小龙虾育苗基地,同样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苗袋装水、放虾苗、充入氧气、扎紧橡皮筋……现场几名经验丰富的工人正忙着对虾苗进行打包。随后,30万尾活蹦乱跳的虾苗顺利打包完成,销往省外。
“我们做到了四季育苗,从而可以四季养虾。”湖南文和友乔口小龙虾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小龙虾研究院院长崔松说,得益于小龙虾四季育苗技术实现了新突破,基地繁育的反季节虾苗质量更高、生长速度更快,虾苗远距离运输存活率由原来的不到50%提升至95%以上,足以支持苗种鲜活地运输至全国各地,实现四季育苗、四季养虾。
实现“一季有价”不如“四季有虾”,种苗是关键,技术是保障。从攻克小龙虾苗种近亲繁殖、苗种退化的难题,到探索室外生态高产养殖、温室大棚养殖、小龙虾室内繁育养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崔松带领团队不断攻坚苗种四季育苗技术、苗种反季节育苗与屯养、荷花虾养殖等关键技术。
2024年,文和友对占地6000平方米的育苗基地进行了全面提质升级,新增或迭代循环水工厂集约化育苗系统、亲本繁育专池、无人机投饵等智能设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满内需、供外需”的苗种销售模式。除了育好苗,基地还通过智能温控大棚,控制水体温度,保证小龙虾一年四季能够正常觅食生长,促进性腺发育,做到同步交配、同步排卵、同步孵化,实现四季育苗、四季养虾。
养殖攻克新技术
小龙虾如何育出“大产业”?从优化一产、壮大二产到活跃三产,在长沙,一条涵盖小龙虾种苗繁育、龙虾养殖、加工和销售、餐饮和休闲渔业的全产业链条正加快形成。作为其中的优等生,“望城荷花虾”被列入湖南省“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如今正逐步壮大为富民产业。
冬季持续低温,小龙虾便会停止进食、脱壳,打洞冬眠。从而造成池塘无虾可打,市面无活虾可卖,人们无活虾可吃的局面。
在长沙,“冬季无虾”难题正逐步被破解。在位于乔口镇的文和友望城荷花虾生态屯养基地,总占地面积1.4万多平方米的水循环养殖车间内,24套基地自研的智能恒温循环水系统正在为小龙虾“护鲜”,室内空气温度恒定。小龙虾如住进“空调房”,在屯养箱内冬眠。“以前冬季吃冻虾,现在吃活虾,肉质、口感大不同。”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基地一次性可屯养小龙虾150万斤,是全国规模最大、功能较全、较为专业的小龙虾生态屯养基地。
“利用小龙虾冬眠习性,营造一个稳定的冬眠环境,保持水体营养平衡,可以使小龙虾反季节屯养3至5个月。”崔松介绍,通过在高峰时期将优质的龙虾屯起来,可以实现“高峰收虾,错峰出虾”,彻底破解了小龙虾季节限制及养殖户卖虾难的问题,实现四季有活虾可卖、有活虾可吃。
产业延伸新链条
“平均每天出虾1万斤左右,高峰时期一天出虾1.5万斤。”崔松介绍,基地屯养的小龙虾供不应求,在市场上身价倍涨,还没出基地就被预订一空,个头越大身价越高,平均每斤价格在70至120元。
“夏日潜江虾肥美,冬日乔口虾亦鲜。”“吃虾自由”的背后,是小龙虾全产业链的迭代升级。近日,在位于望城区乔口镇的荷花虾生态屯养基地里,上千个灰色“别墅箱”层层叠放,一只只鲜活的小龙虾张牙舞爪。依托镇域丰富水资源,乔口镇大力推广“一荷三虾”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荷花池为小龙虾提供良好栖息场所的同时,小龙虾排泄物又为荷花生长增加有机肥料。如此良性的生态循环,自然催生出色泽鲜亮、肉质鲜美的小龙虾,美其名为“荷花虾”。
产业强筋壮骨,虾农增收致富。2019年以来,乔口镇与湖南文和友小龙虾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千亩小龙虾示范养殖基地。以“养大虾、养精品虾、一年四季养虾”为目标,通过“企业+村集体+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小龙虾已成为当地富民产业,带动乔口及周边地区1000多户虾农实现增产、增效、增收。
产业接二连三,小龙虾身价噌噌涨。以乔口镇为例,当地顺势而为,以虾为媒串联“山、水、农、旅”元素,打造集“产、加、销、研、学、游、吃”于一体的荷花虾全产业链,让“食客”变“游客”,“流量”变“留量”,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据了解,乔口镇荷花虾种养规模达1.22万亩,综合产值近2.5亿元,带动1000余名村民就业,小龙虾已成为带动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