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是第七个世界豆类日。小小一粒豆,为什么会引起全世界人类如此关注,除了其在可持续农业、气候改善中所扮演的重要地位,还因为豆类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健康功效。从营养学方面讲,蛋白质作为人体三大基本营养素之一,相比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这两大营养素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外,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基础,对人体生长发育与生理活动都必不可缺。而大豆等豆类相比于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在提供优质蛋白质方面,还有不少优势:
优势1:大豆等植物蛋白是必需氨基酸齐全的优质蛋白
氨基酸是蛋白质组成的基本单元,评价一种蛋白质是否优质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它是否含有人体需要的必需氨基酸。大部分的植物蛋白,如小麦、稻谷,赖氨酸等含硫氨基酸较少,若饮食结构长期单一,会造成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而大豆相比于其他植物蛋白,不仅所含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在含量方面与动物蛋白(牛肉)相当,而且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均显著高于牛肉蛋白。
优势2:大豆等植物蛋白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
“大口吃肉”是人们直接摄入蛋白质最直接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动物性食物中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摄入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研究发现,大豆及其制品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与几乎不摄入豆腐的人群(<1份/月)相比,每周食用≥1份豆腐的人群,其冠心病发病风险下降1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成人高血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版)》建议,提高大豆蛋白等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 每天摄入含25克大豆蛋白的食品。
既然大豆等植物蛋白具有这么好的营养健康优势,再加上其生成成本更低,也有利于可持续农业发展,那是不是我们只吃植物蛋白就可以了呢?答案并非如此。从整个人体营养需求和健康方面来讲,肉类(尤其是红肉)虽然含有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但也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A、铁、锌等微量营养素。此外,大豆蛋白虽然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但植物蛋白的消化利用率和生物利用率比动物蛋白普遍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植物源蛋白食物含有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皂苷等抗营养因子。那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两全其美”呢?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做到以下两点:
多选择“深”加工豆制品
豆类食物在经过高温、过滤等加工过程后,抗营养因子会逐渐减少,蛋白质吸收率也会大大提高,相比于干吃炒黄豆,豆腐脑、豆浆、豆干都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和动物我都要
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各有千秋,每种食物都有其独特的营养特性,这也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倡“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主要原因。大豆蛋白虽然避免了摄入过多饱和脂肪酸,但红肉可以补充铁、锌、维生素A,牛奶含有乳清蛋白和各种活性因子,鸡蛋蛋白更是“完美”的优质蛋白,还含有卵磷脂等有益健康的活性成分。因此,没有完美的食物,只有合理的搭配,大家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喜好,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自由搭配属于自己的饮食方式。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