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中午,一列装载着木薯制品的国际货物列车从老挝入境中国,抵达云南西双版纳的磨憨站。5分钟后,列车顺利收到放行指令。
“中老铁路开通后,老挝的木薯干片在中国销量大幅提升,老挝百姓种植木薯意愿高涨,今年的木薯种苗更是‘一苗难求’。”老挝通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安全技术总监胡胜利说。
老挝的木薯片进入中国的大市场,得益于近些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各领域越来越紧密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总人口20多亿,规模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总体市场规模超大、内部投资合作潜力巨大。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业发展各有优势、各具特色,互补性非常强,农业和粮食安全是双边和多边合作的重点。
2023年9月,《中国—东盟关于深化农业合作的联合声明》呼吁,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全面深化双方农业互利合作,深入挖掘并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出要“将农业打造成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增长极”。
优势互补,促进农产品产供销衔接更紧密
木薯是淀粉之王,木薯粉不仅可做成奶茶里的黑“珍珠”,鲜木薯和木薯干片还可用于酒精生产、饲料替代。老挝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木薯是其重要产业。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在老挝的落地,中国的大市场,为老挝的木薯产业打开了“新天地”。
在老挝万象省,一个由四川泛亚集团投资的木薯种植基地里,阳光下的木薯植株长得比人还高。
“这边的长得不错,可以按时收;这边是前两个月补种的,现在还是苗苗……”走在田埂上,四川泛亚老挝办事处工作人员聂闻聪介绍。
2024年初,四川泛亚与老挝的农业企业3F公司合作。泛亚提供技术支持,农户种植成熟后再由泛亚收购产品。这种模式已在万象省推广种植木薯6万亩。
中老铁路的开通,泛亚种植出来的木薯可以更便捷进入中国市场。据了解,目前四川从老挝进口货物中,木薯粉已经排进了前三。
2024年10月22日,中老双方领导人在京会面。中方表示,愿意进口更多老挝优质农产品。
不仅仅是老挝,其他东盟国家的特色农产品,如越南的鲜食榴莲、柬埔寨的龙眼、老挝的百香果,随着“10+1”、“10+3”、澜湄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机制的落地实施,已经在中国的消费市场,有了不小的知名度。2023年,中国农产品主要贸易对象前10名中,有3个都是东盟国家。
粮食安全备受东盟各国关注。中国在粮食生产的技术、装备方面具有优势,而东盟国家的水肥条件和粮食品质也都不错。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0年,中国在东盟国家农业投资存量迅速增长10倍左右,投资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粮食及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加工。
原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大使牛盾也建议,中国要与东盟各国在农业生产与技术方面加强合作,以提高本地区粮食产量。
早在2009年,广西国宏集团就进入柬埔寨,投资茉莉香米的种植加工。
“我们将先进的种植加工技术教给当地农户,不断提升柬埔寨茉莉香米的品质和风味。”2024年9月28日,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柬埔寨展馆内,展位负责人郭东亮介绍,国宏集团投资生产的“暹粒”牌茉莉香米,已经连续15次参展。他们生产的茉莉香米不仅仅在广西销售,国内10个省市也都有布点,销量达到几千吨。
柬埔寨稻米联盟2024年11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前10个月,柬埔寨向中国出口大米已超过9.3万吨。
2024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实质性结束谈判。专家预计,随着未来中国对东盟国家农产品关税的下降,以及农业领域外商投资限制措施的进一步减少,中国—东盟区域内的农产品产销衔接会更加紧密,农业生产贸易加工的投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融为一体,形成更可持续、更具韧性农业价值链
去毛、剥皮、榨浆、挤水、制作成饮料……位于福建省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的中印尼椰子产业园内,一粒粒进口自印尼的老椰,实现了从原料到饮品的蜕变。
进口老椰原料由一家公司负责,压榨椰浆、取出椰水由园区另一家食品企业负责,加工椰汁、椰奶则交给第三家企业。
一粒椰子从印尼到中国,从原料到饮品,折射出两国农业的紧密关联和产业链上的深度协作。
这边,是“印尼老椰”被中国企业做成果汁进入中国市场,另一边,是中国的餐饮食材落地印尼,成为当地年轻人的“舌尖美味”。
印尼人口2.8亿,年龄中位数不到30岁,年轻人对近些年开在本地的中国餐厅青睐有加。地道中国味带动着中国原产地的食材源源不断进入印尼。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表示,中国与印尼在食品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前景广阔。口味上的融合,不但增加了货物贸易的往来,也增进了两国民心的沟通,让合作更有底气和信心。
琳洛薇,一名泰国籍的中粮集团员工,2012年入职中粮生物科技泰国公司担任质量管理部助理。因为工作表现优秀,被派往中国国内的中粮生物科技马鞍山公司培训学习。勤奋好学加上细致认真,琳洛薇的业务能力不断精进,很快就担任运转班班长,成为车间骨干。
在中粮,阳光的文化和团队精神,让琳洛薇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温暖,也让她喜欢上了中国。琳洛薇表示,愿意永远做一个最美的中粮员工。
民心相通,让产业链上的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的韧性和广泛性在不断加强。
2024年8月8日,中粮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签署协议确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称,将在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及行业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携手共建国际农业产业链。
融合还在持续。
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2024中国—东盟农业合作会议、第二届中国—东盟数字农业论坛、第二十四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农林部长会议……2024年,一系列的多边双边合作活动相继开展,使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领域的合作更加深入紧密。
尤其是2024年10月10日,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齐聚老挝万象,共同宣布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谈判实质性结束,农业领域合作将进入“新天地”——
跨境病虫害防治、动植物防疫、农业技术发展经验分享,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机械普及,栽培管理技术升级,农业数字化科技应用,农业跨境电商发展,农业科技人才交流……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农业融合度将快速提升。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学术院长李光辉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将促进构建新的、适合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更好应对现代化国际贸易格局和全球挑战。
面向未来,把握数字化、绿色化农业投资新机遇
传统的水稻种植“一人一牛”,现代的水稻种植“一人多机”。
在广西宾阳县,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依靠超百台(套)现代农机设备,让水稻的全流程都有农机参与,耕种的面积也扩大至数千亩。
合作社负责人郑成功表示,随着中国农业技术发展,未来现代农机设备及智慧系统在生产中将普遍应用。
不止广西,在中国的很多传统农业区,手机已成为新农具,数据已成为新农资。植保无人机、智能小麦镇压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随处可见。而在东盟不少国家,数字农业的基础条件仍很落后,尤其是5G基站、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建设方面需求量巨大。
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经济学家朱晶表示,“中国在农业数字化应用方面处于世界前列,数字化应该成为我国农业对外拓展服务贸易和投资的重要抓手,成为我们的后发优势。”
捷佳润科技有限公司,是广西南宁一家深耕数字农业与智能水肥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副总经理、数字果园总经理张兴杰介绍,他们的业务目前已拓展到马来西亚、柬埔寨等部分东盟国家。在马来西亚,公司与当地农业企业合作,运用智能喷灌和AI巡园系统实时监控果园的生长环境和病虫害情况,为猫山王榴莲种植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显著降低了农药使用量,提高了果实品质。
“通过智能农业监管系统,如今只要点一下鼠标,即便是在中国广西上班的农业专家也能为远在柬埔寨金边的农业基地的农作物实施浇灌。”中国—柬埔寨农业促进中心执行主任兰晖焰这样描述数字化技术在东盟国家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在第27次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和东盟发布促进智慧农业发展联合声明——
中国和东盟国家将致力于发挥数字技术的普惠效应,弥补城乡和区域间数字鸿沟,以数字经济助力农业发展,并提出在技术创新研发、农业生产数字化、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以及政策和能力建设领域采取务实举措,鼓励各级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私营部门、民间团体、生产者等各方相互协作,共同推动中国东盟智慧农业合作。
绿色农业发展也是中国与东盟务实合作的新亮点。
推动绿色转型,实现低碳、环境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包容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东盟国家近些年尤为重视的方面。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有条件成为东盟天然的绿色经济合作伙伴。合作的重点,已在《中国—东盟关于深化农业合作的联合声明》明确——
促进绿色循环低碳有韧性的农业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绿色有韧性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低碳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绿色农产品贸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共同提升本区域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中国—东盟农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也进一步明确了4个大项、13个子项、49个具体任务的计划,成为引领合作、指导投资的行动指南。
回首2024,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贸易、投资、科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内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智慧农业和绿色发展稳步推进,一幅携手共赢的全景图正逐渐显现。
期待未来,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不断深入拓展,共同实现发展振兴,为地区和平发展注入稳定力和正能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