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文化 添彩津南
时间:2025-01-21 11:32:5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武少民 字号:【

  “挠秧号子起源于天津市津南区小站地区,是稻农们祖祖辈辈在田间挠秧除草时,为了解闷儿鼓劲儿即兴哼唱并口口相传、延续至今的一种民歌形式。其歌词记载着小站稻的历史,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已被列入天津市非遗名录。”津南区委宣传部有关人员介绍。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天津小站稻历史悠久,因发源于津南小站地区而得名。2018年,天津市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2020年,小站“稻作文化”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小站稻成功入选当年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当地致力于农文旅深度融合,用小站稻写出大文章。

  非遗传承农耕文明

  铿锵悦耳的锣鼓声中,精妙高超的高跷、生动活泼的旱船、绚丽多姿的竹马、激昂热烈的行云龙灯等轮番上场,1500余名民间艺人身着节日盛装,神采飞扬,尽显身手……这是2024年农历正月十六(2月25日),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上演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妈祖祭典(葛沽宝辇会)”。

  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包括“葛沽宝辇会”在内的众多非遗项目传承着漕运文化,也沉淀着对小站稻振兴的期盼。

  熠熠生辉的瓷器上,绘有精美的小站稻纹饰,而瓷器中盛放的就是小站稻核心产区的稻米。“得益于瓷器特有的材质和密封性,小站稻米放在里面一年也不会霉变、生虫,稻米煮起来依旧芳香四溢。我们还持续推出了多款与小站稻有关的瓷器作品,比如传播稻耕文化的小站稻艺术瓷、文创水杯、茶板、碗及瓷质书签等。”陈氏制瓷第五代传承人赵彦菊说,在津南有上百年历史的陈氏制瓷(手绘)制作技艺是天津市非遗代表性项目。

  津南区坚持以小站稻振兴计划为抓手,积极整合民俗文化游、都市农业游、现代工业游为主打品牌的“三游合一”精品路线,充分发挥非遗项目、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拓展更多文旅消费场景,将非遗项目、民俗文化、农业资源创新性转化为文创产品、旅游活动、研学体验等,展现津南风华。

  稻作文化魅力十足

  和面、筛粉、塑形、加料、蒸烤……不一会儿,一盘盘香甜软糯的“米胖子”出锅了。在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的稻田旁,大人和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学习制作烤米花。“由小站稻产业延伸的研学项目非常火爆。每天都有一些企事业单位员工、学校师生来到这里,参加小站稻插秧研学、小站稻米糕制作研学等活动,学习稻作技艺,体验传统米糕制作工艺,感受稻耕文化魅力。”小站镇宣传委员李玲僮说。

  研学旅游是文旅教育跨界融合的新业态,作为小站稻的原产地,津南区以独特的“兵米文化”为底蕴,立足资源优势,精心打磨研学旅行产品。“在小站练兵园、小站稻会馆种植核心区、迎新民俗嘉年华等园区,我们推出了以农耕、研学、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通过DIY手工、户外拓展、团队游戏、游园参观等多种形式,使研学活动更具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李玲僮介绍。

  绘就农文商旅融合新景

  稻田画美轮美奂,让游客叹为观止;稻田观光小火车穿行于稻浪中,令人流连忘返……津南区小站镇副镇长魏芦江介绍,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连续多年设在小站镇会馆村,吸引了数万游客。

  “津南区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延伸拓展小站稻产业链条,致力于农文商旅深度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蓬勃的文化活力。”天津市津南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刘永华介绍,津南发挥“稻香源”示范种植基地的作用,借助“津农精品”展示中心进行小站稻品牌展示和宣传,通过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地方特色“稻米节”等节庆活动,持续扩大小站稻品牌影响力。

  走进“日思”小站稻销售点,只见小站稻产品形象包装设计引人注目,具有天津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小站稻地域标志、小站稻兵米文化等元素。据天津市优质小站稻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介绍,公司通过平面设计、视频拍摄、卡通形象设计等手段,结合形象包装设计大赛、主视觉IP设计大赛、动漫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塑造天津小站稻品牌的“超级符号”,并贯穿于小站稻品牌化建设的全过程。

  “目前,除百姓青睐已久、耳熟能详的精制、优选、有机系列外,我们还新增了小罐米等新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陈浩说,未来他们将进一步通过文化赋能小站稻振兴,让小站稻不但璀璨津门,而且飘香世界。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