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码溯源 赋能安全——浙江台州黄岩区依托“浙农码+”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管
时间:2025-11-07 11:09:2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朱小兵 字号:【

  “我们合作社有种植基地近300亩,产品主要销往江浙沪市场。”浙江省台州市黄岩蔡家洋本地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锦荣介绍,合作社对生产的橘子张贴“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合格证只要扫码,产地信息等一览无余。这是我们对客户的承诺,我们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黄岩区深入谋划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依托“浙农码+”模式,推动实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管,以数智赋能品牌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并获得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卫士集体等称号。

  固本强基

  强化风险管控

  走进黄岩北洋镇官岙茭白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460多亩茭白长势良好。再过个把月,这批鲜嫩的茭白就可以上市。

  “我们一直在使用‘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有了这张农产品身份证,我们的茭白就能进入商场、超市,价格也能卖得起来,因为品质有保障。”黄岩官岙茭白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蒋良珍介绍。

  在本地秋季茭白还没上市的时候,合作社对外销售的是产自云南的茭白,它们不会被贴“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蒋良珍说:“合格证不能随便乱贴,我们只贴自家产的茭白。”

  近年来,黄岩为全区238家追溯主体配备了“浙农码”打印机;同时安装“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打印一体机5台,供散户生产主体打印。目前,当地238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主体实现农产品标识率100%、追溯率100%。

  针对辖区内重点品种和主导产业,黄岩筛选出常用药物农残检测参数,推进胶体金快检技术应用。当地19个乡镇街道均配备胶体金检测设备,去年共完成快检2351批次,检测合格率100%。

  此外,黄岩区遴选了55家主体探索开展信用管理体系,将落实“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情况作为信用评价重点指标之一。目前,当地已培育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示范基地14家、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示范基地25家。

  多措并举

  推进多维监管

  将农产品切段、滴检测液……在黄岩区头陀镇农产品快检室,工作人员章笑笑正在给周边老百姓从菜市场买来的金针菇、小青菜等进行农残检测。

  “我们除了给老百姓检测外,还对当地的主要农产品生产主体进行不定期抽检。”章笑笑介绍,她会在水果、蔬菜的上市期,去一些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种植基地进行随机抽检,一般每周抽检两到三次。“一般全年抽检量超过720批次,有时批次更多。从我们这里的抽检结果看,都是符合农残检测标准的。”

  “如果镇里的检测室检测发现有农残超标,会报送到区农业部门,我们会将生产主体列入高风险主体名单,并进行相关定量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关行政处罚,如涉及使用违禁药等情况,则会转交公安部门列入刑事案件进行后续侦查等工作。”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工作人员陈永强介绍,近年来黄岩区地产食用农产品定量检测合格率都在98%以上。

  黄岩区不断健全“三安联动”监管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和乡镇街道高效协作,推动实现食用农产品追溯信息共享互通。邀请各类媒体深入农产品质量监管一线,依托公众号、微博等线上平台,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送科技下乡等线下活动,全面扩大“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成效。

  立足特色

  实现产业带富

  在黄岩蜜橘种源中心,橘树成林、生机盎然。一颗颗裹着青嫩外皮的橘子挂满枝头,分量足得把枝梢压弯,悄然预告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中心工作人员林圣函介绍,这个基地栽种橘树303亩,以研究为主。

  “当然,我们每年也会生产、销售橘子。”林圣函说,“一般我们在橘子上市前一两个月,农业部门工作人员会来检测,检测结果都是达标的。”

  近年来,黄岩区通过高标准建设黄岩蜜橘种源研究中心,系统重塑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三大核心体系,推动黄岩柑橘全产业链产值提升至20亿元,带动3.2万人就业,全面推动黄岩蜜橘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合作社基地有300多亩,主要种植橘子、枇杷和杨梅,去年年产值1000多万元。”黄岩唐家岙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林剑介绍,合作社只对60多名社员生产的农产品贴“浙农码”承诺达标合格证。“这个是可追溯的,既然贴了这个码,那就得对产品质量负责。”

  黄岩区大力推广“浙农码+溯源”模式,以坚持龙头企业带富、创新工坊运营带富及推动和美乡村带富为实施机制,让农户创富增收。当地已建成“黄岩蜜橘”共富工坊76家,惠及农户1520家,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带动就业超万人。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