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兰察布有“三宝”,山药(马铃薯)、莜面、大皮袄。曾几何时,这句谚语道尽当地百姓的饮食记忆:“早上莜面糊糊煮山药,中午四棱八角烩山药,晚上七大八小焖山药”。如今,这个曾经填饱肚子的“土疙瘩”,正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金蛋蛋”。
自20世纪90年代起,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实施“土豆立市”战略,这座城市围绕马铃薯在良繁体系、种植技术、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建设五大维度持续发力。2024年,全市马铃薯产量230万吨,带动3万余户农民致富,人均年收入突破8000元。从“救命薯”到“致富薯”,乌兰察布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农业传奇。
解码“中国芯”的硬核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乌兰察布在马铃薯领域的研究已交出斐然的成绩:全国首个脱毒种薯组培室在此诞生,《中国马铃薯》期刊在此发刊,马铃薯实生薯在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成果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试验于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但马铃薯育种堪称马铃薯领域的“芯片战争”,以往,荷兰薯、大西洋、底西芮、夏波蒂等“舶来”马铃薯广泛种植于乌兰察布的广阔土壤,何时才能拥有叫中国名字的、真正适合自己土壤品种的马铃薯品种,成为画在乌兰察布万千薯农及政府心中的大大问号:一个马铃薯新品种的培育到底有多难?
为确保乌兰察布马铃薯良性发展,乌兰察布市大力发展马铃薯种业,从源头破解国外高价种的“卡脖子”问题。梁希森的希森种业,便是乌兰察布马铃薯“种业天团”企业的一员。在商都县希森新品种试验田,梁希森带领着科研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攻克难关:从2005年启动杂交实验,历经10万次组合筛选,终于在2015年培育出集高产、抗病、耐储于一身的“希森6号”,并于2016年通过国家审定;2023年,“希森6号”因表现突出且推广面积上升快,首次被列入《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中的“成长型品种”;2025年,该品种再次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并晋级为“骨干型品种”。这款明星品种不仅创下亩产9.58吨的世界纪录,更在2022年开启航天育种新征程,搭载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同时,“乌兰察布造”种薯已在中亚五国落地生根,续写丝绸之路新传奇。
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科技矩阵已然成型:国家马铃薯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团队驻扎深耕,16家规模化种企集群发展,年产脱毒苗10亿株、微型薯20亿粒,组培室面积、网室规模、气雾培面积均居全国前列。这些数字背后,是乌兰察布打造“中国马铃薯种业硅谷”的战略雄心。
智慧农业重构生产版图
种植大户李亚平,十年前辞去北京外企高管职位,带着“再造家乡”的梦想,投资2000万元扎根9000亩薯田,成为乌兰察布首批返乡创业的“新农人”。
“农业要做大、首先要做精!”回乡创业以来,李亚平潜心研究家乡马铃薯产业发展,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集成应用良种覆盖、机械化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轮作倒茬等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李亚平的智慧农场,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传统耕作方式。通过引进以色列耐特菲姆智能滴灌系统,农场全部实现智能水肥一体化控制,创新了“无膜、节水、控肥、减药、省工、增效”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实现亩产从2吨到5吨的跨越式增长,不仅节约成本30%,更让马铃薯品质提升两个等级。如今,这种技术已在全市推广,为当地马铃薯技术模式与粮食产量提升树立了标杆。
在这片智慧田野上,现代化图景震撼人心:马铃薯高垄滴灌栽培技术、马铃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马铃薯浅埋滴灌精准高效栽培技术全面铺开,8000台套智能农机纵横驰骋,1600家农机合作社织就服务网络,2400亩“看禾选种平台”展示最新成果,让马铃薯种植户“先尝后买”。这里还是全国马铃薯技术输出高地,累计推广中加系列、希森系列等30余个优质品种,让“北纬41°马铃薯黄金产区”的美誉实至名归,实现了马铃薯种植从“粗放式”向“精准化、集约化”转型。
从田间到舌尖的价值跃迁
在薯都凯达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颗马铃薯的奇幻之旅精彩上演。
经过清洗、去皮、切割等28道工序,最终变身一根根薯条,讲解员自豪地介绍:“国内每5根薯条,就有1根出自乌兰察布市”。马铃薯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乌兰察布深知加工业对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如今的乌兰察布,已构建起百亿级产业链条:6家龙头企业年加工马铃薯产品能力达100万吨,产品涵盖淀粉、全粉、主食等八大类。2023年,福景堂集团建成全球领先的食品级蛋白生产线,实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更令人振奋的是,乌兰察布马铃薯食品级蛋白提取技术的突破让马铃薯附加值提升60%——鲜薯每吨售价2000元,加工成精淀粉后每吨售价6000元,而提取的食品级蛋白每吨售价可达1.5万元,广泛用于保健品、婴幼儿食品、高端调味品等领域,填补了内蒙古马铃薯精深加工的空白,真正实现“吃干榨尽”。这些创新成果,让“中国薯都”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
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农民增收。乌兰察布全市马铃薯重点加工企业直接带动 1.2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人口占比达35%;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鲜薯收购价比市场价高0.2〜0.3元/斤,让农户“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电商助农开辟新赛道
在乌兰察布当地,有一位尽人皆知的“土豆公主”郭晨慧,她的创业故事诠释了数字经济时代的机遇法则。
后旗红马铃薯是乌兰察布的特有品种,因表皮红润、口感绵香著称,加上当地土壤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采用绿色有机种植方式,品质得天独厚。但最初,乡亲们仍习惯用麻袋批发,一斤只能卖 0.8〜1元,利润微薄。郭晨慧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她先对马铃薯进行“精挑细选”,确保每一颗薯块大小匀称、圆润光滑,剔除畸形、破损的薯块;然后用白色油纸单独包裹,再套上黄色防震保护套,装入印有“后旗红”logo 的礼盒中,通过淘宝店铺销售。
起初,乡亲们对她的“折腾”难以理解:“土豆还需要这么包装?谁会花高价买?”但当礼盒装马铃薯以9元/斤的价格上架,短短一个月就卖出5000多斤、供不应求时,乡亲们彻底服了——这个价格是批发价的10倍以上!
在郭晨慧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精品包装”行列,察右后旗的马铃薯从此卖出了“苹果价”。通过电商平台,她带领乡亲们实现亩均增收8000元,更催生了察右后旗“919电商节”这一当地特色IP。
今天的乌兰察布,正构建全方位销售网络:274万吨仓储能力保障四季供应,2万名乌兰察布马铃薯专业经纪人活跃全国,乌兰察布“中国薯网”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实现乌兰察布马铃薯价格信息、物流配载和产品交易互通互联。当印尼卡乐比工厂的鲜薯订单飞来,当天津港满载300集装箱的马铃薯货轮缓缓驶出,当京东、盒马的货架摆满乌兰察布马铃薯,这条从草原到餐桌的供应链,已然贯通全球。
金字招牌闪耀世界舞台
“乌兰察布的马铃薯,块大、皮薄、整齐,煮着绵、烤着香,做薯条脆,做淀粉纯!”这是消费者对乌兰察布马铃薯的评价。
这得益于乌兰察布独特的地理气候——中温带半干旱气候,昼夜温差达15℃以上,利于干物质积累;沙壤土透气性好,保水保肥能力适中,减少薯块畸形;年均3000 小时以上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乌兰察布马铃薯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品质优势。检测数据显示,乌兰察布马铃薯干物质含量达18.81%〜30%,淀粉含量13.48%〜21.71%,还原糖含量0.84%〜2.77%,粗蛋白含量9.81%〜12.04%,维生素C含量6.13毫克〜14.34毫克/100克。特别是加工型马铃薯,其淀粉具有低蛋白、低酸性的特点,且抗凝沉性、白度、黏度、糊化度、透明度俱佳,成为薯条、薯片加工企业的 “首选原料”。
优异的品质,为品牌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乌兰察布马铃薯的品牌化之路,始于2008年。当年,“乌兰察布马铃薯”获原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成为全国首个马铃薯地理标志产品;200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为 “中国马铃薯之都”,确立了该市在全国马铃薯产业中的地位;2011年,“乌兰察布马铃薯” 在国家原工商总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志着品牌发展迈入规范化阶段;2018年,乌兰察布市被农业农村部等9部委联合认定为“第二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品牌认可度进一步提升;2022年“乌兰察布马铃薯” 被纳入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只要你肯干,老天爷都要情不自禁‘挺’你!”年轻的马铃薯种植大户张伟在薯田里自豪地说出这句话。如今,“乌兰察布马铃薯”这张“金色名片”持续擦亮:从超市的货架、电商的页面,再到飞往迪拜的飞机和驶向东南亚的货轮,从2018年品牌价值只有8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82亿元,成为内蒙古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之一。正如当地薯农所言:“我们的土豆,现在可是带着身份证闯世界的!” 在各级政策有力支持下,在各界资源有力扶持下,在千千万万个乌兰察布薯农的辛勤劳作下,乌兰察布马铃薯必将乘风破浪,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更靓丽的光芒。

(作者单位:李丽玲,乌兰察布市职业学院;贾则宁、冀泓牡,乌兰察布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