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香菇:顺应自然 活态传承
时间:2025-11-07 11:10:4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之江向南,山势渐深。自温州出发,驱车四小时,海拔逐渐抬升,便到了位于浙江省最南边的庆元县。

  亚热带季风为这里带来年均17℃的温润,194个雨日将空气化作天然加湿器,86%的森林覆盖率孕育着每立方米空气含7万个负氧离子的清新。当云南的野生菌还在山林沉睡,庆元人已用八百年的时光,将香菇从深山秘境的珍馐,变为日常餐桌上的滋味。

  牛肝菌、灰树花、小花菇……庆元这片被誉为“世界香菇发源地”的土地,用一朵褐色的小菌伞,撑起了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半壁江山。香菇也因富含多糖而成为药食同源的代表。

  好香菇怎样炼成

  成为一颗好香菇,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谭琦研究员的标准是“三好”——外观好,营养好,环境好。外观好,指短柄、厚盖、圆整,直径4到6厘米大小最佳;营养好,指多糖含量高,这样调节免疫力的功能就强;环境好,洁净的空气、优质的水质和种植基质,以确保孕育出品质上乘的菌菇。

  谭琦,这位原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食用菌研究所所长,与香菇结缘已经有三十年了。她1985年开始从事食用菌科研工作,1995年将研究方向转到香菇育种,第一时间就前往有“世界香菇发源地”之称的浙江庆元“朝圣”。

  “我中午12点从上海出发,一直到第二天中午1点多才到,整整走了24个小时。”翻越崇山峻岭抵达庆元,谭琦满眼郁郁葱葱。这意味着“三好”中的“环境好”是达标的,香菇的品质才能得到保障。谭琦遂按原计划去百山祖脚下的西洋殿拜会吴三公。

  八百年前,龙岩村山民吴三偶然发现一棵被雷电劈倒的阔叶树,在梅雨季节后竟然长出了褐色的菌伞。他受到启发,尝试用斧头在树干上砍刻花纹,以助菌丝孢子扎根木质纤维。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对香菇的认知,开创了人工种植香菇的“砍花法”。

  经吴三传授,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掌握了制香技艺,成为靠种植香菇为生的菇民。他们感念吴三,尊他为“吴三公”,在百山祖脚建起西洋殿,世代祭拜。这座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菇神庙,如今香火依旧鼎盛。

  经过数百年几代菇民改良、演进,砍花法早已发展成一套成熟的工艺体系。

  香菇的生长须历经五年时光。冬至伐木,蓄积养分;清明时节,昼夜温差催生菇蕾;霜降之后,寒冷空气唤醒菌丝。再经“作樯、砍花、遮衣、倡花、开花、惊蕈、当旺、采焙”八道工序,方能迎来一朵菇的诞生。这套在世界农业史上绝无仅有的栽培技艺,确保庆元香菇完全够得上“营养好”的标准。

  有环境好、营养好托底,“外观好”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其实只要你到庆元转一转,感受一下山风裹挟着松针与腐殖土的气息,就不难明白菇民何以能种出一颗完美的香菇。

  八百年时光流转,这种与山林共生的智慧,已经升华为一种生活哲学:在顺应自然中寻找发展的平衡,在传承传统中孕育创新的可能。

  2014年,庆元香菇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填补了全球食用菌领域遗产类型的空白。

  在保护中创新

  时至今日,香菇的种植方法已不止于传统的砍花法。在科技加持下,现在的庆元,砍花法、椴木法、堆料法三种种植技术共存。“从古法砍花到现代工艺,完整呈现了八百多年来人工种植香菇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演化链,堪称人工种植香菇技术的活态博物馆。”谭琦介绍。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扮演了“当代吴三公”的角色。

  20世纪50年代,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梅朋先生,率先引进日本纯菌种制作技术,并在庆元推广椴木栽培,这一举措使香菇产量大幅提升。70年代,研究所的何园素老师,在科技上取得进一步突破,首先实现了用木屑替代椴木进行香菇的栽培,实现香菇种植从深山到平原的跃迁。

  这一突破的意义,用谭琦研究员的话说就是:“让香菇能够从神坛‘下嫁’到我们寻常百姓的餐桌。”到谭琦这一代,选育了一系列香菇新品种,为我国的香菇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如果说科技进步让香菇种植摆脱了地域局限,那么真正推动产业发展的是科研、企业与政策的合力。正是有政府支持与企业的助力,加之科技赋能,传统的香菇种植户具备了从独立经营者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链一环的条件,种植方式也从分散的小农模式向规模化、品牌化迈进。

  2022年,庆元香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正式获批筹建,筹建期为3年,从2022年10月至2025年10月。庆元县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为核心,出台《庆元香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庆元香菇证明商标使用管理规则》等相关政策文件,制定《地理标志产品 庆元香菇》《香菇生产技术规范》2项国家标准以及《食用菌包装及储运技术规程》《香菇菌棒工厂化生产技术规范》等3项行业标准,引导菇农根据标准投入生产,实现庆元香菇从传统栽培模式向规模化、智能化、工厂化模式发展。为推进示范区建设,庆元县建立市场监管局、食用菌产业中心、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合一发展模式,形成政策协同、业务联动和信息共享的组织体系。2024年,累计举办地理标志申报、标准化生产等专题培训12场、覆盖从业人员600余人次,推广“智能控温”“生态菇棚”等新技术,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15个、辐射农户2000余户。

  同时,创新“地理标志+司法保护”协同机制,与福建省松溪县、建瓯市等地签订跨区域执法协议,联合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化海外市场布局。2024年新增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企业11家,累计达28家,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共治”的保护格局。

  如今,庆元的香菇年产量已经超过1000万吨,当地菇农的收入跟着水涨船高。

  激活文化基因

  日常生活中,香菇是备受青睐的食材,其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享有菇中皇后的美誉。香菇不仅仅是美食佳肴,在药用方面也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药用价值,《本草求真》称香菇“味甘、性平,能益胃助食”,《本草纲目》也提到“主益气不饥”“健脾开胃”。

  在庆元的香菇种植中,天、地、人始终保持着一种和谐的互动。无论是砍花法,椴木法,还是今天的现代化袋料技术,都体现了“顺势而为”的理念。每一朵香菇从诞生到采摘,都仿佛遵循着一个内在的节奏,犹如四季更替,循序渐进。也正因此,庆元香菇被称为“道地草本”。

  庆元的菇民,随季节迁徙,如同候鸟。每年深秋,他们肩挑行囊,离家奔赴各地种菇,足迹遍及云贵陕等13个省份。当地民谚道:“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发芽,丈夫回家。”这句朴实的谚语,诉说着千年来菇民们冬去春归的生活节奏。时至今日,庆元人已然秉持“顺时而食”的原则,这既是庆元先民的智慧,也是庆元人保持文化定力的砝码。庆元人靠山吃山,但不再单纯依赖森林,而是敢于创新,拓展新的发展模式。

  最近,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公布了第三批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庆元香菇文化活化项目成功入选。该项目以庆元香菇栽培系统为核心,通过文化IP开发、研学体验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传统香菇文化的创新转化与活态传承,助力农文旅深度融合。

  此次入选省级培育名单,为“香菇文化活化项目”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庆元县正在谋划,为来庆体验的游客打造极具当地特色的文化旅游新体验。一是系统梳理香菇栽培技艺、菇民习俗、菇山话等文化元素,建立数字化文化资源库,深度挖掘“吴三公”等历史人物故事,打造沉浸式文化展演场景,如在西洋殿复原菇神庙会仪式。二是开发香菇主题文创产品,如香菇造型文具、菇民戏文创周边等,建设“香菇夜市”特色街区,汇聚菌菇火锅、香菇小吃等10种以上美食业态。三是推动“香菇+”跨界融合,与廊桥文化结合开发“廊桥菇宴”主题线路,与村晚活动结合创作《菇乡记忆》《山水赋菇乡》等实景演出及歌曲。四是打造“香菇之源探秘线”“遗产体验线”“产业研学线”3大主题游线,串联香菇小镇、香菇博物馆、种植基地等10个核心景点,设置菌棒制作、香菇采摘等互动体验项目。同时升级游线基础设施,完成游线标识系统、休憩节点及智慧导览平台建设,实现景点VR全景导览。

  一朵菇的故事,还在继续。

  (综合整理自《三联生活周刊》、庆元融媒)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