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洼牦牛:高原之舟的千年传奇
时间:2025-09-17 14:45:1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武琦 通讯员 杨学丹 字号:【

  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川西北高原上,有一种生物,它们身披浓密的黑色长毛,蹄声沉如鼓点,角尖内收如弓弦,在海拔3500米的冻土带上刻下生命的轨迹。这便是被誉为“高原之舟”的麦洼牦牛——一个承载着千年游牧文明、凝结着高原生态智慧的活态基因库。

  麦洼牦牛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一,入选了2024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作为红原县的重要产业支柱和当地农牧民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从肉、奶、皮、毛等方面,麦洼牦牛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红原县以牦牛现代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链主,通过“种、养、加、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麦洼牦牛“三链融合”持续加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4年牦牛存栏47.5万余头,牦牛肉产量1.58万吨,奶产量3.6万吨。

  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生命基因

  麦洼牦牛主产于红原县及若尔盖县南部,在阿坝、松潘、南坪、壤塘等周边县域亦有分布。因中心产区属麦洼部落,故得此名,也是我国牦牛品种中最早受到广泛关注的地方良种。其生长的红原县,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降雨量达到700毫米,充沛的雨水滋养的高原草甸十分富饶。红原县拥有天然草场面积756.37万亩,天然草原鲜草产量397.76公斤/亩,植被覆盖率86.31%,草地主要包括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低地草甸类等,草地植被极为丰富,分属70科225属463种。牦牛在这里可以有选择地去吃,不仅能吃饱,而且还能吃好。

  麦洼牦牛全身黑毛为主,前胸发达,体躯较长,背腰平直,四肢较短,蹄质坚实。这些特征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数千年自然选择与人工驯化形成的独特品种特性。其鲜肉肉色深红有光泽,肌内脂肪分布均匀,有大理石花纹,肌纤维清晰坚韧。其肉富含铁、钙、锌等人体易吸收的矿物质元素,其中铁元素含量和粗蛋白含量远高于黄牛肉和其它产地牦牛肉,而热量和脂肪含量则更低。煮熟后肉质密实鲜美、浓厚香醇,适口性好,汤汁澄清透明。

  千百年来,牦牛与牧民相依为命,早已成为红原草原不可替代的生态与文化符号。逢年过节给牦牛装扮,还将牦牛肉用于祭祀和送礼,饱含深厚情感与文化寓意,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为品牌奠定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根基。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麦洼牦牛来自原康北地区,并在由康北地区向红原县麦洼地区迁移过程中,混入了沿途各地的牦牛,到达麦洼地区后又混入了野牦牛的血缘,使其血流有所更新。“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在四川红原引入荷斯坦、娟姗牛等培育品种冻精开展人工授精,由于操作简便,改良效果好,成本低,易于在牧区推开,成为最好的牦改方案。截至目前,累计获得改良牛3万余头。”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红原县立足牦牛种质资源优势,加强良繁体系建设,深入推广牦牛人工采精、授精、牦牛冻精改良等新技术。目前拥有优质麦洼牦牛1064头,其中优质种公牛274头,优质能繁母牛463头,组建了3个保种核心群,后代生产性能增加1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80%。

  从草原到餐桌的产业升级

  “红原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坚持‘吃生态饭、做牛文章、过牛日子’,积极推动饲草产业与养殖产业高度融合,打造畜牧供应端、生产链,为‘麦洼牦牛’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提供了支撑,促进了牧民群众持续稳产增收。”红原县委书记阿江说。

  近年来,红原县重点建设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基础设施,配套乡土牧草种子扩繁基础设施设备、牦牛优良种畜扩繁基础设施设备、优质饲草料生产及供给保障基础设施设备,补齐红原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短板,提升红原畜牧业牲畜良种化、装备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管理数字化水平。

  在安曲镇夺龙村的千头牦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精料房、隔离舍、牛舍、贮草棚、运动场、草种基地、放养草场、红原县数字畜牧业管理中心等生产基础设施设备一应俱全。依托“人-草-畜”三位一体的红原县数字畜牧业监管平台,基地配套生产基础设施设备、电子围栏、牛舍物联网、牦牛健康养殖穿戴设备和数字化养殖系统终端,已经实现了牦牛智慧放牧和牲畜健康状况可视化管理。

  “天然草原+人工草场+适度放牧+圈养补饲+科技+保险”的牦牛养殖模式,实现了红原县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由“四季放牧+冷季抗灾补饲”向“暖季适度放牧、冷季舍饲”转型,解决了畜牧业养殖模式粗放,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

  售卖牦牛奶,是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了完善牦牛全产业链,红原县引进了四川菊乐乳业有限公司。在公司的产品展示区,可看到酸奶、牦牛奶雪糕、护肤品、洗头皂等各类产品。“这些产品中,都有牦牛奶成分,让牦牛奶的用途实现了再次升级。”红原菊乐牦牛乳业厂长罗强说,这些产品的背后,需要一套高效的牦牛奶收运体系。这套体系,就建立在红原县打造的覆盖全域的收奶站上。

  为方便牧民交售鲜奶,同时保证奶源的安全新鲜,红原牦牛乳业成立筑路队修建乡村奶源路,设立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移动奶站,集冷却、检测、过滤、储存为一体,在野外就能实现对刚挤出的牦牛奶迅速降温,确保牧民在挤奶后2小时内把牦牛奶交到采奶平台。“全县牧民交售鲜奶的范围从30%提高到90%,促进了牧民增收。”公司负责人说。

  “以前老百姓的奶多是直接饮用,现在我们可以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添加到护肤品中,添加了牦牛奶成分,消费者试用效果十分显著,这让我们看到了牦牛奶在护肤品领域的巨大潜力。”红原眼绎睛彩董事长岳凤琴介绍,从牦牛奶中提炼的酥油可以制成唇膏,大大提升了酥油的附加值。

  引入新的乳制品企业,也让牧民的售奶时间由原来的7月至9月延长至全年,每公斤售价也上涨0.2元,牧户全年售奶收入平均可增长约3倍。据了解,红原县于2019年建成省五星级园区“麦洼牦牛现代农业园区”,红原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红原菊乐牦牛乳业有限公司等家企业均已入驻,具备养殖、交易、电商、精深加工、研发、农旅融合等要素,促进产业延伸和三产融合。

  目前,红原县已建成麦洼牦牛产业基地18个、集中连片牧草生产基地5.8万亩、家庭牧场552个、合作社34个;配套有川甘青地区最大的牦牛活畜交易市场,以及6条牦牛肉奶现代化精深加工生产线……2024年,全年牲畜出栏13.5万混合头,牦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超17万头,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9.29亿元,同比增长6.9%。

  融合发展拓宽品牌新空间

  红原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近年来,红原县以红色文化为引领,以“草原”“音乐”“牦牛”等元素为纽带,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推动多元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八月的红原草原,牧草丰美,歌声飞扬。8月5日,红原县第十三届牦牛文化节于雅克音乐牧场启幕。历经数载的“牦牛文化节”,“表演+赛事”内容不断丰富,麦洼牦牛的养殖传统、民俗文化、牦牛选美、骑牛比赛等特色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和媒体关注,让更多人了解麦洼牦牛,塑造了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品牌形象,成为品牌宣传的重要窗口。

  在牦牛文化节开幕式上,大型情景剧《红色草原·游牧之光》第一次亮相大众视野,通过把生活场景搬上舞台,生动地描绘牧民牵牦牛、策马迁徙、搭建黑帐篷、挤奶、打酥油等真实的生活现状,展现了牧区牧业牧民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此外,在活动期间,红原县顺势推出“音乐+游牧体验”精品线路,游客可跟随牧民放牧、参与挤奶,夜晚露营听音乐,实现“看节目、学技艺、亲体验、促消费”的良性循环。

  “牦牛是红原的‘宝’,牦牛文化是红原的‘魂’。牦牛文化节不是为了热闹,而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草原的美,在于牦牛;草原的未来,在于文化。”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红原正全力深挖“牦牛+”的文化富矿,着眼于构建以牦牛为核心的“游牧生活体验生态产业链”。从传统的畜牧根基,向精深加工、文化旅游、文创产品等多维度拓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以牦牛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举办牦牛文化节、牦牛赛事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牦牛良种选育、高效养殖、疫病防控、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强品牌宣传推广,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麦洼牦牛’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高原草甸上的千年游牧,到现代化产业链中的智慧养殖,从餐桌上的醇香奶肉,到文化节里的风情展演,麦洼牦牛早已超越了“牲畜”的定义,成为红原大地生态、经济与文化的共生符号。它承载着牧民对草原的敬畏,凝结着科技赋能的智慧,更延续着红色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