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雄市:千年轮作育稻香
时间:2025-09-17 14:59:14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张雨晨 赵飞 字号:【

  作为粤北地区目前唯一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南雄水旱轮作系统是南雄先民在地处“南北咽喉”、农产品贸易发达的背景下,因势利导,创造并不断发展出的以水旱复种轮作制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基于南雄盆地紫色土壤和丘陵平原地形,发展出烟稻轮作、花生水稻轮作、稻菜轮作、稻油轮作及鸭稻共作5类生态农业模式,于2023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当地建设了丝苗米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出“南雄丝苗米”等名特优产品。

  历史悠久的水旱轮作制

  南雄盆地位于南岭山脉南麓,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形,四周高、中部低,形成天然的集雨廊道。盆地内丘陵与平原交错,南北山地丰富的原生植被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涵养水源功能,多种类型的植物资源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南雄红层”发育的土壤富含磷钾,是地方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生态因素。

  南雄春季雨量占全年40%,但到了七、八两月秋播需水正殷,雨量却大为减少,且逐年变化极大。南雄并无外来“客水”,其境内大小河流多达110条,以浈水和凌江为主,其他多属山涧小河,河流虽多,水源短浅,天然降雨及其形成的地表水径流是唯一可供开发利用的水利资源。当地水旱轮作系统起源于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南雄盆地的劳动人民普遍采用水旱轮作制,有效降低了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衡带来的农业生产风险。

  南雄民间自古就有“水要管得好,陂圳山塘不可少”的谚语。面对复杂的自然条件,南雄先民自北宋始创“陂塘灌溉”体系,800年间开凿2300余宗陂堰塘坝,形成“引水为圳、蓄水成塘”的水利布局,有效应对春夏涝、夏秋旱的季风气候挑战。水利建设与水旱轮作相辅相成,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南雄盆地的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景观,总体上呈现出“丘陵-山塘-农田-村落”的复合农业景观特征。

  考古证据表明,粤北地区是广东农耕文明的起源中心,距今4500年前的石峡文化遗存中就出土了人工栽培稻的品种。明嘉靖《南雄府志》记录了蚤(早)稻、晚稻、中稻、蚤(早)糯、晚糯,以及20多种旱作农作物,包括小麦、高粱、黄豆、黑豆、绿豆、黄瓜、芋、薯等。当时南雄百姓已发展出一年两熟或三熟的“双季稻+冬种”轮作制度。双季稻种植广泛采用桠禾制,即间作双季稻,这是南雄传统农业的一大特色。由于旧时南雄夏季收获之后雨量不足,影响秋播,所以农民每年都把早晚稻同在春季种下来,形成桠禾的耕作制度。桠禾的产量比翻耕低,但比单造则较高,而且桠禾所需要的畜力、肥料和人力都比翻耕较少。

  清康熙《保昌县志》中明确记录了“水稻-豆类”“水稻-麻”“水稻-荞麦”“水稻-油菜”等主要轮作模式。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遇干旱时,农民会改种粟、豆、荞麦等耐旱作物应急;若水源充足,则发展双季稻,早稻收割后根据气候条件选择油菜等作物接茬。明末清初,花生、烟草引种至南雄后,春花生与水稻轮作、烟稻轮作逐步发展成为广泛应用的水旱轮作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轮作智慧,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通过绿肥压青等生态手段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南雄的农业生产有了全方位的发展。从六七十年代起,有关部门大力推行以水平梯田为主的沟坡综合治理植物措施,有效整治了水土流失问题,同时大幅增加了水旱复种轮作面积。改革开放后,随着南雄地方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旱地改为了水田,水旱轮作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南雄市大力推进水田垦造工程,通过发展水旱轮作农业,实现了红层荒漠化生态问题的有效治理。建设辐射全市的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水稻种植面积的大幅回升,花生水稻轮作、烟稻轮作、稻菜轮作、稻鸭复合种养等传统生产模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水旱轮作种出好香米

  南雄素有“粤北粮仓”之称,是国家和广东省“双料”产粮大县。《广东新语》是一部记录明清之际广东地情的重要著作,其中“诸饭”一条有载:“南雄以寒食前后,妇女相约上丘垄,以乌糯饭置牲口祭墓。又以蜡树叶捣和米粉为粔籹,色青而香。”“乌糯饭”“粔籹”是南雄的特色糯米食品,由此可窥见南雄稻米在岭南的特殊地位。

  南雄水旱轮作系统包含多种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但都以水稻种植为核心。其中烟稻轮作春季种植烟草,秋季种植水稻,收获晚稻后亦可种些短期蔬菜作物或直接休闲恢复地力,翌年仍然是如此,年年循环往复。由于晚稻提早了插秧季节,而且充分利用了黄烟残肥,故能取得烟粮双丰收,经济效益可观。

  花生是南雄传统四大作物之一,当前的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仅次于水稻。花生与晚稻的轮作也是南雄重要的水旱轮作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可以使田地中的恶性杂草减少,病虫害减轻,特别是防治花生青枯病的效果最好。通过与水稻的复种轮作,能够有效提高花生和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油菜既是油料作物,也是观光、蔬菜、养地作物。在南雄,油菜水稻轮作模式较为多样化,其一是常规的油菜水稻轮作一年两熟,收获菜籽,部分种植区域会结合地域优势,吸引游客,带动当地农家餐饮、农产品销售,实现文旅结合;其二是黄烟水稻油菜轮作模式,即早造种烟草、晚造种水稻、冬种油菜(不采收菜籽,将其“压青”作绿肥用),或双季稻配冬闲油菜种植;其三是油菜采薹后还田作为后茬水稻绿肥的轮作模式。

  南雄日照长、雨水足、气候好、土壤肥的气候特点,为培育优质丝苗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此外,南雄的多种轮作特别是烟稻轮作农业模式,在使土壤少有病虫害、有机肥丰富的同时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成为当地生产优质稻米的产地保障。2021年南雄市划定16万亩“烟稻双优”粮烟轮作基本烟田,出台有关保护制度,通过烟稻协同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当地还积极建立丝苗米可溯源体系,制定“南雄市优质稻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从栽培、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生产过程的控制入手,规范优质稻生产。

  南雄丝苗米细长苗条、晶莹洁白、米味浓郁、香甜软糯,于2020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南雄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的珠玑镇等地打造的“香溢珠玑”系列大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经典美香粘米”“美香贡米”等获得“粤字号”品牌名录产品认证。2022年南雄市还打造了华南优质香米品牌“紫土香米”。

  “紫土香米”种植地坐落于南雄市湖口镇太和村的南雄恐龙化石群保护区核心区域“罗佛寨”山脚下、南雄盆地中,经过恐龙时代土层沉积而形成的土壤钾磷钙含量高、呈弱碱性,呈现出一种接近紫砂壶颜色的紫色,又有300余年的烟稻轮作历史。为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湖口镇率先在太和村试点,由村级经济联合社牵头成立南雄市富钾天下农产品有限公司,以规模化、标准化模式种植加工销售香米,由公司来打造和推广特色品牌,带动村民致富。

  品类多元的农产品与文化资源

  在南雄,其他轮作模式产出了多种多样的农产品。如蔬菜晚稻轮作,因南雄夏季温度较高,很多蔬菜不适合种植,农民多在冬春两季种植黄瓜、辣椒、茄子、苦瓜、豆角等各类蔬菜。特别是辣椒种植较为普遍,南雄人无辣不欢,自称南雄是广东最能吃辣的地方。

  南雄的稻鸭复合种养也独具特色。麻鸭是当地特色畜禽品种之一,清康熙年间吴震方所著的《岭南杂记》有载:“雄鸭,以南雄府得名,鸭嫩而肥,腌而以茶油渍之,日久肉红味鲜,广城甚贵之。”农户养鸭子,往往在鱼塘、河流或较大水渠附近圈养,在每年晚稻抛插后15天左右(7月下旬至8月中旬)放进稻田养殖,让鸭子吃掉田间水稻害虫、杂草、晚稻收割时洒落的稻谷,冬至前后将鸭子加工制作成板鸭食用。南雄麻鸭体型适中、皮薄肉厚,由其制成的板鸭采用有400多年历史的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曝腌”工艺制作,具有皮酥、骨脆、肉嫩、咸淡适中、肥而不腻的特点,是广东省著名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南雄的稻田养鱼一般会在田中开挖“十”或“井”沟和鱼溜,适当加高田基,放养鱼种主要是鲤鱼、罗非鱼,少量皖鱼。近十多年来,南雄市稻田养鱼的方式不断丰富,稻田养虾等产业也实现了较大发展。

  历时千年、以水稻种植为中心的水旱轮作农业发展也造就了南雄盆地厚重的稻作文化资源。

  舞香火龙(稻草龙)现为国家级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扎稻草龙制作技艺为韶关市级非遗项目。南雄香火龙发源于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村民们都要组织舞龙活动,当地人称之为“闹春”,其他重要节日也常有演出。香火龙有公母之分,公龙体长9.9米,母龙为9米,有“地久天长”之寓意,每条龙一般由7到9人操控,身上要插1600到1800支特制的香。插香完毕后,舞龙队伍便舞动香火龙游街串巷,香火龙时而腾空而起,时而俯冲盘旋,舞动出“戏珠”“跳龙”等动作,光闪闪地在夜空遨游,将美好祝福散播四方。

  在珠玑巷,还有着“端午大过年”的习俗。这里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初六,历时近一个月。在这期间,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其中“扒龙船”是最吸引人的焦点。由于珠玑巷内并无水域,因此当地的龙舟并非真正的龙船,而是以茅草精心扎制的旱船。其船长近2米,巧妙地模拟了龙船的形状。船身插上令旗,船尾则装饰有金花和长扇,寓意着驱邪避害,祈求平安健康和“一禾九熟”。

  制作稻米食品是南雄百姓的特长,现有十余个系列、一百多种。仅糯米糍一项,就有十多种,是各个节令传统食品和礼品。饺俚糍、豆浆糍、铜勺饼(铜铁勺米果)制作技艺现已入选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各种节庆、礼仪上不可或缺的客家黄酒也是糯米酿制。这些农产品和传统美食不仅丰富了南雄的饮食文化,也成了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和文化符号。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