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守护 品味安心——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一品一策”攻坚治理稳步推进
时间:2025-09-17 15:05:22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李雅洁 字号:【

  提到农产品,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安全。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品质能否经得起检验?这些问题如同无形的标尺,总是伴随着每一次选购。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关乎千家万户“舌尖上的甜与安”,更是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面对千差万别的农产品及其风险隐患,在不断实践探索下,农产品“一品一策”治理逐渐成为破解农产品精准监管难题的“金钥匙”。告别“一刀切”式的粗放管理,“一品一策”以品分类,坚持一个品种一套治理措施,明确每个品种的重点药物、重点区域、重点时间节点和重点治理措施等,实现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全程管控。近年来,在各地的实践与推进中,这套为农产品“量体裁衣”式的治理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和成熟,越来越多令老百姓放心的优质农产品,正稳稳地端上餐桌。

  种养模式革新 筑牢源头防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就要抓牢其源头环节——生产。

  传统生产方式面临化学农药残留、耗能高、品质不稳定等问题,要从源头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传统种养方式转型提升势在必行。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公布全国首批安全优质生产模式名单,芹菜“设施沙培+精准管控”安全优质生产模式、牛蛙“温室大棚+循环水”工厂化安全优质生产模式、豇豆“高效栽培+地膜覆盖+防虫网阻隔”安全优质生产模式等13个模式成功入选,为各地更好开展 “一品一策”治理,推动传统种养方式转型提升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走进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的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芹菜种植大棚内,脚下没有泥土的湿黏,鼻尖也嗅不到刺鼻的农药味,只有芹菜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

  “我们的沙培芹菜要比普通芹菜香味更浓郁,而且少筋少渣,口感比较脆嫩,这一批收获的已经被商超订完了!”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千文指着不远处成捆的芹菜说。工人正将它们装入印有商超标签的定制包装篮内。

  传统芹菜种植方式面临病虫害频发、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马千文坦言,传统土培模式下,连作障碍和管理粗放导致产量与品质难以突破。2019年,绿迹农业团队在西北地区考察时发现,当地沙培的水果不仅甜度高,且几乎不用农药。“沙漠里能种瓜,为什么不能种菜?”带着这个念头,团队回到平湖,在试验棚里开启了“跨界”冒险。

  “技术的核心在于‘清洁化基质’与数字化管控的双重突破。”马千文蹲下身,捧起一抔沙粒说道,“我们对这些沙的径粒大小、粗细占比都有严格标准。”在平均10厘米厚的沙土下,还铺设了一层防草布。芹菜根系不接触土壤,病虫害传播链条就被切断了。

  与此同时,数字化系统贯穿种植全周期。棚内设置的温湿度、二氧化碳等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传输至企业自主研发的生产管理平台。系统可自动分析环境参数,调节滴灌频率和肥液配方,并支持多基地协同管理,管理人效大幅提升。

  “目前,我们的芹菜沙培种植面积已超千亩。”浙江绿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魁说道,沙培芹菜因无农药残留、口感脆嫩,其市场售价较普通芹菜高出30%〜50%。目前,绿迹农业与大型商超、社区门店均达成订单合作,稳定供应优质产品。这套芹菜“设施沙培+精准管控”法子,让安全多了层保障。

  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农业产业园的安徽千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牛蛙有不同养法。

  这里,数百个养殖池内池水清浅,一只只黄绿色的牛蛙精神十足,工人刚撒下一把饲料,成群结队的牛蛙便纷纷蹦跳着争食,引得池内“扑通”之声不断。

  与传统土塘养殖不同,这里的蛙池全部采用水泥硬化,尽管池内牛蛙众多,棚内却几乎闻不到异味。“秘密在这儿!”负责人指着大棚内的独立蓄水池说,蛙池的水每天上午和晚上各换一次,蛙池内排出的废水、残渣统一进入尾水处理设备,经过专业设备处理过滤,达到标准后再排放或循环利用。

  牛蛙的生长期约为4个月,由工人定时投喂饲料。“饲料里添加了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病。”负责人表示,企业将工厂化管理与生态化设计结合,采用控温、控制密度和中草药代替抗生素等手段,可全年生产安全优质牛蛙600万斤,还取得了无抗产品认证证书。

  这种绿色、安全的养殖模式不仅为解决传统牛蛙养殖中出现的尾水污染、药残超标等问题提供了创新路径,也赢得了市场青睐。

  强化全程监管 守护安全上市

  农产品的安全要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监管这道关,半点也不能松。

  今年临近杨梅上市高峰期,浙江宁波余姚市丈亭镇杨梅交易市场格外忙碌——众多的杨梅种植户和消费者在市场中穿行,有的买、有的卖……空气中弥漫着杨梅的酸甜气味。

  市场一角的帐篷下,两名穿白大褂的专业技术人员正在为杨梅取样,并用胶体金试剂盒进行快速检测。“余姚和慈溪地区有好几个像我们这样的杨梅检测点,我们一大早会抽取一些种植户售卖的杨梅进行检测,结果当天就能出来。”一名技术人员介绍道。

  一旁,当地杨梅种植户徐大爷刚拿到自家杨梅的检测报告。“我们和市民一样,都很关心杨梅的质量是否达标。”他说。

  “我们在田间地头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再加上实验室的精准定量检测,确保每一批上市的杨梅都经过‘双保险’的把关。”宁波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监管人员会定期到各个杨梅基地巡查,重点看种植户有没有规范使用农药、有没有认真做生产记录、有没有严格遵守用药后的安全间隔期。最关键的是,督促杨梅种植户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

  以承诺达标合格证为载体,宁波市503家杨梅种植主体,都被纳入“杨梅监管一张图”。上市的每一批杨梅都有专属追溯二维码,能一路传递到超市、水果店的货架上,消费者扫码就能溯源。去年,宁波全市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超过15万张。截至今年6月,已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超8.5万张。这些小小的标签,是杨梅安全可追溯的凭证。

  每到豇豆大批上市的时间,福建南平建瓯市水源乡也是一片繁忙景象。

  “你看地里的这些豇豆,长势都很好,收购价都很不错,农民有钱赚。我们的抽检更不能放松。”福建南平建瓯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农户种植的豇豆进行抽检。

  福建南平建瓯市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主任林瑞华介绍:“我们抽了6个村的27个农户的样品,送到省里进行检测。”

  在加大监测力度方面,建瓯市加快推广使用胶体金速测技术,配备胶体金设备,实现涉农乡镇胶体金速测全覆盖。福建南平建瓯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站长蔡旭表示:“对快检不合格样品,信息当天通报到豇豆收购商,并要求收购商禁止收购该不合格产品。连续两天快检均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豇豆。”

  与此同时,建瓯市把豇豆列入监督抽查的必检品种。豇豆处于生产期的,重点检测禁用农药,处于采摘上市期的,既要检测禁用农药,也要检测常规农药。在豇豆产品上市高峰期加密监督抽查、开展专项检测,对重点区域重点监测。

  据农业农村部资料显示,202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首次达到98%,2025年一季度提升至98.3%。逐步攀升的数据背后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持续聚焦重点问题品种,不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禁限用药物违法使用,严格管控常规农兽药残留超标,积极查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的不懈努力。这些扎根田间的监管实践,不仅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也编织成一张从“地头到餐桌”的立体防护网。

  智慧技术引领 护航“田间到舌尖”

  精准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在信息技术加速迭代的今天,智慧技术的应用为精准识别风险、提升监管效能、增强溯源能力提供了强大助力。

  “购买农药,请出示身份证。”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江桥路的一家农资店内,店员看见有农户欲付款买单,立即提醒道。

  “带了,带了,给!”农户吴银富买了一瓶杀虫剂,习惯性地从衣服口袋中掏出证件。多了一道环节,大家并没有嫌麻烦。

  店员熟练地将身份证放置在读取器上方,“嗖”地一下,“临安区农药智慧监管系统”自动弹出购买者身份信息,输入购买的农药、数量等信息后,直接同步上传“云端”。“早在农户第一次实名登记时,系统就保留了个人信息,再来购买农资就方便许多。”农资店负责人胡云霞说。

  2019年,浙江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农户须凭有效证件,“刷脸”“扫码”才能购买。农资店销售农药台账不仅记录购买日期、品种、数量等信息,还将农药购买人、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记录。

  “就像去超市购物一样简单,结账时扫一扫物品,就能将全部信息汇入购销系统。”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陈百生介绍,如果农户购买的肥料或农药数量超出限额,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提示,从源头避免过量购买、施用肥药。

  科技的进步,让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源头防控上有了智慧帮手。而不断迭代更新的检测设备,也让农产品检测从“实验室里的慢工夫”变成“田间地头的快反应”。

  7月29日,江西宜春高安市凤凰湖文化广场上,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农业农村部主题日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一台台农产品智能检测设备格外引人注目。走进细看,不仅有针对不同种类农产品的专用快速检测试剂,还有智能多联快检仪、农产品多功能检测仪等各种智能检测设备。

  “这是一台高通量农产品智能分析仪,可以用于检测农药、兽药残留。”广州瑞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设备不仅设有胶体金检测模块,还有酶抑制检测模块、数字化管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等,内置打印机可以现场打印检测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及检测结果。

  不止检测技术在升级,在蔬菜大镇山东寿光,打开寿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智慧监管平台,首页的“寿光网格一体图”率先呈现监管全貌。这张动态更新的数字地图,如同监管系统的“神经中枢”,清晰勾勒出寿光农业监管的“骨架”与“脉络”。

  GIS高清3D地图是监管人员的“千里眼”。鼠标点击地图上的大棚坐标点,地块基本信息、历史抽样次数等数据即刻显现。此前,大棚信息依赖田间实体牌标注,风吹日晒导致信息残缺,农户隐私也难以保障。如今,数字化地图不仅妥善保存信息,更实现了动态更新,彻底解决了“找棚难、查史难”的问题。全市28个网格、56名监管人员、141494个蔬菜大棚、1659家农资门店等主体信息,均在地图上精准定位,形成“一棚一码、一店一档”的监管格局。

  “农药、化肥等投入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管住了投入品,就抓住了监管的‘牛鼻子’。”寿光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平台的“农业投入品”板块,通过“数据+视频”双重监管,筑牢源头防线。

  数据监管实现农资流通“全程留痕”。平台服务全市1659家农资经营门店,累计管理2.8万条农药告知记录,覆盖17万种交易产品,销货台账记录达240多万条且实时更新。每一笔交易的产品名称、规格、数量都清晰可查。近30天交易走势图直观反映市场波动,这些数据为农资市场调控和风险预警提供了精准依据。

  农事行为智能识别系统则延伸了监管触角。平台通过高清视频和AI技术,自动记录打药、采收等农事行为。智能摄像头重点捕捉打药时间,与后续采摘时间比对,若采摘时未过休药期,系统立即发出违规采收预警。让“安全用药、合规采收”有了科技保障。

  从传统种养到安全生产,从粗放监管到精准治理,从人力防控到智慧监管,“一品一策”为重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提供了有效路径。在推进农产品“一品一策”治理的路上,全国各地不断推陈出新,广东增城、四川广元、浙江湖州等地也在不断探索适宜当地的治理机制,用有力举措守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相信随着“一品一策”的深入推进,百姓餐桌上的农产品必将更加安全。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