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农业农村部、四川省部署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一品一策”攻坚治理行动以来,四川省广元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围绕部级重点监管的豇豆、芹菜、水产品和省级重点监管的辣椒、柑橘等高风险品种,广元市创新性提出“五化”治理模式,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标准引领等系统性举措,构建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重点问题品种攻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协同化责任机制,凝聚攻坚治理合力。一是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构建“市级统筹、县区主责、乡镇落实”三级责任体系,成立工作专班,明确专人负责重点问题品种攻坚治理,市县财政专项列支经费保障攻坚治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治理工作,并将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一品一策”攻坚治理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重点任务全力推进,印发《发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一品一策”攻坚治理指导手册》。二是完善督导指导机制。成立由产业、植保、饲料兽药、监管、检测、执法等科(股)室组成的工作督查指导组,建立市级专家包县、县级专人包片、乡镇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包户制度和“三管一证”(产地管理、生产管控、溯源管理、检测合格后开证上市)等工作机制,明确各成员工作职责,有力促进攻坚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督促落实。三是强化考核评价机制。根据部、省工作要求,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重点问题品种监测合格率纳入县区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同时将重点问题品种攻坚治理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年度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评价,评价结果通报至县区,对于工作落实不到位、问题整改不到位的进行提醒敦促、约谈。
推行动态化名录更新,实现精准画像管理。一是加强宣传发动。部、省印发产地准出分类监管制度、“一品一策”攻坚治理、指导手册、风险等级划分原则等文件后,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分层分级召开重点问题品种攻坚治理培训会,将工作要求和推行的先进技术与模式培训至县、乡监管员、村协管员和生产主体,将“一品一策”攻坚治理手册印发至每个乡镇与主体,各县区、乡镇通过线上与线下方式发送、印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绿色防控、健康养殖技术等2100余份,营造了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主体动态更新。积极组织乡镇监管员和村协管员,通过“三走访两核查”(走访基地、走访村组、走访农业投入品经营店,县级全面审查、市级随机抽查)方式,按照县级填报→市级初审→省级审核程序,每月开展一次重点治理品种产品全覆盖摸排,广元市共摸排豇豆44家、芹菜24家、重点水产品133家、柑橘271家、辣椒189家、产地收购商名录22家。三是做好风险等级公示。按照部、省风险等级公示要求,积极做好主体名录信息的公开和风险等级公示。一方面,以乡镇为单位,将种养者名录相关信息在本乡镇监管服务机构或村委会公告栏、产地收购点等显著位置集中公开。另一方面,由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统一制作种植(养殖)方式质量安全风险等级公示牌,在种植(养殖)基地显著位置张贴上墙。广元市重点问题品种主体信息全部在乡镇、村进行了公开。重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等级划分均为低风险,并明确了以乡镇监管员为主的包保人员,做到所有主体均明确责任监管员。
实施绿色化生产转型,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一是严格把控源头关口。持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严控农产品重金属超标风险,持续攻坚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兽用抗菌药减量行动,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规定。广元市农药化肥连续9年实现减量增效,313家规模养殖场开展减抗行动。二是推行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广“猪-沼-菜(豇豆、芹菜、辣椒)/果(柑橘)”“稻-鱼综合种养”等生态循环模式,积极应用防虫网、杀虫灯、黄板等绿色生产技术和池塘绿色精养、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等生态养殖,严控养殖密度。比如,在豇豆生产中,应用防虫网等绿色技术建立豇豆绿色防控示范园6个,在鲈鱼、鲫鱼养殖过程中,全面应用全价配合饲料,坚持“四定”原则科学投喂;配合使用中草药提取物、免疫多糖等健康绿色动保产品,促进营养利用和免疫提升;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池塘养殖亩产控制在1000公斤/亩,流水养殖单产控制根据水流量为30〜100公斤/立方米,工厂化养殖和陆基高位池养殖单产控制在30公斤/立方米,有效降低病害、疫病、虫害发生。三是强化规范标准生产。印发技术标准“口袋书”“明白纸”,入户率达100%。积极引导重点问题品种主体按照技术标准和用药标准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生产,全面提升优化农产品品质。广元市建立“稻-鱼综合种养”省级标准1项、辣椒地方标准1项,创建部省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78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3家、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84.2万亩。
创新智慧化监管模式,提升全程管控效能。一是建立智慧监管体系。全域建立县、乡、村、生产经营主体四级网格化责任体系,建立以“阳光农安”广元智慧监管服务平台为依托,以县、乡监管员为主的监管力量,目前入驻“阳光农安”平台监管员537人,全覆盖镇、村和生产主体。创新建立“一图二书三员四定八项制度”基层监管规范,在四川省范围内推广实施。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场检查规范,印发《关于推进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站标准化建设的通知》,全面保障、落实豇豆、水产品等重点问题品种的巡查巡检要求。二是创新智信监管机制。依托“阳光农安”广元智信监管服务平台,构建“1+1+N”监管模式(1个管理平台、1个微信小程序、“N”个应用场景),开启涵盖移动巡检、风险监测、快速检测、合格证开具等智慧监管和主体服务“8+5”综合信息化农安监管服务,破解豇豆、芹菜、水产品等重点问题品种监管堵点、难点,实现信息分析、数据统计、工作评价一图呈现。出台食用农产品生产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将重点问题品种纳入“C”级(最高级)风险管理。目前,广元市共有包含重点问题品种、农资店在内的8000余家主体纳入“阳光农安”平台实施监管。三是强化全过程智慧管理。加强源头农资管理,将农资门店农药、化肥等农资进销台账管理纳入“阳光农安”广元智信平台,实现农资全程可追溯。加强生产过程巡查巡检,将巡查巡检内容植入平台,乡镇监管员应用平台小程序,开展“打桩定位”“傻瓜式”巡查巡检,每个品种生长周期至少巡检6次,并在重点水产品上市前3周、重点种植业品种上市前2周和上市期(采收期)每周巡检一次。今年,广元市依托“阳光农安”平台,探索推进农产品质量信用监管,将部分重点问题品种纳入信用监管试点范围,构建“信用信息自动归集、信用等级自动评价、监管措施自动匹配”的数字化信用监管模式。
健全规范化检测体系,筑牢质量安全防线。一是加强检测能力建设。市县农产品检测机构全部通过“双认证”,农畜水产检测能力全覆盖,市级检测参数达389项。所有乡镇全部建立农残快检室,乡镇快检室标准化率达85%、星级化率达25%。广元市分级分批开展检测人员轮训,组织开展乡镇检测员胶体金速测技术全覆盖培训,有力保障重点问题品种定量监测和快速检测能力需要。二是加大产品抽检力度。针对重点问题品种开展全覆盖质量安全监测,并将快速检测结果上传至“阳光农安”平台,今年以来,开展豇豆风险监测20批次、胶体金速测128批次,芹菜风险监测14批次、监督抽查15批次、胶体金速测39批次,水产品风险监测11批次、胶体金速测84批次,合格率均为100%。三是强化抽检结果运用。完善数据会商、结果通报、风险预警、检打联动等机制,将抽检结果充分运用于示范社(场)评定、农业信用贷款、农业项目实施、学校机关食堂采购招标、信用监管等工作中,有效促进重点问题品种主体严格落实科学安全用药规范。
在具体攻坚治理过程中,广元市充分发挥“互联网+监管”优势,在四川省搭建了全覆盖应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全面推行“阳光农安”可视、可查、可控、可信的“三上三化”(云上监管、云上服务、云上评价,智能化、规范化、信用化)智信监管新模式,实现基层农安监管服务全域、全员调动,监管对象、监管项目、监管行为、监管效率精准规范。同时,大力推广农业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种养等绿色生产技术,建立“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两年攻坚,广元市重点问题品种合格率达100%,为探索新时代重点问题品种农安监管新路径提供了“广元样板”。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