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是全国重要的淡水鱼产区,2024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24.3万吨,占浙江省淡水产品总产量14.9%。重点问题水产品治理以来,南浔区从养殖模式创新与转型、快检体制建立与运用、溯源试点探索与推广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治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25年4月、5月农业农村部抽检南浔区“7条鱼”合格率100%。
创新养殖技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突出生态绿色发展主题,大力引进推广先进设施渔业技术,首创“陆基圆池+循环水+数字化”三位一体养殖模式,以封闭式圆池养殖隔绝污染源,配备“液氧增氧+生物滤池+臭氧/紫外线消毒”三级水处理工艺,同时采用“三循环”水处理体系(车间小循环、基地中循环、整体大循环),实现水体循环利用率达95%,减少面源污染300吨/年·亩。耦合智能物联技术,应用智能投喂等数字化设备,构建“环境调控—精准饲喂—疫病预警”全链条智控体系,相比传统养殖抗生素使用量减少20%以上、综合成本降低25%以上,一个约30平方米的陆基圆桶,相当于传统鱼塘1亩的产量。
拓展推广模式,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实施“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推广机制,培育6家标杆企业,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设施渔业示范基地,建成陆基圆池400余个,拓展养殖空间15万立方米。增进渔业联农促富作用,采用 “基地+养殖户”的合作形式,把部分圆锥桶承包给当地养殖户,基地负责实行统一收购、品牌销售,让养殖户“拎包养鱼”,目前已带动周边百余户小农户加入,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从30%提升至85%。充分借助省级农业“双强”、中央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等项目实施契机,推动2个“十万方”陆基圆桶养殖建设项目落地,预计到年底,可拓展养殖空间40万立方。
部署智能设备,推动数据全量采集。针对传统土塘养殖,积极推动南浔全区鱼塘智能养殖管理及溯源项目建设,在鱼塘内部署智能化设备,该设备不仅是提供各项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实现水产品全方位品控与全过程溯源的重要工具。运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养殖环境,实现水质、投饲等智能监控与调节,提供健康养殖管理服务。同时,在服务过程中实时采集养殖过程中的基础数据,包括农户、池塘、鱼种、水质、饲料、投入品使用等,建立鱼塘的完整电子履历,为溯源平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目前,累计推广运用数字鱼塘2000余户,安装物联网感知设备5000余套,智能管理鱼塘5000个以上,实现“一塘一档”数据资源采集30万余条。
加强便民服务,实现检测网格覆盖。严格落实湖州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三年计划,推动乡镇加大检测力量投入,南浔区已设立10个乡镇基层快检室和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便民服务点,实现全域覆盖。同时,推动科技服务下沉至村级,建立渔村服务驿站,每个渔村驿站可服务周边1000个鱼塘,为养殖户提供投入品管理、水产品出塘快检等水产养殖全周期的一站式服务,养殖户投入品购买使用情况、水产品出塘快检情况同步上传系统,逐步建立以渔村为单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上线服务体系。目前,已建和在建渔村服务驿站共8个,每个渔村配置1套胶体金快检设备和2名检测人员,为南浔区重点问题水产品检测全覆盖奠定基础。
开展溯源试点,强化数据全程链接。推动浙江省首个企业自建系统与“浙农优品”“浙食链”系统贯通,建立水产品全流程数字化追溯试点。重点问题水产品在捕捞前7天和1天都要检测,既检禁停用药物又检常规药物,并将相关数据通过企业自建系统第一时间推送给“浙农优品”,开具带有承诺达标合格证,从产地侧完成“溯源+两次检测”后,由“浙农优品”系统将追溯信息推送至“浙食链”市场商户,下游采购商的信息也同步更新,实现养殖、出塘、运输、销售环环清楚,有效解决了纸质票证在流转过程中的“断链”以及货证不对应的问题,为产地品控与溯源数字化推广提供了样板。
(浙江省湖州市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