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来看稳定向好,202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首次达到98%,但仍然存在少部分品种农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持续偏低、“违禁超限”等问题。面对重点农产品农兽药残留等“老大难”问题,农业农村部印发《2025年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 “一品一策”攻坚治理的通知》,针对豇豆等存在药物残留突出问题品种,推动“粗放式监管”向“精准治理”转型升级。
农产品质量安全传统监管往往是“救火式”突击检查为主。尽管突击检查能暂时解决问题,但难以防范系统性风险。重点问题农产品药物残留“一品一策”治理是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防控,从治标为主迈向标本兼治的转变,并促进形成质量提升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体现疏堵结合、刚柔并济、精准治理智慧。
一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一品一策”治理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三道防线层层过滤安全隐患。第一道防线,给生产主体精准画像。风险管理的首要举措是建立种植养殖主体和收购主体信息库。监管部门要精准把握“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管”,并通过基层网格化巡查动态更新,上传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彻底改变“盲人摸象”的监管状态。第二道防线,科学研判风险等级。根据生产方式科学划分风险等级,如对高密度养殖、超量用药的主体亮红灯重点监管,对规范生产的农户减少打扰,将有限的监管力量集中到最需要关注的对象,既提升效率又减少扰民。第三道防线,让生产透明可见。建立阳光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将生产过程置于“玻璃房”,既保障公众知情权,又倒逼生产者重视质量。如在乡镇公告栏公示农户风险等级,在产地设置质量安全信息牌,让消费者通过扫码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知晓产地信息、检测结果。
二是将服务理念融入全程监管。在生产主体的朴素认知中,“监管就是找麻烦”,所以往往想方设法逃避监管。“一品一策”治理的关键是通过“疏堵结合”,将监管从“发现问题、实施处罚”的对抗性角色,转变为“预防风险、创造价值”的服务型角色,构建起安全与发展良性互促的治理新生态。“堵”是划红线、守底线。“一品一策”治理明确禁限用药物“负面清单”,划定不可触碰的法律红线。另外要求狠抓上市把关,在用药高峰期强化巡查,重点检查投入品购买凭证及使用记录、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等,上市季节实施批批检测,形成关键节点“防护网”。“疏”的布局是着力破解质量安全与生产效益的现实矛盾,通过技术赋能降低合规成本,形成“质量即效益”的良性循环。关键是推动生产方式系统性变革,如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既解决药物残留问题又提升产品品质,实施池塘改造工程,既改善水质又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安全管控与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三是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生态。“一品一策”治理体现刚柔交融,旨在形成“严管与引导结合、惩戒与教育并重”的治理格局。刚性执法,绝不姑息。刚性约束如同高悬法治利剑,倒逼生产者守住质量底线。对使用禁用药物的行为露头就打,常规药物超标同样严肃处理。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无缝衔接,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典型案例定期曝光,形成 “处罚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既彰显法治威严,又教育警示从业者。柔性治理,激发动力。柔性治理的关键是信用监管。重大违法行为除了罚款,还要进行信用联合惩戒,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对于情节轻微不能罚或罚款额度少的,记入主体信用档案等,在项目申报、金融贷款等方面有所限制。同时,又要通过信用修复功能激发主体主动整改,修复其信誉。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