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成一业 黔茶通天下——贵州产地市场建设助力茶产业发展
时间:2025-09-12 10:09:3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社记者 刘天承 字号:【

  贵州,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地区之一。唐代陆羽《茶经》盛赞:“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味极佳。”这片孕育优质茶叶的沃土,2024年茶园面积逾700万亩,茶叶产量30.7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 900亿元,抹茶出口额全国第一……

  千年茶脉,今朝澎湃。一枚茶青,从山野灵草蜕变为世界茶杯中的香茗,背后最为重要的依托之一,就是贵州全省协同的产地市场体系。贵州正以此为托举,一步步把清香铺向更广阔的天地。

  制度护航点绿成金

  “我们这里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散射光占比85%。绿茶香高持久,汤色翠绿明亮,滋味鲜爽。红茶甜香浓郁,汤色红艳明亮,滋味醇厚。而我们的锌硒茶,不仅风味极佳,而且天然含‘长寿元素’,现在就给直播间的家人们一个福利……”在位于贵州湄潭县主打电子商务的茶企兰馨茶业电商直播间,记者看到主播正在热情推销。据不完全统计,仅抖音一家电商平台,贵州茶叶类日均直播场次就已超4000场,短视频曝光量累计突破2.8亿次,同时培育了一批本土茶叶电商企业和网红达人。

  贵州茶产业能在市场浪潮中走得稳、行得远,离不开强有力的顶层设计。前瞻性布局电商赛道,支持湄潭建设茶叶电子商务交易所,引导茶企入驻大型电商及跨境电商平台,发展“线上看样、线下体验”的融合模式……2018年出台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茶产业强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制度创新打通线上线下流通梗阻,为茶叶市场的纵深拓展铺设制度轨道。

  据介绍,《意见》在强调筑牢品质与品牌根基的同时,明确提出构建覆盖国内外市场的支撑体系——针对国际市场,通过政策倾斜支持贵州省内企业开展自营出口,鼓励设立海外营销中心,并推动与国际茶商、行业组织的深度合作,同时吸引国内外知名茶叶贸易企业来黔共建出口加工基地,为茶叶出口规模跃升扫清制度障碍。针对贵州省内外市场,《意见》通过引导培育专业营销队伍和连锁经销体系,织密省外市场网络,同时鼓励主产区建设专业市场,重点推进“贵州绿茶”“遵义红”等品牌覆盖高端消费场景,让本地市场成为产业发展的稳固基石。

  从国内到国际、从线下到线上,这套贯通全域的市场拓展制度设计,与品质管控、品牌培育体系形成组合拳,让贵州茶叶守住“干净”底色,畅通走向广阔市场的路径。

  云雾茶山直通天下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清晨六点背着竹篓的茶农们早已经穿行在茶垄间。57岁的李桂花指间翻飞,嫩芽精准落入竹篓:“湄潭昼夜温差大,土壤也富含锌硒,茶叶品质高、味道香,能卖上好价钱!尤其是露水干前的茶青,价格最金贵,所以得趁早采!”

  不到两小时,李桂花刚把满篓鲜叶从茶垄间拎出来,常来的茶青经纪人就开车到了地头。经纪人熟门熟路地蹲下身检查、报价、过秤,手机“滴”一声完成结算,转身就把鲜叶麻利装上车,前后不过10分钟。“刚采完就成交,一点冤枉路不用走,今天少说能卖400 块!”李桂花笑着向记者展示了刚到账的收款界面。

  支撑这场高效交易的,是贵州茶青产地市场的不断完善。仅湄潭县,就有36个茶青交易市场星罗棋布,覆盖了当地主要产茶区域。依托就近布局的优势,农户在茶青采摘后30分钟内就能快速入市交易变现。穿梭在茶园与市场之间的茶青经纪人,一边收购农户的新鲜茶青,一边面向企业销售。正是这些茶青经纪人,如毛细血管一般将千家万户小农户与市场联接。

  茶青经纪人老余指着手机里面的微信群介绍道:“这个村有十来户长期合作的茶农,大家群里随时招呼。有时候我们也会按需上门调度收运。原来现金支付不方便,老得去银行换钱,茶农们也总担心我们这些‘中间商’压价。现在有茶城的参考价、有‘一杆秤’平台的一体化支付,方便快捷又安全省心。”老余口中的“一杆秤”平台是当地为确保茶企、经纪人、茶农三方信息互通和交易安全而打造的茶青交易大数据结算平台。平台融合手机APP、银行账户、茶农二维码与茶叶交易系统,实时展示茶青品种、数量、价格等交易详情。

  老余提到的茶城,即位于贵州湄潭县,集茶叶交易、科研、文化与旅游于一体的全国性产业平台——中国茶城。

  中国茶城聚链成势

  位于湄潭的中国茶城,远非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曾几何时,茶商们只能零零散散地在这条街的道路两侧摆摊位、支马扎、赶大集。中国茶城的出现则将零散商户聚集起来,经历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茶城已经发展成有540余家企业、超1500户店面的贵州茶产业集散中心。

  作为贵州茶产业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总调度台”,这里汇聚了产业的核心力量。茶城年交易量3.1万吨以上,年交易额突破21亿元,形成了完整的茶叶流通产业链,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叶专业市场。

  作为茶城的一个主要功能,强大的集散功能赋予了它显著的市场定价能力。走进交易大厅,电子屏滚动着的交易信息,向记者展示着茶城发展的隐形引擎——市场效应。“湄潭翠芽”“遵义红”等贵州核心品牌的基准价格在这里形成,并辐射全国。更有来自各地的采购商表示:“贵州茶什么品质对应什么价位,来中国茶城各家商户转一圈,心里基本就有谱了,从这里采集了解到的数,也给我们下一步定价走势指明了方向——这里形成的价格,对全国中高端茶叶市场都有风向标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城已成为贵州茶叶价值实现和品牌溢价的关键枢纽。

  兰馨茶业相关负责人李佳向记者介绍:“特级茶青的指导价、大宗茶青的成交量,现在能在茶城里摸清楚个大概。不仅是茶农心里有了数,采购商们心里也有了底,而且一直以来老大难的贷款也有了锚定,银行能给我们手头的资产估出来满意的价格。资金链活了,企业发展才有搞头。”

  金融服务,是各家茶企的痛点,也是茶城深度嵌入产业链的切入口和服务特色——据介绍,为解决茶企、合作社在收购旺季面临的资金周转难题,茶城方面联合当地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茶叶贷”等专项金融产品。凭借茶青收购订单、仓单或稳定的销售流水,参考茶城的基准价格,茶企最快当天就能获得信贷支持。“以前父辈办企的时候最愁钱。企业嘛,资金一旦回流慢了,就会出大问题。茶叶这个产业,旺季淡季对资金的需求差别特别明显。现在有了金融机构快速通道,即便是开春旺季,用手头的仓库货抵押,我们的资金压力也可以缓解不少。”琦福苑茶业董事长叶章涛向记者介绍时感慨。

  全域织网协同成型

  当湄潭的茶海在晨雾里铺展成绿浪,都匀的毛尖正从云雾缭绕的坡地被采下;当石阡的古茶树抽出新芽,雷山的银球茶已带着苗家的烟火气走向市集——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上,每个产茶区都像一颗星,既亮着自己的光,又彼此牵着手,织成了一张疏密有致的市场网络。

  这张网里,没有“孤岛”。每个区域都循着自己的水土禀赋生长:有的扎根传统种植,做稳原料供给;有的深耕品牌溢价,打响地域名片;有的探索三产融合,让茶香飘进更多场景,共同托举着贵州茶从山间地头走向更宽的市场。

  ——遵义市(以湄潭、凤冈等县为核心):依托中国茶城,重点发展大宗绿茶、名优绿茶(如湄潭翠芽)、红茶(遵义红)的生产加工和出口贸易,是全省茶产业的“主引擎”和集散中心。

  ——铜仁市(石阡县、印江县等地):突出“古茶树”和生态优势,重点发展梵净抹茶、苔茶及精深加工产品。石阡抹茶基地已初具规模,成为新增长点。

  ——黔南州(都匀市):以“都匀毛尖”这张中国十大名茶名片为核心,聚焦高端名优绿茶生产,打造毛尖茶文化体验和品牌高地。

  ——黔东南州: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茶园,发展特色绿茶(如雷山银球茶)及茶文旅融合业态。

  ——安顺市:发挥低热河谷气候优势,重点发展大宗绿茶、红茶及夏秋茶综合利用,是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

  ——毕节市、六盘水市:高海拔冷凉区域,茶叶生长周期长,侧重发展高山生态茶、有机茶。

  “这些区域性市场高效汇聚本区域茶青资源,进行初加工和分级,再通过中国茶城等渠道对接大市场,从而销往全国茶叶市场乃至世界;县乡的田间初级市场,确保茶农采摘的鲜叶能在最短时间、最近距离变现。”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工作人员吴利波介绍,三级市场分工明确、信息互通、物流串联,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省、触达农户的产业流通大网,一头连着小农户,一头通向大市场,也让贵州省内的茶叶企业不被低效同质化竞争所困。

  此外,贵州省立足各产茶区的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构建起品牌建设与产地市场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有力提升了贵州茶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茶产业品牌体系建设中,贵州科学规划、精准发力,重点打造“两红三绿一抹”特色品牌矩阵:即“遵义红”“普安红”,“湄潭翠芽”“都匀毛尖”“雷山银球茶”,“梵净抹茶”。这些品牌凭借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优良品质,直接拉动了产地市场的需求活力。

  “不少采购商主动深入产地市场洽谈合作,让产地茶叶从采摘到销售的链路更短、流通更快。”吴利波说,品牌建设也进一步规范了产地市场的运行秩序,倒逼农户和企业提升生产管理水平,减少了以次充好、恶性竞争等现象,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任度,为高效交易奠定了基础。

  一叶载古今,青山变金山。贵州用市场之手,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品牌,让黔茶香飘世界。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