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食迅:用数据改造生鲜供应链
时间:2025-08-15 10:28:2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武琦 字号:【

  在生鲜供应链领域,付延成已经深耕近三十年。

  1997年的北京泰丰楼后厨,时任泰丰楼副总经理的他,对着小山似的进货单犯了愁。作为北京八大楼之一的老字号,这里每日消耗的蔬果禽肉能堆满三间库房,可记账全靠算盘加复写纸。

  这段主管食材成本把控的经历,在付延成心中埋下了种子,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持续生长。

  数智破茧:

  从账本到平台的跃迁

  “经常上午刚补的菜,下午就不够了;有时候备多了,第二天只能当垃圾扔。”付延成回忆,有次中秋家宴高峰时期,采购员记错了海参数量,差点让泰丰楼招牌菜“葱烧海参”断供,急得他找了半个北京城调货。那晚收工后,他蹲在后厨角落,把当天所有票据摊开,第一次在账本上画起了“供需曲线”——尽管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词的学名。

  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餐饮业遭遇供应链危机,付延成所在的团队因提前储备了半月食材逆势突围,这让他深刻意识到“流通是生命线”。

  “流通决定生产,尤其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要是没有好的农产品流通办法和快速便捷的物流网络,农产品很难卖出去。”付延成说,在他的规划里,要先把消费者的需求变得标准化,用标准化的需求来带动农产品生产也实现标准化。

  2013年,他首次尝试用Excel表格统计食材需求,却因各门店叫法不一屡屡出错——“圆白菜”在客户A的订单里叫“包菜”,在客户B的订单里叫“洋白菜”,系统里的数字始终对不上实际库存。

  “那天我盯着屏幕看了整夜,突然明白:食材供应行业长期存在产品描述不统一、缺乏标准化的问题。”也正是这次经历,推动他开启了将生鲜食材定义从“非标品”到“标品”的关键转型之路。“统一上下游产品流通的品名及标准,就像是为生鲜产品制定了一套统一的‘交通规则’,让货物在供应链中能够顺畅流通,大大提高了流通效率。”

  转眼间,到了2015年。“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农业”浪潮席卷全国。“我们要抓住机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新交易渠道和方式。”当年,乘着国家政策扶持的东风,他带着积累的30余本食材笔记创办了食迅网(中农食迅前身),正式开启对农产品食材供应的平台化运营。

  2016年,彼时48岁的付延成带着团队逐户调研,为即将上线的生鲜供应链平台收集第一手需求。公司选址在距离北京丰台区岳各庄批发市场300米处。他经常凌晨三点来到批发市场,挨个走访摊位,记录菜价波动。清晨5点观察卸货情况,傍晚6点统计商户退货率。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数据,后来都成了平台算法的底层支撑。

  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也记录着商户们的抱怨:“昨天的黄瓜运到餐馆都蔫了”“进货量算不准,剩了半筐全烂了”……如今再提起这段经历,他仍感慨万千。“传统生鲜供应链存在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损耗高等问题。”付延成说,“为打破这些发展瓶颈,我们引入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构建起全链条数字化管理体系。”

  据介绍,中农食迅供应链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可实时收集、分析与处理供应链全环节数据,有效破解供需方信息不对称难题。依托集采集配模式,以餐饮企业、企事业单位食堂等下游消费数据为指引,对合作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上游资源实施统一采购,后开展集中配送。

  中农食迅信息部主任何双成介绍,在采购环节,中农食迅利用平台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预测食材采购量,避免因供需失衡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通过建立供应商数字化管理平台,对供应商的资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信息进行实时动态评估,确保选择优质可靠的合作伙伴。

  通过“以销定产”锁定需求,组织大规模采买,可高效整合利用上下游资源。同时,公司还积极自建物流中心、电商交易平台、生鲜供应链管理平台,提供自营一站式服务。

  智绘流通:

  让生鲜链路便捷高效

  走进中农食迅的智慧运营中心,数智大屏上各类数据实时跳动,从食材采购源头的生产信息,到物流运输途中的温湿度监测,再到终端客户的订单等信息动态更新,全链条数据一目了然……这套系统背后,是付延成团队用十年时间,将最初在仓库地板上粉笔画出的应急方案、Excel表格里反复核对的非标数据、手绘流程图中的构想,一点点打磨成的智能供应网络。

  通过这套智能供应网络,客户每日晚10点前在系统完成下单,客服团队随即进行订单处理,智能分拣系统通过AI算法实现订单自动化分类,智能分配并规划出最优拣货路径。供应商接单后,须于次日凌晨4点前完成分拣并配送至指定收货位。与此同时,质检部门同步启动送检样品工作,确保所有样品于当日24点前完成送检。

  次日凌晨4点,载着生鲜食材的运输车辆准时驶出仓库,开启配送。上午6—10点,货物陆续到达客户手中。

  为了让客户能够尽快收到新鲜的食材,中农食迅的智能调度平台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根据路况和客户需求,动态规划最优路径,使区域配送时效有效提升30%以上。“我们给每辆配送车辆都配备了温湿度记录仪和摄像头,客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食材运输状态。同时,通过智能电子秤与系统无缝对接,实现无纸化交付及克级单位精准计量,全流程数据留痕可溯,损耗率明显下降。”中农食迅副总经理艾磊说道。

  不少餐饮店负责人表示:“这种日配模式太高效了,不仅保证了食材的新鲜度,还让我们能够更加从容地安排次日的营业工作,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某连锁火锅店采购总监算了笔账:用平台前,验收一批蔬菜要3个人核对2小时;现在扫码入库,系统自动比对标准,效率提升80%。

  在平台物流端的“算法进化”中,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2018年,京津冀遭遇持续暴雨,多地蔬菜供应告急。危机时刻,付延成带领团队讨论应急方案:将300公里范围内20余个一二级批发市场及合作基地,按耐涝能力分级,并依据历史数据预判采购数量。

  如今,这套应急机制已嵌入平台的智能调度系统。每当气象预警达橙色级别,系统便自动启动三级响应:提前48小时锁定耐储食材、调配防滑冷链车、为配送员配备防水装备。 “我们的数智化供应平台能实时抓取食材产地15天的天气数据,联动气象预警,针对蓝、黄、橙、红不同级别天气,自动生成精准配送预案。”付延成介绍道。

  2023年,中农食迅与中牧集团完成重组,依托中牧的央企资源及中农食迅的自研信息系统,成功构建了“业务全流程自主运营+食材一站式采购”闭环体系。目前,中农食迅以“京津冀为核心根据地,华中、西南为战略支点”,在湖北武汉、四川成都开设分公司,并持续推进全国布局。

  全链溯源:

  舌尖安全有“码”可依

  “付总常说,我们要把每个样品当自家餐桌的菜来检。”在公司检测实验室里,记者看到检测员正在给一批生菜做农残检测。“食品安全是生鲜供应链企业必须坚守的底线。”付延成说,“我们始终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建立了完善的‘三级监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保障食材质量安全。”

  据介绍,在源头管控上,中农食迅实行供应商动态准入机制,严格执行“四必须”准入标准:资质必须合规、能力必须保障、信誉必须优良、风险必须可控。付延成说,每份食材检测报告均会上传至数据库,保存周期不少于三年,并支持监管部门调阅。

  在过程监管上,中农食迅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专业的检测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和专业的检测人员,对采购的食材进行抽样检测。同时,企业还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全面覆盖农残快检、瘦肉精、抗生素等22项关键检测项目。

  “平台商品实行一品一码全链路溯源管理,从‘客户下单—平台分单—供应商接单配货—打印标签—分拣配送—客户收货—账单生成’等全流程节点,均需对应操作端上传实时数据,确保信息链完整、不可篡改,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认定。”中农食迅信息部主任何双成说,“我们每一批次食材都有唯一的追溯码,消费者通过扫描追溯码,即可获取食材的产地、生产时间、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

  供应商动态准入机制、“自主检测+第三方认证”双轨质控体系、全品类留样管理制度、“极速交货+封闭式运输”的终端交付和一品一码全链路溯源管理……正是凭借从源头准入、过程管控到终端追溯,2024年中农食迅的《智慧运营平台》《食材城市供应行业信息化转型案例》两大成果入选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央国企数智化发展赋能图谱》案例名录,评审专家评价“它把供应链变成了可追溯的责任链”。2025年《产品溯源系统解决方案》入选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布的全国畜牧业数智化典型案例。

  中农食迅质量检测部门负责人介绍:“我们的追溯体系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承诺,也是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围绕当前北京市教委推动的校园餐改革重点,中农食迅进一步研发推出“智慧食安监管系统平台”,融合“阳光校餐”“廉洁校餐”“营养校餐”“防控校餐”“监管校餐”“食安校餐”六大核心模块,精准聚焦并解决校园餐在信息公开透明、采购过程规范、膳食营养均衡、安全风险防控、主体责任落实及食品安全保障等环节的突出难题,为守护下一代舌尖上的安全贡献科技力量。

  “用数据改造中国农业”是中农食迅成立之初就确定的目标和方向。如今,经过十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一家集线上电商交易与线下实体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供应链服务企业。依托十余年积累的业务运维经验与信息技术优势,以及服务企事业单位、部队、医院、学校、社会餐饮等多元化B端客户群体的丰富实践,中农食迅构建了强大的数据驱动型供应链能力,精准响应客户“要什么,有什么”的个性化需求,而非传统“有什么,卖什么”的供应模式,减少了产品积压与损耗。

  “未来,我们将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服务的深度融合,让生鲜供应链在数智赋能下跃升为高效协同、价值共享、守护舌尖安全之链。”付延成说。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