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坚守 变局中创新——第十六届奶业大会、奶业20强(D20)论坛暨2025中国奶业展览会观察
时间:2025-08-15 10:57:51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王婷婷 字号:【

  天山脚下婀娜的舞姿与聚光灯交相辉映,广阔草原上浑厚的呼麦在10万平方米的场馆内唱响,活泼可爱的机械小羊冲着人群挥手作揖……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会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这是7月13日—15日,在福建厦门召开的第十六届奶业大会、奶业20强(D20)论坛暨2025中国奶业展览会的现场。为吸引行人驻足,各个参展商使出浑身解数。会场里,不仅好吃好喝,还好看好玩儿。

  本届会展以“品质与品牌,奋进中的坚守;合作与共赢,变局中的选择”为主题,除了有覆盖种植、养殖、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的精品成果展外,还发布了《中国奶业质量报告》《中国奶业奋进2030》《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战略发展方案》等一揽子措施,并围绕奶业战略研究、奶酪创新、人才培养、种养加工等热点,举办21场前沿研讨会。

  研讨会上,各路专家学者、企业主体共聚一堂,展开热烈讨论。此次大会聚焦哪些问题,提出哪些举措,又将面向何处发展?不妨从几个高频词来看。

  关键词一:养殖加工一体化

  在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奶类产量预计在4155.5万吨左右,较2020年增长17.7%;乳制品加工达到2962万吨,其中2021—2023年连续突破3000万吨大关。奶源自给率现在已经恢复到70%以上,扭转了2007年以来的下行态势,实现了生产、消费、贸易的动态平衡。

  奶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和民生保障的基础产业,正在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数智化和一体化发展。

  先看养殖领域,2024年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了78%,较2020年提升10.8个百分点;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达到9.9吨,较2020年提高了1.6吨;规模牧场单产普遍都在10吨以上。再加上精准饲喂、智能环控和健康监测等新技术、新装备在养殖环节广泛应用,以及“养—加—销”的全链条无缝监管,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乳品质量保持较高水平,2024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96%,三聚氰胺等禁用物质连续多年零检出。

  再看加工领域,我国奶企自动化生产线普及率已经超过了80%。伊利、蒙牛等大型企业建成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工程,从挤奶到灌装全流程自动化率达到95%以上。除此之外,大型加工企业将触角不断向上游延伸,自建牧场比例超过了40%,实现了奶源与加工的精准匹配。而中小牧场则创新“牧场+观光+销售”等模式,以及鲜奶吧、研学基地等新业态,带动附加值提升50%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产业链各环节生产主体在相互融合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也逐渐显现,《中国奶业战略发展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奶业目前仍存在产能周期性过剩、产业结构亟需调整优化,以及国际竞争压力不断加剧等问题和挑战。

  “目前我国奶业利益联结机制仍待完善,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养殖端与加工端价格传导不畅,生鲜乳价格的波动幅度是国际市场的2倍以上。中小牧场与乳企的合作模式仍以‘收购+代工’为主,缺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产业链各环节数据的壁垒尚未打破,数字化协同水平不足导致产销衔接效率低下。”会上,于康震指出。

  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完善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模式,进而推动我国奶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能有效调节、利益科学分配和风险合理共担的多元化稳定、可持续发展。

  “我们公司从创建到现在三十多年了,一直坚持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发展能让整个产业链更加稳定可控,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大会现场,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县曹城镇党委副书记兼五里墩村党支部书记王银香告诉记者,近几年公司还不断延长产业链,有机生活体验馆、生态牧场、休闲农业等一批新业态出现,打通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路。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指出:“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既有利于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也能有效提升全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我国奶牛养殖加工一体化经营占比不到40%,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此,他认为要持续强化养殖加工利益联结,乳制品加工企业要不断提高稳定可控奶源的比例,通过相互持股、二次分红、逆价收购、利益保障等多种方式,与奶牛养殖场户建立互利共赢的稳固关系;要放宽准入门槛,对工艺和技术装备成熟、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不设起点、规模和半径限制,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半加工;通过加工企业和养殖场户的双向奔赴,构建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作为龙头企业,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也表示,伊利将在锻造全链条体系上发力,在奶源端解决育种等“卡脖子”技术,实现奶源自主可控。目前,伊利已在全球建设了三座行业领先的奶牛核心育种场,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了国家奶牛核心育种场与胚胎工程中心。

  关键词二:消费场景拓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奶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消费方面,随着喝奶向吃奶的转变,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奶酪的消费在快速增加,5年增长了120%,特色奶增长迅速,羊奶、驼奶等品类市场占有率从5%提升到12%。

  但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奶制品消费仍存在潜力释放不足,城乡差距制约市场扩容的问题。数据显示,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农村居民消费量不足城市的60%,液态奶消费趋于饱和,而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渗透率还不到5%,与发达国家30%的水平差距显著,消费场景单一、中老年及儿童细分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导致市场潜力尚未完全激活。

  “我国人均奶类消费仅仅40公斤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和不少国家的人均奶类消费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奶业发展有很大的潜力。”马有祥发表主旨报告时指出。

  如何深挖奶业消费潜力?

  对此,马有祥认为既要强内功,也要优化外部环境。一方面,要优化乳制品结构,增加平价产品的供应,让中低收入人群喝得起,筑牢液态奶成为日常食品的群众基础,促进原制奶酪等固态、半固态新型产品消费。同时,找准与国人饮食习惯的结合点,创制中式乳品菜谱,拓展黄油、乳清、乳功能蛋白应用场景,与食品饮料产品创新融合。另一方面,要有效管控乳品进口,要敢于和善于使用贸易规则,限制乳品进口,为国内乳业发展争取市场空间,维护行业发展利益。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也指出,要提振乳品消费,需要开辟市场新增长极。创新消费场景,加强科普教育,优化供给结构,为奶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消费场景拓展成为热议词的背后,是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健康需求,和奶类消费从单一的饮品补充向多场景、全链条的生活方式转变的现实趋势。为顺应这一趋势,中国奶业协会联合相关协会、促进会正式推出《奶类消费场景共建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了“家庭消费、校园消费、餐饮消费、工作消费、文化旅游消费、运动健身消费、康养康复消费、老年保健消费以及特殊群体与公共空间消费”九大消费场景,指出要围绕农产品流通、社会福利养老、餐饮融合创新、社区服务、康复推广、老年营养科普、零售终端下沉、校园营养深化等领域协同发力,将牛奶消费渗透进多元生活场景。

  除了消费场景的扩展外,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正在被看见。中国飞鹤董事长冷友斌指出,我国14亿人口的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群体的健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提供基础营养产品,更要开发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需求的精准营养解决方案”。

  关键词三:“十五五”蓝图规划

  2025年奶业大会召开之际,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新起点。在奶业整体仍处于价格低迷、消费分化、结构失衡的关键时期,中国奶业协会面向2030年发布《中国奶业奋进2030》《奶制品结构优化与消费拓展新路径方案》《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战略发展方案》《新形势下中国奶牛养殖转型升级路径》四大方案,尝试以系统性改革路径破解现实困局,为“十五五”中国奶业发展注入方向和信心。

  其中,《中国奶业奋进2030》系统梳理了中国奶业七大关键体系建设任务,明确41项重点任务,涵盖从“牛吃什么、怎么养”到“奶怎么卖、卖给谁”的全流程目标。

  而《新形势下中国奶牛养殖转型升级路径》则更注重回到“牛”本身,从养殖基本面出发谋划突破。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指出,随着奶牛存栏和生鲜乳产能的下降,2025年已经来到了周期调整末端,在这起承转合的重要节点,推动奶牛养殖业的纾困和产能优化工作尤为重要。《路径》明确了“十五五”期间适度扩张的方向,提出控制奶牛增量在50万头以内,逐步开展2025—2026年成母牛去产能工作,引导主产省份实施有效纾困政策。此外,还围绕七个方面提出系统建议,包括:建立产能调控机制、探索乳价形成机制、鼓励奶农加工试点、推进种养结合与绿色低碳转型、延长奶牛使用年限、提升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资源配置从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型。

  面对当前乳制品消费结构偏重液态奶、干乳制品占比偏低、功能性产品匮乏的问题,《奶制品结构优化与消费拓展新路径方案》则提出了明确目标:到2030年,人均乳制品消费超过47公斤,产品结构更优,消费形态更活跃。《方案》提出八项任务与六大实施路径,既强调生产端创新,如功能奶研发、干乳品品类拓展、乳基原料保障;也强调加工端科技赋能,如关键装备突破、新型技术应用;还关注消费端挖潜,如新型场景打造、渠道下沉扩展、消费教育升级。

  为应对产业链联动松散、风险传导失序等问题,中国奶业协会同时发布的《奶业产加销一体化战略发展方案》提出,到2030年,产加销一体化覆盖率要从当前65%提升至75%以上,形成加工企业主导、家庭牧场参与、多方协同的复合型发展格局。该方案还针对行业核心痛点,明确十大方向,包括产业政策修订、标准完善、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数智化系统搭建等,力求从制度设计上打通堵点,为产业链稳定运行提供了清晰的实施路径。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节点,本届奶业大会既是一次回顾成绩、审视现实的盘点,也是一次凝聚智慧、共谋未来的聚会。下一阶段,奶业如何真正构建全链条互联、多场景融合的新格局?如何让“一头牛”联通营养需求的全人群,打开市场的万千可能?这是摆在奶业人面前的新考卷,也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深度实践。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