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破局 奶业人这样说
时间:2025-08-15 10:56:5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编者按:本次大会不仅发布了涵盖多领域的措施及行业报告,更以21场前沿研讨会为载体,汇聚各方智慧。现场思想碰撞激荡,既深掘过往发展的历史经验,又擘画未来前行的清晰路径,为行业突破与创新注入灵感。现摘录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亚清

  2024年,中国奶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能随市场需求小幅缩减,规模化养殖比例进一步提升,产业综合素质持续增强,乳品质量长期保持较高水平,国产品牌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奶及奶制品产量收缩质稳。全国牛奶产量4079.4万吨,同比下降2.8%;乳制品产量2962万吨,同比下降1.9%。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99.96%;生乳中乳蛋白、乳脂肪等质量安全指标达到较高水平;菌落总数、杂质度和体细胞监测平均值分别符合国际和欧盟限量标准;三聚氰胺等重点监控违禁添加物连续16年未检出。

  产业素质加快提升。全国存栏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奶牛平均单产9.9吨,较去年提高0.5吨;规模牧场99%以上配备全混合日粮搅拌车,原料奶生产100%实现机械化挤奶。

  消费需求乏力。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104.8亿元,同比增长9.6%,人均乳制品消费量40.5千克,比上一年下降1.9千克;奶业主产省生乳收购平均价3.32元/千克,同比下降13.5%。

  民族奶业竞争力持续增强。2024年,国产奶与进口奶抽检数据显示,黄曲霉素M1符合中国、美国及欧盟限量标准,铅、铬、汞、砷等污染物指标合格率100%;国产奶的乳铁蛋白、β-乳球蛋白和糠氨酸等指标均优于进口同类产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 沈建忠

  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奋楫笃行,实现质效双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奶业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特色奶源份额增加。2024年,我国特色奶总产量为82万吨,占乳类总产量的1.97%,年均增速达18%。特色奶占比不断增加,为丰富奶源结构、多样化乳品供应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土消费信心重塑。国产巴氏杀菌奶中乳铁蛋白含量、β-乳球蛋白显著高于进口巴氏杀菌奶,糠氨酸含量显著低于进口巴氏杀菌奶。约75%的受访者对国产奶的安全性表示认可。

  优质饲草供应提升。2024年,进口苜蓿干草109.53万吨,比2018年138.1万吨减少20.1%。在粮改饲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支持下,全国饲草种植面积和质量逐年提升。截至2024年末,全国紫花苜蓿留床面积2152.2万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92万亩,优质饲草料自给率大幅增加。

  质量指标持续稳定。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99.9%以上,乳脂肪、乳蛋白和菌落总数平均值分别为3.78克/100克、3.32克/100克和9.4万,均优于生乳国家标准。体细胞数平均值25.9万,优于欧盟标准。

  监管机制创新突破。多年来持续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重点监测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全面启用奶业监管平台,全链条监管体系日趋成熟。2024年对全国4000余个生鲜乳收购站和6000余辆运输车进行系统化、信息化管理,保障生鲜乳质量安全。

  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魏立华

  2024年,全国原奶总产量、乳制品产量和人均奶类消费量都有所下降。但必须看到,并不是消费者不消费,而是消费理念发生变化,消费需求在转移。乳制品的需求,我认为要注意四点:首先是安全,第二是高品质,第三是健康,最后是多元化。在已经实现安全、高品质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研,找到消费者痛点,研发出更加健康和多元化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营养需求,一定能创造出更好的消费市场。

  当前,中国B端乳制品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新消费场景蕴含巨大机会,乳制品B端市场规模已达千亿级别,但70%〜80%的市场份额被进口乳企占据。通过加强与B端客户合作,扩大乳制品在B端的使用,加速推动市场扩容和国产替代进程,是中国奶业破局增收的重要机遇。

  此外,中国奶业的未来,不仅在内需,更在广阔的国际舞台。经过多年的奶业振兴行动,中国奶业在全产业链发展、产品质量安全、创新研发、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已经取得长足发展,具备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出海时机已然成熟,建议首先以东南亚等发展中市场为重点,将中国奶业的质量、技术和成本优势进行梯度转移,打开国际市场突破口。

  飞鹤乳业董事长 冷友斌

  当前,我国14亿人口的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特别是“一老一小”群体的健康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提供基础营养产品,更要开发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需求的精准营养解决方案。我们看到,行业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针对孕产妇、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中老年等全年龄段人群,推出多元化、精准化营养产品。未来,我们要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持续深化推动乳制品从基础营养向精准营养升级,让中国奶业在服务国民健康中发挥更大价值。

  创新不足一直是我们行业的痛点,现在我们要向创新要突破、要出路。具体怎么干?首先,加强科研创新,打造不可复制的产品差异性。我们可以针对不同饮食区域、不同地域人群的体质差异,量身定制属地人群专属精准营养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研发及品牌创新,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品牌价值。把特色做足,市场效益自然就来了。再次,大胆开展模式创新。有实力的乳企要主动“走出去”,将中国优质产品、技术和品牌推向全球,实现海外市场效益反哺国内发展。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 刘春喜

  良种繁育工作,是奶业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奶业竞争力的关键。培育出更适应中国奶业特点的奶牛品种,对提升单产水平、打造卓越品质尤为关键。“十五五”期间,伊利将继续在奶牛高端种源短缺与性别控制繁育关键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奶牛种源自主可控和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起产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伊利在养殖技术、饲料供应、疫病防控等各个环节,也将持续发力,确保奶源的稳定和优质。

  此外,要激活创新驱动力,开拓增长新局。一方面,当原奶出现阶段性过剩时,通过深加工,把过剩原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不仅拉长了产业链,更提升了价值链。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依托深加工技术,就能开发出更多“量身定制”的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未来,伊利还将继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在饲草领域,全面提高牛群饲料效率,继续开展低碳添加剂、低碳饲料研究;在良种繁育方面,结合关键育种指标开展优质奶牛培育,组建低排放的奶牛育种核心群,减少奶牛自身代谢过程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外,我们还将不断优化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种养一体化”生态农业模式。

  蒙牛集团高级执行总裁 李鹏程

  上游种质资源,是奶业的“芯片”,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确保中国奶业安全。“十五五”期间,我们更要聚焦种质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蒙牛在内蒙古自治区科研基地,培育出6个国产苜蓿品种,进口替代率超过90%;还开展“百万奶牛基因改良计划”,推广优质冻精36.8万剂,建成了2座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同时,奶业要加大创新力度,研发多元化的深加工产品,让消费者“喝上奶、喝好奶、喝对奶”,纵深推进牛奶深加工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持续转型升级。

  此外,AI时代已经到来,AI将颠覆性地改变产业、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奶业也要积极拥抱AI,向AI要未来。蒙牛宁夏工厂,通过数字孪生、智慧检测等AI技术应用,人均效能比传统工厂提高了20倍,成为全球首座液态奶“灯塔工厂”。未来,我们不仅要建造更多的“灯塔工厂”、智慧牧场,更要对全产业链进行系统化、一体化重塑,用AI全面激发产业效能潜力,实现行业革命性地变革。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