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刻苦自学,写读书笔记30余万字,后来成了远近闻名的植保专家,这是新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张世海。
张世海事迹最让人感动的是“从文盲成为植保专家”。可以说,对党的忠诚、对职业的敬畏、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要对得起领导的关心是老兵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张世海对知识的钻研和对工作的痴狂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当下不少人所缺乏的专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将从事的事业干出点名堂来,才能让人尊敬。
——据兵团日报资料库
①张世海,原二十二兵团二十二团战士。1952年,驻疆部队开展大规模生产运动,庄稼地里出现了病虫害,植保迫在眉睫。部队领导安排张世海从事植保工作,可张世海是个文盲,根本不懂植保是什么意思。
②为了植保,张世海夏季几乎天天泡在庄稼地里观察、打药,得了严重的皮肤病,一只眼也快失明了。在连队指导员的命令下,张世海才去团部卫生队住院治疗。
③在团部卫生队,张世海把护士丢弃的小药瓶捡回来,清洗干净。张世海看不见虫子,便约请病友一道去地里捉虫子,并将不同的虫子放在不同的瓶子里,拿回来观察。他想,要消灭虫子,得找到虫子的“大本营”才行。
④张世海躺在病床上,无意间看到一对粉色的蝴蝶在窗外翩翩起舞,而不远处有一棵大榆树。他立即翻身下床,爬到树上,伸手拉过一根树枝仔细一看,树叶背面是密密麻麻的蚜虫。他恍然大悟,连队的棉花地四周都有防护林,那里应该是蚜虫的“老巢”。
⑤此时,连队棉花正是植保的关键时刻,在张世海的再三央求下,医生同意他出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回到连队的张世海打了一个漂亮的“蚜虫歼灭战”。
⑥1958年,张世海所在连队种了6000多亩甜菜,可是,很快甜菜就被象鼻虫吃光了,职工们连续播种了3次都不成功。于是,张世海开始研究防治象鼻虫的方法。
⑦张世海成天蹲在地里目不转睛地看。连续观察了半个月,终于掌握了72种象鼻虫的不同活动规律。接着,他制订了消灭象鼻虫的方案,及时控制了虫害,确保了连队甜菜丰收。
⑧1965年7月,八师一四三团虫害严重,师里派张世海去治虫,任命他为生产科副科长。张世海经过实地调查,发现问题所在,先以点带面,在一连试点,并亲自示范,迅速推广灭虫办法,在全团开展灭虫战斗。
⑨由于张世海刻苦学习植保知识,直到50岁才成家。他治虫的名声越来越大,许多科研院校请他去讲课,聘请他为特约研究员,有些国外专家也来信希望与他交流科研成果。
⑩张世海曾先后17次被评为 “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1959年,他被兵团树为“十二面红旗” 之一,去北京见到了毛主席,还同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合影。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