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广袤的大地上,蜿蜒的额尔古纳河滋养着肥沃的黑土地,丰饶的草原孕育着独特的农畜产品。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赋予了食材独特风味,更孕育了农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呼伦贝尔市始终以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为己任,多管齐下、精准施策,为地区农畜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沃土育珍奇:名特优新农产品的崛起密码
呼伦贝尔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名特优新农产品。这些承载着自然密码与人文底蕴的优质农产品,正成为呼伦贝尔农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持续推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认证名特优新农产品73个,产品类别涵盖种植业、畜产品、水产品及加工产品等多个领域。从2019年仅覆盖3个旗市区,到2024年实现11个旗市区全覆盖,呈现出“遍地开花”的发展态势。在2024年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中,呼伦贝尔市10余家企业携15个产品精彩亮相,“陈巴尔虎旗红头羊”等3个产品荣获最受欢迎产品奖,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进入2025年,呼伦贝尔市继续加大培育力度,计划新增1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扎兰屯黑木耳作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更是在内蒙古农牧厅网站获得重点推介。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呼伦贝尔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强化规范管理,完善申报流程,加强监督检查,为优质农产品“走出去”保驾护航。
绿韵绽芳华:绿色食品产业的品质进阶之路
呼伦贝尔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绝佳条件。截至2024年12月,呼伦贝尔市拥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50家,开发绿色食品产品188个,总产量达157.76万吨,规模位居自治区首位。产品种类丰富多样,从日常调味品到健康食用油,每一款产品都凝聚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在质量管控方面,呼伦贝尔交出了亮眼答卷。“十三五”以来,绿色食品产品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100%。通过强化企业年检、建立内检员制度、开展市场监察等举措,为产品品质筑牢安全防线。苍茫谣芥花油、阜丰味精等知名品牌不仅成为呼伦贝尔绿色食品的代表,更在全国市场赢得良好口碑。
在追溯体系建设上,188个绿色食品产品全部纳入农业农村部追溯系统,实现全程可追溯。同时,全市建成13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达553.36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
未来,呼伦贝尔市将围绕“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目标,持续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2025年计划新增16个绿色食品,重点推进呼伦贝尔垦区100万亩小麦及扎兰屯市10万亩大豆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匠心守安澜:检测防线筑牢农畜安全基石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呼伦贝尔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检验检测中心)以实验室能力建设为核心,持续提升检测水平,为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检测能力显著提升。自2017年首次通过“CMA”和“CATL”双认证以来,该中心检测能力持续扩展,专业技术人员从11人增加到23人。2020年起,每年完成各级抽检任务5000批次以上,全市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2025年计划完成检测任务5250批次,并对绿色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全覆盖抽检”。
在重大活动保障中,该中心展现出过硬的专业能力。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期间,创新建立“屠宰环节尿液极速检测+畜禽产品全项筛查”双轨检测机制,累计完成862批次食材检测,以零差错筑牢赛事食品安全防线。
旗县检测体系建设成效显著。通过“旗市区检测能力提升三年行动”,采取“一对一”帮扶、“理论+实操+认证”等培养机制,累计开展指导150余次、培训40余场,助力12个旗市区通过实验室“双认证”,实现县域定量检测能力从无到有的突破。借助“农安内蒙古”智慧监管平台,构建起“风险预警—靶向抽检—闭环整改”的监管模式,2024年呼伦贝尔市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同比提升0.8%。
未来,该中心将围绕“精准检测、智慧监管、品牌赋能”深化能力建设,开展前沿检测技术研究,拓展智慧监管平台功能,建立全链条监测体系,为农畜产品品质提升和价值增值提供技术支撑。
在名特优新农产品培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和质量安全检测保障的共同推动下,呼伦贝尔农畜产业正向着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者们用专业和坚守,为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持续注入动力,让呼伦贝尔的优质农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