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扎西顿珠,男,中共党员,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人。2008年9月至2012年7月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2013年6月起任西藏白朗县青稞产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5年6月起兼任西藏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19年获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以前种青稞,为了填饱肚皮;现在种青稞,致富奔小康。”在全国青联委员、西藏自治区青联常委、西藏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扎西顿珠看来,青稞不只是藏民主粮,也是来自高原的天赐之谷,“现在很多人吃东西注重绿色和健康,偏好低糖低脂的食品,青稞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同时,这也是无数藏民们致富的机会,我要让它走出西藏,走到全国,走向世界。”扎西顿珠认为,青稞食品的未来,是一片广阔的市场蓝海。
十年前,在外求学的扎西顿珠,不忘回报家乡的使命,从城市返乡创业,带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扎根在青稞地,埋首在研发室,他以信念与执着,在乡村振兴路上,迈出了雪域高原奔小康的铿锵步伐。
成立农民合作社
瞄准创业新舞台
扎西顿珠从小成绩优异,小学升初中时,他从西藏考入山东省济南西藏中学就读,初中升高中时,又考入北京西藏中学。高中期间,18岁的扎西顿珠就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
2012年大学毕业后,父亲希望扎西顿珠能回西藏,延续他的青稞和糌粑事业,为藏民群众创收。几经考虑后,扎西顿珠决心回乡投入青稞事业。
回乡后,扎西顿珠创办了西藏白朗县青稞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与周边乡镇农民群众500户、3109人签订了青稞种植收购协议,并为农户开展青稞种植技术培训,帮助社员解决青稞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困难,实现青稞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在西藏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与青稞种植户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结机制,推动了青稞产业的良好发展。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自治区先进示范社。
2015年,在合作社不断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扎西顿珠的父亲把西藏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大权交给了他。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起初只是一个糌粑加工小作坊,在他父亲的努力下,彼时,已发展成为有资产二千万、厂房二万多平方米、工人八十余名、年产值上千万的规模化糌粑加工企业。
扎西顿珠认为墨守成规没有太大发展空间,他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青稞附加值,将这份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在其他农业有关的产品上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2016年,扎西顿珠引进内地先进技术,在科技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实现了糌粑的全自动包装,使产品的保质期短和携带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同时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销量突飞猛进。在2018年的时候,西藏白朗县康桑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资产规模已扩大到五千万,年产值超过四千多万,净利润也比他接手管理公司的时候翻了好几番。
挖掘青稞价值
播种致富希望
在西藏白朗县的水磨车间,承载着日喀则千年农耕底蕴与现代加工技艺完美融合的青稞粉,在工人的精细磨制作业下,散发着质朴诱人的香气。
“我们手握全球最好的青稞,拥有品质最好的原料,应该让它发挥最大的价值。”一直以来,传统的加工方式支撑青稞产业的发展,然而,任何农产品的发展都是将其所在价值最大化开发,精深加工尤为重要,不断挖掘青稞的内在价值成了扎西顿珠面对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原气候孕育出优质的青稞,营养功能成分突出,符合大健康产业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但口感较为粗糙,我们正在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上,在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下功夫,试图让研究团队在关键加工技术及创新产品研发方面寻找突破。”近些年来,扎西顿珠在青稞产品研发与发展方面拥有极大热情。
将糌粑做成饼干等食品,是扎西顿珠在做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后做出的决定。通过这几年的销售,青稞饼干在市场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也深受消费者喜欢。
“青稞中β-葡聚糖含量比较高,适合糖尿病和‘三高’人群食用,而西藏日喀则海拔高、日照充足、紫外线强,这里产的青稞中β-葡聚糖含量最高,是青稞的优质产区。”扎西顿珠找科研团队对β-葡聚糖进行提取,制作成β-葡聚糖胶囊和抗衰老面霜、精华等化妆品。他认为,以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方式开发产品将是青稞产业做强做大,走出西藏乃至国门的底气所在。
很长一段时间里,高原农作物青稞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尤其是物流、人工成本较高,有人建议他在内地建造生产工厂或是找大型代工厂,被他严词拒绝了。“西藏的产品在内地生产,或许能赚取更多利润,但长久来说,消费者容易对货源产生疑惑,甚至导致西藏地域性产品受到影响。我们坚决不赚取不该赚取的钱。”另外,企业一头连着老百姓的家庭生计,一头连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扎西顿珠认为,即使成本增加,也要守住必须从西藏生产的原则。
扎西顿珠在内地出差时发现,很多人在了解公司产品之后很感兴趣,想让他授权在网络上进行销售。“目前我们正在建立原料追溯系统和物流追溯体系,消费者利用系统可以查看农产品的生长、加工、流通等全过程的信息,从而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扎西顿珠说。
青稞产业不仅承载着公司特色农产品以优质换来高值的梦想,也联结着千万种植户致富增收的希望。从一粒果腹的粮食到挂面、饼干、饮品的转化,再到代餐食品、高技术高营养品的蜕变,不变的是,扎西顿珠对品质严格把关,“公司为农户发放肥料、提供技术指导,农户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扎西顿珠认为,只有一心一意保护好产品的高品质和好口碑,一粒粒青稞才能成为企业的“金钥匙”,才能成为乡村农户口袋里的“金种子”。
除此之外,扎西顿珠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做好青稞推广工作,他正在筹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希望从青稞发展历程、农业技术、保健功能、现代开发等方面进行宣传和展示:“希望青稞被更多人了解, 让它可以渐渐走进普通大众的消费视野。”
传承父辈精神
坚定为民信念
多年前,当地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便不用再开着拖拉机到县城里低价卖青稞了。丰收季节,村民们纷纷送来家里品质好的青稞,扎西顿珠以高出市场指导价0.3元每斤的价格收购这些青稞,青稞成为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种相互信任与默契,早在扎西顿珠父亲那一辈就已达成。父亲对村民的关心关照,村民对父亲的尊敬和认可,扎西顿珠都看在眼里。
在扎西顿珠小时候,父亲在村里经营一个百货小卖部,后来开到乡里。扎西顿珠考学到内地读书后,父亲迫于经济压力,开始研究糌粑的加工技艺,从选料、炒制再到加工,生意越做越大,但父亲始终不忘回馈百姓,附近的老百姓家里有孩子就医、上学或者外出打工需要用钱找到父亲,他总会优先提供帮助。
扎西顿珠继承了这种为民初心,将善举延续下来。他说,帮助老百姓并不是有什么特殊意义的事情,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惯性思维。2024年,一个村民家里突发火灾,扎西顿珠不仅将一家人临时安顿在公司宿舍,还帮助他们建造新房。2023年,公司停产,资金压力大,在库房青稞储量高达4000吨的情况下,600多户老百姓送来的青稞作物,扎西顿珠扛着重压照单全收:“如果不购买,老百姓就拿不到钱。”
前两年,一直顺风顺水的扎西顿珠遇到一个坎,“经历不够丰富,经验不足,没有做好充分的风险把控,造成资金流转困难”,这次困难给他很重要的警示,他更加体会到做企业的难。“但再难也必须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同时要把握好企业的资金风险,在危急关头对企业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判断,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不能让家人担心。”他表示。
在公司遇到困难那段时间,父亲身体状况不佳,扎西顿珠没有告诉父亲,而是一个人默默承受。如今,生产恢复,跨越低谷,两年的沉淀期,让他快速成长,如获新生:“如今的自己,考虑问题更加成熟全面,对待未来充满使命感。”
回想起当初的职业方向,或许从事其他行业会轻松很多,但扎西顿珠仍然坚定现在的选择。他坦陈,刚从事农业这行时,也一度认为“有点土”。“同学们有的舒服地坐办公室,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北京中关村的大企业上班”,他也曾羡慕过,但这两年的经历之后,他认为,“一心一意地做好一件真正利民的事情很有意义,不需要羡慕任何人”。扎西顿珠说:“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多巴胺来刺激你,我的产生点已经找到,就是青稞产业,这就是我的方向和目标。”
扎西顿珠表示,几年的历练成长过后,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悟到了生意与事业的区别,“生意是挣钱养家糊口,事业则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更多人提供帮助,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市场资源。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让青稞产业发展壮大,让青稞产品走出西藏,走向全国,面向世界”。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