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菌药文化和自然遗产焕新出彩
时间:2025-08-07 15:27:22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胡桂芳 字号:【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日来,各地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遗产日主题活动,展示文化和自然遗产(含非物质文化遗产)焕新出彩的生动场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

  菌药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凝结着先民在食药用菌、中药材培育与加工(如炮制)领域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2005年开始认定,我国到现在已经有25项,居全球第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2012年开始认定,到现在为止一共188项。

  在这些惊艳世界的千年农耕智慧中,菌药类非遗项目有10余项,涵盖传统栽培系统、生态种植模式及文化实践,包括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药材复合系统、安徽铜陵凤丹种植系统、吉林和龙林下参—芝抚育系统等。同时,一批传统菌药类的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如茯苓九蒸九晒、灵芝孢子破壁古法)等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工坊等,并认定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

  各地各部门合力促进菌药类遗产保护与传承,以生产性保护深植乡土基因,以科技赋能重塑产业生态,以政策体系构筑保障根基,以活态化、产业化激活遗产的生命力。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浙江庆元香菇文化系统、福建古田银耳栽培系统,带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20亿元;以野生菌采集民俗为特色的云南楚雄“菌王节”,年吸引游客68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标杆;安徽亳州建成全国首个以非遗传承为主的“中医药产业生态圈”,聚集药企302家,年交易额达230亿元。璀璨的菌药遗产,在新世纪的时光里“深呼吸”,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菌药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传承创新中取得显著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人才断层问题突出,传统菌药制作技艺工序繁杂、学习周期长,年轻人兴趣不足。在浙江磐安贝母产区,超60岁种植户占78%,年轻人离乡进城务工营商,百年技艺面临传承危机。二是创新滞后市场脱节。菌药的传统功效缺乏临床数据支撑,多数菌药产品市场推广停留在概念层面,产品宣传未能将成分、功效与传统养生智慧有机融合,难以吸引Z世代和高端消费者。三是传统技艺挖掘不够。野外识别、采集知识和古法技艺仅限于少数老菇农、老药农、老药工和代表性传承人手中,特色药膳、特色菌药炮制技艺多限于地方作坊,如大别山茯苓采挖术等37项技艺数字化转化率不足15%,大多沉睡于方志。四是文化传播乏力。食药用菌缺少影响力大的品牌,且低价竞争严重制约品牌溢价;偏远地区的菌药遗产项目因缺乏渠道而鲜为人知,文化附加值远未释放。同时菌药遗产出海面临文化差异、国际标准壁垒等难题。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让承载着五千年民族智慧与情感的菌药遗产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照亮神州乡土,升起寰宇彩虹?笔者以为,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文化和自然遗产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多管齐下,奏响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

  推进产业融合

  培育“繁茂森林”

  菌药类文化和自然资源遗产项目大都坐落在乡村,要把握这一优势,通过产业化发展、活态化传承、资源化变现等路径创新,发挥菌药遗产在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

  要着力打破产业、产品边界,推进菌药遗产与多产业深度融合。如:与文旅产业融合(重点是非遗与旅游、节庆、沉浸式演艺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线路;与食品、保健品、化妆品产业融合,开发特色大健康产品;与文化、电商等产业融合,打造菌药文化、消费新业态。广东阳东市依托龙头企业,深挖1500年历史的牛大力文化,并与航天育种、药理研发、中医食疗、乡村旅游等多领域跨界联合,成为牛大力产业的领头羊。山东临清等地推出桑黄文化“体验之旅”,让游客参观桑黄文化馆、游览种植基地、体验采摘加工、品尝桑黄茶饮和食品,带动当地菇农药农协同增收。

  要重视以菌药非遗技艺为内核,构建“道地药材+生态菌材”为特色的跨界融合产业链。安徽岳西茯苓工坊联合中药企业开发即食茯苓糕、菌药复合酵素等产品,使传统炮制技艺转化为线上线下爆款。有着全球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的安徽亳州,结合现代消费场景和潮流,推出祛湿茶、中药奶茶等花茶产品。短短几年,亳州养生花茶产业完成“两连跳”,从原料初加工升级到深加工,产量占全国90%,2024年1—11月份养生花茶快递量6.2亿件、居全国单品第1位,更靠电商直播出圈,成了养生市场的新宠。

  创新传承方式

  注入“青春动能”

  传统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满足现代传承需求,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菌药类遗产的传承方式,借助新科技赋能产业焕新,利用AI和新媒体推动传播渗透,构建新平台吸引年轻群体。

  要加紧推进现代科技融入菌药遗产传承创新,如开展菌药分子标记育种、有效成分纳米萃取、智慧农业设备研发应用等。浙江寿仙谷药业运用数字化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使灵芝表型收集效率提升20至30倍。江苏灌南、湖北随州、湖南道县、河北平泉等地的香菇数字化车间,福建、安徽、浙江的秀珍菇、金耳智慧方舱基地,以数字化重塑产业链,写出了食药用菌节本减碳、高质高效“新菇事”的精彩篇章。

  要打造智慧化标准体系,制定菌药《非遗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将“砍花法湿度控制”“九蒸九晒火候”等非遗经验参数化。建设菌药类云端非遗基因库、数字孪生传承库和大数据综合平台,运用好3D建模与动作捕捉技术,对濒危菌药传统技艺,如大别山茯苓采挖术等进行数字化保存。

  推广“5G+区块链+传感器”溯源网络和具身智能体,实现菌药从种植到收获到消费全链透明化。浙江甲骨文超级码科技公司为全国500多个县市政府建立起农业产业大脑平台,菌药产区通过智能算法和数据可视化驾驶舱,适时全流程呈现数据和产运销及消费场景,实现了生产经营决策、区域发展协调、联动调控支撑等功能,促进数据资源价值变现。

  菌药类遗产保护传承的根本在教育。菌药行业、企业应与幼儿园、学校加强合作,推动遗产保护传承进入教育体系。在主产区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与手工实践,组织编写中小学菌药《非遗智慧读本》,建设非遗活态博物馆和自然保护示范区,举办丰富多彩的传承活动,以实现菌药遗产保护传承与青春力量的双向奔赴。

  重视人才培养

  厚植“传承沃土”

  人才是菌药遗产传承创新的根基,打通代际传承的通道是关键。要构建“院校教育+师徒传承+实践基地”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院校教育层面,鼓励高校开设食药用菌栽培、中药材炮制、非遗文化等相关专业,尤其要通过设立菌物学院、食药用菌职业技术学院和相关专业,加快培养食药用菌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人才,建设与我国种植业领域第五大产业相匹配的教育体系。

  师徒传承层面,突出实践环节培训,着力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艺型、操作型人才。要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大中专学校开设校企双导师制的“非遗创新实验班”;同时吸收我国“学徒制”精华,把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实施“非遗传承人结对计划”结合起来。为了抢救濒临失传的工艺技术,应大力推行“师带徒”,鼓励开设“大师传承工作室”,并实施“带徒津贴”。安徽亳州开展“炮制大师带徒工程”,遴选50名经验丰富的老药工与年轻从业者结对,通过手把手教学,让“看水头”“辨药性”等传统技艺得以延续。

  培训基地建设层面,推广浙江庆元开设“香菇师傅”学校、福建古田打造银耳产业实训基地的经验,实行职业技能培训等级证书制度及跨区域互认制度,建设一批菌药类实践基地,着力进行菌种培育、栽培管理、技术工艺等实操训练,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融合。

  强化品牌建设

  擦亮“金字招牌”

  挖掘菌药遗产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是推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以文创、文旅创新实现遗产的活化、赋能,将菌药遗产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包装和宣传推介,打造文化IP,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如以菌药古方为灵感开发新产品,用非遗工艺提升产品品质,用菌菇纹样创新包装、服饰、潮玩,通过展会、推介、文演、新媒体宣传、联名打造等形式,让消费者感受菌药类遗产的深厚文化底蕴,提升品牌知名度。

  通过区块链质量全程追溯、“非遗视觉识别系统”(VIS)等现代技术应用,打造“可见、可追、可信”的菌药遗产品牌。“庆元香菇”集传统古法、现代科技与数字化加持于一身,凭借千年传承与卓越品质,品牌价值达49.26亿元,已连续8年位居中国食用菌品牌榜首。“古田银耳”通过标准化、智能化、清洁化生产与地理标志保护,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顺畅进入欧盟市场。山东冠县“棘小白灵芝孢子油”,不仅注重质量品质,更以其绿色环保理念让消费者侧目:可降解玉米纤维包装盒、大豆油墨印刷说明书,就连干燥剂都选用天然硅藻土。这款斩获德国“红点设计奖”的产品,在北上广深白领圈掀起了“口袋养生”风潮。

  推动菌药出海

  架起“文化桥梁”

  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开始,中国菌药便踏上了对外传播的旅程。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推动菌药非遗走向世界不仅是经济的交流,更是文化的对话。亟需突破的是文化与标准障碍。

  要着力做好“文化转译”,让古老的东方智慧以更符合当代认知的方式传播。如近年来中医药机构开发的目诊、舌诊、手诊等智能设备,将中西医诊疗理念、方式和调理治疗方案有机融合,方便国内外民众接受。在对外交往中,北京有关国医团队将中医药中的“气血调理”重新诠释为“能量管理系统”,将菌药体验称为“沉浸式度假”,吸引国际友人自觉接受五行SPA、体质定制药膳等体验式服务。清华大学程京院士团队发明的“人工智能和组学驱动的大规模中药分子功效数据库及智能租房应用”,以普通国人和外国人“看得懂”的“简便廉验”方式,推动食药同源在内的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

  要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政策沟通,落实RCEP协定和双边贸易协定,推动产品标准互认和通关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菌药产品标准国际化。借助跨境电商平台,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渠道。鼓励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开设中医药体验馆,实施本土化战略。还要加强国际传播,讲好菌药非遗故事,宣传中国健康方案,让世界聆听中国的本草之声,以中国菌药之奇效,收获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与尊重。

  (作者系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委员、农业生态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