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亦有道:赵建文的三产融合术
时间:2025-07-09 14:57:47 来源: 作者: 字号:【

  为在西部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他曾多次赴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考察调研,学习先进技术与运营模式;他所创建的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银米业”)集粮食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和社会化服务于一体,并创建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形成综合种养、粮食加工、休闲观光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为农业提质增效、现代化发展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案例。

  他就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8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广银米业董事长赵建文。

  四赴日本

  考察旱育稀植技术

  出生于宁夏乡村的赵建文,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20世纪80年代,还在中学读书的赵建文,家里开了一个粮食加工作坊,他就一边读书,一边帮父母碾米磨面。当时,作坊以代加工为主,磨一袋米面收五角钱加工费,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这竟成为他进行农业产业化探索的起点。后来,赵建文索性在家乡附近的109国道旁建起了粮食加工厂,并逐渐从收取加工费,向与周边农户签订水稻收购合同的订单经营过渡。

  此后的十多年间,随着客户越来越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赵建文通过更新生产工艺,建设全自动水稻加工生产线,先后开发出香米、珍珠米、富硒米等产品,并销售到北京以及陕西、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广大西北地区。

  然而,随着进城打工的人逐渐增多,宁夏水稻开始从过去的每家每户种植集中为大户种植,由于种植户负责农田较多,收割不及时,一度造成碎米率高、生产成本上升的现象,使宁夏作为“贡米之乡”的美誉受到极大冲击。

  21世纪初,宁夏回族自治区为重振宁夏大米,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助农政策。从那时起,有着多年粮食加工经验的赵建文就坚信,好大米是“种”出来的。

  借助政策东风,赵建文于2005年正式创办了广银米业。经过几年探索,他先是在2012年流转了1100多亩土地,并向宁夏农林科学院专家咨询,结合宁夏无霜期短,只能种植生长周期短水稻的实际情况,决定选用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宁粳43号品种,采用旱育稀植技术进行大规模种植。

  第二年,赵建文随当地领导赴日本、韩国考察农业发展经验。在日本,他发现自己此前采用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与日本有很大不同。“常规情况下,我们每亩插秧2万〜2.2万穴,而日本保持在每亩7000〜1万穴,并且插秧间距是可调的。”后来,为深入了解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实际应用情况,赵建文又独自往日本跑了三趟,还花40多万元买回来一台技术相对先进的插秧机。

  “很多人说,花这么多钱买插秧机根本挣不回来。”赵建文回忆,但他认定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必须从引进高标准的设备开始。此后,赵建文从每亩插秧7000穴开始试验,然后逐年增加,并通过不同的栽培模式观察试验成效。最终,专家测定每亩16500穴最适合宁夏气候,把水稻旱育稀植发挥到了极致。

  一田多用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在想方设法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赵建文也在尝试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培育有机水稻。

  然而,不使用化肥、农药,如何解决人工锄草、害虫泛滥是一大难题。为突破水稻种植传统模式,2017年,赵建文在借鉴国内外水稻先进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投资800多万元创建了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利用稻鱼共生的理念,采取“田中种稻、田水养鱼、鱼粪肥田、水稻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既可以获得鱼、蟹等水产品,又可以利用鱼、蟹吃掉田里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合作,赵建文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改变了宁夏平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的沟渠灌溉,转而采取岛屿式灌溉:稻田就像被灌溉渠分割包围的岛屿,同时在水中饲养鱼类、螃蟹、泥鳅、鸭子、田螺,并运用生物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通过局部空间循环利用,不仅每亩地增加效益1000多元,还实现每亩地节约用水30%,水资源利用率提高50%以上。

  “稻渔综合种养,既能让鸭子、螃蟹吃虫、吃草,又能调节水质和水温。”赵建文举例说,在稻田当中,七八公分深的水,表面水温是热的,底部可能是凉的,水稻根系的上下之间存在温差;而当鸭子、鱼类、螃蟹在水田中来回游动,不但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还可以起到调节水温的作用。

  此外,赵建文还与专家合作,因地制宜研发出水稻种植的诱草灭草、高温堆肥技术。

  具体做法是:每年10月,从贺兰山树林中取回菌种腐殖土,用牛粪兑稻壳、木渣、玉米芯培养菌种,等待菌种活动产生热量,高温堆肥发酵后开始施肥还田。到第二年4月下旬,宁夏水田中最常见的白草生长出来后开始放水,然后再用一个星期把白草灭除。“白草每年只发一次芽,通过诱草灭草,能把稻田里的草除掉60%〜70%。”赵建文说,“秧苗长开后,再把鸭子、螃蟹、田螺、鱼类放到田里,吃掉剩余15%〜20%的草。这样,人工锄草的成本就变得微乎其微。”为使鱼类生长得更加健壮,赵建文还将流水槽养鱼的做法引入稻渔空间,在400多亩有机稻田中,分四个流水槽放入一万尾鱼。这样,不但种出了有机水稻,由于水流的推力作用,也使鱼类更加活跃、更加健壮。

  七彩秧苗

  吸引游客走进稻田

  稻渔综合种养,只是赵建文建设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的初衷之一。让更多消费者走近农业、了解农业,对农业的未来产生兴趣和信心,则是更深层次的诉求。

  2016年,恰逢中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为与国家政策遥相呼应,赵建文突发奇想,委托金连登从外地采购回一些彩色种子,第二年请设计师做好版样,在稻田里种出熊猫家庭一家四口快乐生活的图案,引来许多群众参观。

  首战告捷后,赵建文又在2017年冬天采购回红黄蓝白紫黑绿七种颜色的水稻种子,用线绳把稻田按照版样分割成不同区域,让村民在所属的条块里插上不同颜色的秧苗,以中国古典小说为蓝本,设计出哪吒闹海、三英战吕布、仙女、寿星、孙悟空等稻田画。秧苗长高后,五颜六色的“稻田画”就在大地上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在观光园大门设计游览线路,沿线增加娱乐项目,春季踏青垂钓、夏季摸鱼烧烤、秋季收割稻米、冬季滑冰滑雪。

  为使游客能够俯瞰观光园全景,赵建文还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玻璃栈道和24米高的观光塔。“我们的做法是上观光塔收费20元,赠送两斤大米。”赵建文解释,目的是让消费者通过休闲娱乐成为广银米业的忠实客户,把米厂带动起来。

  很快,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便声名鹊起。2020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考察调研,特意来到稻渔空间,肯定了赵建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所做的探索和努力,勉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此后,我们把广银米业1600亩稻田全部做了水循环系统。”赵建文说,“今后,我们争取用2〜3年通过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车辆和卫星定位系统实现无人农业,把总书记发展现代农业的指示落到实处。”

  三产融合

  升级农业发展模式

  经过20年发展,广银米业第一产业提质、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提效,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电商、农旅、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日益成熟。

  种植领域,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2000亩,采用保墒旱直播、精量穴播方式种植宁粳31号、香优108号、龙粳100号等2600亩,通过“好粮油”示范企业签订水稻订单25000亩;生产领域,广银有机米、生态蟹田米、香米、珍珠米、家常米、精一米、富硒米、糙米、粥米等产品先后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和ISO9001-2008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中“广银大米”被评为宁夏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广银”商标被评为宁夏著名商标,并多次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有机食品博览会、粮油产品及设备展示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获得金奖;农旅领域,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成为网红打卡地,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观光园所在的四十里店村也先后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但赵建文心里清楚,广银米业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现代农业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村要想留住年轻人,必须通过农业科普、文化活动让年轻人对农业产生兴趣,甚至到农村来创业。因此,他也通过积极举办农耕插秧节、秋季丰收节、摄影大赛、稻草迷宫等方式,把更多年轻人吸引到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并在园中建起了科普长廊和农业科普展览馆。

  2025年,作为银川市政协常委,赵建文还针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两项建设性建议:一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模式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在发展思路上,变农业发展模式为工业发展模式,变农产品为商品,以科技赋能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逐步把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做强深加工实现产品价值的多次提升,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未来,广银米业会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智能、数字车间等数智技术向自动化生产方向发展。”赵建文表示,同时继续在产品上下功夫,通过在水稻种植、品种、栽培技术方面与中国杂交水稻研究所合作,进一步培育出适合宁夏地区种植、养殖的名优产品。并且让游客参与到休闲农业,在游览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为农业科普尽一份绵薄之力。

  

  (转载自《科技创新与品牌》)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