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是拥有600年历史,融合果树栽培、种植业和养殖业于一体的农林复合系统,核心要素包括珍稀的古梨树种质资源、宝贵的复合用地技艺及其知识体系、独特的梨园生态景观及乡土文化。遗产地位于甘肃省皋兰县什川镇,核心保护区主要在上车村、长坡村、南庄村、北庄村等,保护区占地近4000亩。
“这可不是普通的梨!”春日的黄河之畔,在“世界第一古梨园”——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万亩梨园的百年古梨树环抱中,主播手指黑褐色冻梨进行着现场讲解,“软儿梨又名香水梨,立冬采摘后先进过10多天的‘发汗’,然后贮藏于窖内经行40多天的‘糖化’,再进过冷冻,最终成就这道‘冰肌玉骨’的珍馐。撕开薄皮后吸吮浆液,甜如蜜饯还带着酒香……”直播间内,网友听得津津有味。
太平鼓、兰州鼓子、什川花灯……4月9日,兰州文旅官方直播间携手“小明正能量”团队主播带领线上观众开启了一趟沉浸式文化之旅,直播通过抖音、快手等多平台同步播出,累计观看量突破10万次,各种梨果产品和西北曲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个多月后,什川古梨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惊艳了世界。作为世界梨园复合农作技艺及其知识体系的发祥地及传承地,什川古梨园系统的万株百年古梨树与黄河、黄土高原共同构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农林复合系统,生动诠释了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黄河农耕智慧的生动体现。
顺势而为的立体奇迹
黄河从兰州向东流出之后进入什川,以“S”形环绕着这方土地。乘船沿着黄河什川段顺流而下,不仅可以领略黄河大峡的雄奇,还能欣赏到古梨园的秀美。
万亩梨园沿黄河阶地铺展,古梨树苍劲挺拔、树影婆娑,如同一颗翡翠点缀在黄河蜿蜒的臂弯里,形成一个四面环山、三面绕水的天然生态堡垒。
什川镇的梨树种植始于东汉,大规模种植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间,当地农民利用黄河沿岸的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创造性地发展出“高田下川,梨园镶嵌”的立体农业模式。在这片拥有600年历史的农林兼作系统中,种植着百年以上的古梨树9400余株,面积超过约1.2万亩,梨园核心保护区近4000亩,是目前世界上现存连片面积最大、树龄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梨园。2013年,什川古梨园被录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同年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群山的环绕,穿境的黄河,使这里气候温和,干而不旱,土壤肥沃,果农从仿建水车汲黄河水灌溉田园,到现在的通过泵站抽水灌溉,保持了古梨园源源不断的活力。其中“树王”树龄达475年,是目前产量最高的冬果梨树,“树后”树龄达478年,是目前产量最高的软儿梨树,两棵树的年产量仍维持在2000斤以上,堪称“活植物标本”与“梨园博物馆”。
地处黄河河谷地带,什川周边多为丘陵地形,因而梨树具有多样化生长环境,高原特有的野生杜梨历经自然选择,为古梨园提供了宝贵的种质资源,丰富多样的昆虫种群则保障了梨花的授粉需求;梨树的发达根系,深入固着土壤颗粒,有效减少了丘陵的水土流失,使丘陵地貌得以稳定。
“古梨树根系深达6米,能有效固持黄土高原脆弱的水土,配合‘间作豆类+自流灌溉’系统,水资源利用率达85%,构建了‘保水—固土—增肥’的循环模式。”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二级调研员石瑛介绍。
针对不同于传统平面梨园的布局,什川先民独创的丘陵立体种植模式,堪称农业生态学的活态教科书。梨树随着地势起伏错落分布,不同海拔和坡向很好地满足了梨树对光照、温度等生长要素的需求,构建起“高耗能与低耗能互补、深根系与浅根系交织”的“上林下田”立体循环系统。当地群众利用梨树的遮阴、防风、蒸腾等作用调节小气候,为其他作物创造“旱不荒田,涝不淹地”的良好生长环境,农户在梨树行间套种白菜、萝卜等蔬菜,增加短期收入。其他作物也能增加土壤肥力,养羊则使家畜的粪便又作为肥料还田,促进梨树生长的同时,丰富多样的伴生植物构建起天然防虫屏障,还降低了化肥和农药等农用化学品对黄河的污染,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立体种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态资源,这种‘以空间换资源’的古老智慧,不仅使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升,更在山峦沟壑间培育出源源不断的古梨树后备军,让古梨树基因库在代际更替中永葆活力。”甘肃省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果树站站长张文利表示。
这万亩丘陵的立体奇迹证明,最高明的农业,永远是顺势而为的艺术。
传承百年的致富宝库
游客来到什川这片“高田”间,也可能有幸观察到当地一项独特的高空作业技艺——甘肃省级非遗技艺“天把式”。果农们借助特制云梯在高达十余米的树冠间灵活穿梭,给果树修枝整形、疏花疏果、竖杆吊枝、采摘果实,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农耕文化景观。
花开似雪的时节,“天把式”传承人魏永尚踩着7米高的梯子为古树人工授粉。据他介绍,通过采集皇冠梨等品种花粉授粉,古树结出的软儿梨、冬果梨皮薄肉甜,去年当地梨产量达4.11万吨,结合本地独创的地窖储存工艺,生产的软儿梨、冻梨、梨膏等传统食品广受好评,去年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
古梨园这些平均树龄280年的“活文物”,不仅是当地生态的守护者,更承载着世代果农的智慧与生计。
“这些老梨树就像我们的祖辈,得用最传统的法子伺候。”62岁的果农魏周玉站在梨树前观察梨树的生长情况,他从小跟随父辈学习天把式、刮树皮、吊树枝、堆砂等传统养树技艺,堪称古法管护的“活字典”,“这些梨树冬天刮掉了老树皮,既能消灭越冬害虫,又能让树‘呼吸’更畅快。”
“保护古梨树就是保护我们的根。我们既要留住老手艺,也要吸引新力量。”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副主任韩磊说。
每年4月至8月是虫害高发期,当地采取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结合的方式,邀请省市专家指导农户科学配药、精准施治,既减少农药使用,又提升果品质量。针对300年以上的高龄衰弱古梨树,保护中心创新应用传统农耕技艺,通过桥接、嫁接、树洞填补等技术复壮树体。
保护中心还建成了苗圃基地,培育2000余株幼苗用于桥接补栽,农技专家定期培训农户,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选聘“懂树、爱树、护树”的技术型梨农担任管护员,实现“一户一技术骨干”。当地政府建立资金补偿机制,每年投入240万元用于古梨树管护,并推行“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与农户、农家乐签订管护协议。对无人看顾的古树,保护中心聘专人统一管理。如今,古梨园核心区3939亩土地上的每一株古树都有专属“身份证”,违规建设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百年传承的古法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让古梨树长势依旧旺盛、枝繁叶茂。近年来,当地依托古梨园的资源禀赋,深挖这片“高田”间的农文旅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据什川镇镇长陈大旭介绍,什川镇已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对软儿梨、白兰瓜等特色农产品实施标准化加工与品牌化运营,实现从分散经营向全产业链升级。通过统一品质标准、创建地标品牌、拓展电商渠道等措施,带动农户每亩梨园收益从3000元跃升至8000元,增收效益显著。同步创新反季节种植技术,发展设施农业与错季瓜菜生产,构建起“春有梨花、夏采鲜果、秋收瓜菜、冬藏窖梨”的四季全产业链条,形成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无缝衔接的现代农业格局。依托优质丰富的梨果原料,百璐通、甘肃杰慕、古树花村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开发软儿梨汁、三炮台、冬果梨汁等衍生产品,为当地梨农解决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
“古梨园是我们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皋兰百璐通瓜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合作社以什川镇的梨产品作为主营项目,专注传统梨产业升级与现代农业融合,成功将冻梨、梨膏等古法制作的传统美食和梨果泥等创新甘味农特产品推向了包括长三角在内的更广阔市场。
在什川,几乎每户庭院都种植梨树,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处处可见古梨树的身影。借助这种“梨在村中,村在梨园”的庭院格局,村民们利用自家的房屋,积极发展民宿、农家乐,目前共建成民宿20多家、农家乐100多家,不仅提高了收入,还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栖居氛围,成功打造了“接官亭羊肉”“梨园火锅”等特色餐饮和梨园风情特色民宿客栈品牌。
在什川镇长坡村的碧海蓝天度假村,原生态老母鸡汤最受欢迎,度假村员工王大哥热情介绍:“用砂锅文火慢炖的走地鸡,搭配现摘的野菜,是什川的招牌美味。”
星罗棋布的民宿和农家乐里,游客们或可围坐品味传统美食,或在梨树下品茗赏景,充分感受“梨园烟火气”;沿街摊位上,清润回甘的梨干、蜜甜醇香的苹果干、酸甜可口的杏干琳琅满目,还有独具创意的软儿梨奶茶、梨香咖啡等文创饮品,引得游人忍不住驻足品尝。
“什川以打造梨园经济为主线,将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使古梨园成为集农贸、观光、餐饮、娱乐、民宿、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陈大旭说。
活力不断的文遗舞台
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中华儿女的发明创造和智慧灵性,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厚的黄河文化。什川古梨园依河而兴,也凝聚了当地农民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和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堪称一部活态的农耕文明史。
登上观赏古梨园全貌的最佳观景台同心亭,左手边的一座钢索桥大有来头。
这座20世纪70年代初由什川本地村民集资建造的桥突破了黄河天堑,是当时进出古梨园的唯一通道,不但连通了古梨园与外面的世界,更是架起了一座传统农耕文明走向现代的桥梁,因此被称为“中国农民第一桥”。
而在黄河之上,现在还有另一座建设中的桥与这座桥遥遥相望——应用了“梨”形双塔设计的什川黄河大桥预计将于年底具备通车条件,为优化区域路网,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注入强大动力。
放眼古梨园,其核心区主要在上车村、长坡村、南庄村、北庄村。各家各户居住相对集中,茶余饭后、农闲时节,村民们推门而出,便可聚在一起闲话家常、商量大事小情。古梨树见证了什川人民积极向上,勤劳豁达的精神风貌,也见证了百姓对吉祥如意、健康平安的祈愿。
现在的梨树下,不仅保留着浓浓的人情味,文化活动更是源源不断。每到节庆,“社火”“梨园鼓子”“太平鼓”和“铁芯子”等传统表演都会大放异彩,吸引游人慕名而来。
4月15日至5月10日,皋兰县2025年“梨韵什川·美丽皋兰”梨花季特色文旅系列活动在古梨园启幕。活动以梨花为媒,设置梨不开你舞台、农耕博物馆、奇园等5处沉浸式表演区,串联非遗展演、农耕体验、数字互动与生态消费,打造沉浸式文旅新场景,为游客呈现一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春日盛宴。
来自白银市靖远县的游客李女士穿梭在梨园间拍照留念,她笑着分享给朋友:“园中很多游客身着汉服襦裙,与梨花的素雅相得益彰,伴着耳边传来的兰州鼓子,别有一番韵味,真是不虚此行。”
近年来,什川镇立足资源优势,精心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创新推出“梨园+”多元发展模式,推动“文旅+农业”“文旅+文化”“文旅+体育”深度融合。皋兰县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深化“梨园+”模式的重要实践,古梨园正在推动生态保护、文化研学与康养旅游协同发展。
什川镇全力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梨花溪、陶园街游步道,策划实施景区提质、基础配套、业态培育等33个重点项目,推动4A级景区向5A级景区晋升;
持续加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成功申报国家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8项,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2名;
在最早建成的梨园长坡村魏园,什川古梨园人文生态博物馆已然建成,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实物造型、场景复制、声像光电等手段,诠释古梨树栽培、保护和古梨园发展的全过程……
“近年来,我们按照‘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将民俗与农耕主题展览馆,研学旅游基地,采摘体验园等相结合,通过举办春赏花、夏露营、秋采摘、冬戏雪的特色文旅活动,开发什川智慧乡村旅游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服务。每年吸引来赏花、游览游客超90万人次,带动什川旅游经济收入9000万元以上。”什川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魏伟介绍。
依托“梨花节”“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等文化活动引流,打造全季节、多维度的旅游产品体系,什川成功实现了从“一季游”到“四季旺”的转型升级。同时,依托自然资源开发了徒步、滑雪等体育项目。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增强了文旅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更显著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为什川文旅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现在游客不仅能赏花摘果,还可以研学体验,一年四季都有得玩,人气旺了,我们开农家乐收入也翻了几番。”上车村民宿经营者陶启选笑容满面。
“什川古梨园系统拥有世界独特的梨园生态景观及乡土文化。我们将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进一步科学平衡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持续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用好这片弘扬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让千年农耕智慧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皋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建华表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