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位于浙江省德清县,是以鱼、蚌之间基于自然的互利共生原理为基础,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当地依托该系统,发展“种养一体”、珍珠加工、生态旅游和体验式教育等多元化产业,为超过2.2万名居民提供稳定生计来源。这一循环共生的养殖系统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保障和文化遗产传承于一身,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生态平衡和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德清之水清且涟,珍珠孕于碧波间。
远远望去,万顷连片的水塘一望无垠,渔舟穿梭其间划出银亮水痕,一排排白色球状浮标串联成线,犹如一串串“珍珠项链”;泛舟湖中,浮球下的网兜里插满了珍珠蚌,湖面上不时有鱼儿泛起的涟漪……
这里是位于浙江省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的小山漾淡水珍珠生态养殖基地,也是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以下简称“德清珍珠系统”)的重要遗产保护区,总面积700亩,目前共养殖约15万只珍珠蚌,30万只幼蚌。这项凝结千年智慧的农业瑰宝,以“鱼蚌共生、珠水相映”的独特魅力,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诉说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故事。
珠蚌鱼粮的共生世界
德清依山傍水,西枕天目山麓,东苕溪穿境,北连太湖。
宋朝文人葛应龙在《左顾亭记》中记载:“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
这里地处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带,河港纵横,漾荡密布,水质优良,特别适合淡水蚌的生长繁殖,自古便是珍珠养殖的重要地区。
据统计,境内能用于育珠的蚌类达10余种,有鱼类42种,以鲤科鱼类最多。同时,有浮游动物75种;底栖动物有26种,以螺、蚬为主要优势种。
三角帆蚌作为淡水育珠的关键物种,在德清的水域中繁衍生息。这种蚌类对水质、水流等环境因素有着严格要求,而德清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还有褶纹冠蚌等10余种淡水育珠蚌品种资源,共同构成了珍珠养殖的基础。
“其实,懂蚌的人都晓得,珍珠蚌能吃藻类,是天然的净水器。”在德清钟管镇下塘村,珍珠养殖户费国栋正带工人驾驶着小船投放珍珠蚌幼苗。
除了育珠蚌,这里还生活着以“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代表的40余种淡水鱼类。这些鱼类与育珠蚌之间形成了复杂而微妙的生态关系。
青鱼以螺蛳等底栖动物为食,草鱼则以水生植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主要滤食浮游生物,它们在不同水层活动,既避免了食物竞争,又充分利用了水体资源。同时,鱼的游动可以增加水体溶氧,促进水流循环,为育珠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育珠蚌过滤水体中的杂质和浮游生物,又净化了水质,为鱼类创造了清洁的生活空间。
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维持了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使得整个生物群落得以稳定发展。
水里的“鱼蚌组合”十分默契,陆地上的稻、麦、桑树、桑蚕、湖羊、猪、兔等动植物也在德清珍珠系统中“出了不少力”,丰富多样的物种,构成了精彩万分的“生态宝库”。
鱼塘的底泥可返施到桑地和稻田作为肥料;“蚕沙”、牲畜粪便可以喂鱼和培肥田地;稻草麦秆、老桑叶及杂草可以制作饲料饲喂牲畜……千百年来,这里的劳动人民逐渐形成了种桑、种稻(麦)、畜牧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稻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粮桑鱼畜”生态农业景观。
从空中俯瞰,德清珍珠系统呈现出“漾-塘-耕地-林地-村庄”镶嵌分布的立体景观格局。“漾”是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的核心区域,育珠蚌在水下静静孕育着珍珠,渔船在水面穿梭,构成了一幅繁忙而和谐的生产画面;“塘”与“漾”邻近分布,是以“四大家鱼”为代表的淡水鱼类的主要生长区域;“耕地”是农民种植粮食和蔬菜的基地,金黄的稻田、翠绿的菜地,与水域相互映衬,展现出田园风光的美丽;“林地”则分布在周边,是早园竹、桑树和茶树的生长空间,也是湖羊和其他牲畜的主要养殖区域。树木郁郁葱葱,不仅为整个区域提供了清新的空气,还为众多野生动物与家畜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而“村庄”则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其中,袅袅升起的炊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村庄不仅是村民生活的家园,也是连接各个生产区域的纽带,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将“漾”“塘”“耕地”和“林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在这里把古人流传下的传统农业技艺、文化习俗等智慧结晶进行传播、传承与发展。
而在如此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系统中,德清珍珠无疑成为其中最亮的“明珠”。
小山漾畔的千年珠光
德清的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不仅塑造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在其背后,是一套传承千年、完善而精妙的传统农耕知识和技术体系。
该系统以发源于本地的附壳珍珠养殖技术为其核心,逐渐演化并形成的涵盖蚌、鱼、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等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的复合养殖系统。还孕育出了以珍珠文化和渔文化为核心的丰富文化体系,凝聚着德清人民世世代代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江南”的文化内涵,为全球水网平原地区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早在南宋时期,湖州府人士叶金扬在德清的“小山漾”首次发明了附壳珍珠养殖技术。通过将金属、木质或骨质浮雕植入蚌壳与外套膜间,让珍珠自然生长为佛像形态,经过3至5年的悉心培育,便能产出优质珍珠,成功解决了人类培育淡水珍珠的技术难题,还被人们称其为古代版的“生物3D打印”技术。
这一技术不仅在德清本地得到广泛应用,后来还传播至欧洲和日本,极大地促进了珍珠文化在全球的发展与兴盛。明清时期,养殖技术进一步革新,档案资料也较完整记录了各类育珠法。清代至民国时期,德清人工养蚌育珠已颇具规模,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民国时期的《德清县新志》中记载,当地的人工养殖珍珠“近销苏浙,远贩四川,独钟管人能为之”。
在长期的养殖实践中,德清人民探索出了基于自然的鱼—蚌混养技术。他们深知鱼、蚌之间存在着互利共生的关系,通过合理控制鱼蚌比例,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平衡。
“河蚌本来就是水体的‘清道夫’,一只珍珠蚌24小时能过滤1.2吨水,珍珠人工立体生态养殖,是在水体中通过吊养的方式养殖河蚌,同时在水体中养殖鱼类,利用鱼类的残饵直接作为河蚌的食物,或利用鱼类的残饵和粪便培育浮游藻类作为河蚌的饵料,从而有效地改善水质,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据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德清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鱼带蚌、以蚌补鱼、鱼珠双丰,德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
同时,与这些农业技术相伴而生的,还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农业文化和民俗传统。
德清的珍珠文化源远流长,从珍珠的养殖、加工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年金秋,珠蚌丰收的季节,德清县都会定期举办盛大的珍珠文化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祭祀珠祖叶金扬,感恩他为珍珠产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还会开展开贝采珠、夹珍珠比赛等一系列充满趣味和文化气息的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前来参与,共同感受珍珠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人们依水而生,与鱼为伴,捕鱼、养鱼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渔文化,如独特的渔具制作、捕鱼技巧、渔歌民谣等。“岁岁鱼汤饭,年年庆丰收”这句俗语,生动地体现了渔文化在德清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以“放鱼秧”“请财神”“拜塘头五圣”“吃鱼汤饭”等为特色的传统民风民俗,加上诸多珍珠故事、传说、越剧、舞蹈,共同构成了德清珍珠文化和渔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
科技赋能的珠韵新生
“传统中有现代,现代中有传统。要发展农遗,必须要以现代的科技来支撑,从而保持它的生命力。科学技术要进步,也一定要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让科技也有用武之地。”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蒋伟峰表示。
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德清珍珠产业紧跟科技步伐,不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德清积极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为珍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养殖技术方面,新一代德清珍珠人在继承叶金扬传统养殖智慧“鱼蚌混养”生态逻辑的基础上,率先推进生态化科学养殖。通过研究水温、密度、蚌龄对成珠率的影响,制定插核流程、蚌体培育模型、混养比例与周期控制等全流程作业标准,使得德清珍珠的品质更稳定,成珠率不断提升,开始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珍珠通常被大家认为是首饰,但其实人工养殖的珍珠中,经过挑选仅有5%的珍珠能被制作为珍珠首饰。如何提高剩余珍珠的附加值成为关键问题。
在珍珠深加工领域,德清建立了珍珠研究院,汇聚了一批顶尖的科研人才。在以欧诗漫为代表的珍珠企业强力推动,以及有关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利用现代化创新科技攻克了全新亚微米粉体技术、珍珠多肽提纯技术等一系列珍珠深加工技术,获得“珍白因Pro”“珍珠酵粹”等核心珍珠成分,不断自主创新突破探索珍珠美肤奥秘,打造珍珠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一颗颗珍珠在经过一场奇焕变身后就成了爱美人士喜欢的一瓶瓶珍珠护肤品。
“我们要用现代科技攻克珍珠深加工技术,提升珍珠附加值。”德清珍珠产业龙头企业、欧诗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沈志荣说。
如今,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年产值超过70亿元。
此外,德清县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打造浙江省内唯一的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从源头上保护淡水贝类种质资源。通过科学的研究和管理,为珍珠蚌的健康生长提供了保障。种质资源库就像一个守护珍珠家族的坚固堡垒,确保了珍珠养殖的可持续性,不断推动珍珠产业健康发展。
科技的力量,让德清珍珠从传统的养殖与加工,迈向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它不仅提升了珍珠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也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德清县积极编印珠蚌养殖技术资料,向珠农年均开展免费技术培训1800人次。探索“协会+农户+企业”的模式,鼓励家庭农场、小农户以“农业订单”形式促富增收,截至2024年底,带动珍珠上下游就业超2万余人,订单基地达6500亩,扶持带动周围养殖农户5083户,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我搞了鱼蚌立体生态养殖多年,珍珠收益稳定,养鱼的收入也不少。”珠农张国勇介绍,他承包了超2000亩养殖塘,不仅致富,还帮助村民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
此外,德清还深入推进“珍珠+”全产业链融合,逐步构建起“产学研游”一体化格局,也为珍珠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莫干山下,建有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主题博物馆,是一个集珍珠养殖、文化体验、工业观光、美容养生、互动娱乐于一体,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精品珍珠文化旅游景区,年均游客接待量超30万人次。同时,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珍珠研学旅游,每年至少接待中小学生3万人次,让德清珍珠文化代代相传。
一颗小小的珍珠,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从单纯的装饰品转变为集美容、保健、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德清还在加快建设“德清珍珠”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和标准体系,持续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推动江南珍珠文化走向世界。
“该系统展现出生态要素间的良性循环与整体平衡,不仅很好保护了自然环境,更通过珍珠养殖带动了就业,惠及全产业链参与者。”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专家Jose Maria表示,这不是一种“用完即走式”的发展,而是基于自然、基于生态的长期路径,具有可持续的广阔前景。
未来,德清珍珠系统定将在德清人民的坚守与传承中熠熠生辉,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绽放新的光彩,在保护传承的努力下绵延不绝。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