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包括国家级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和当地菜茶群体种等,保留了传统的有性繁殖方式。茶园生态种植模式和立体景观提升了资源利用和病虫害防治效率。遗产地范围包括福建福鼎市点头镇、磻溪镇、白琳镇、管阳镇和太姥山镇五个乡镇,土地总面积7.92万公顷,茶园面积1.52万公顷。
世界白茶看中国,中国白茶看福鼎。
在东南沿海的温润山海之间,福鼎,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孕育出了一片神奇的叶子——福鼎白茶。它不炒不揉,至简至真,却凝聚着千年的智慧、自然的馈赠与文化的馨香。
作为中国白茶代表之一,只有产自福建省福鼎市的特定区域,采用特定工艺制作的白茶,才能被称为福鼎白茶。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于2017年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久前,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孕育着千年传统农耕智慧的茶香再次璀璨绽放,福鼎白茶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的品质,在中国茶文化的长卷中书写着清雅隽永的时代新篇。
寻脉太姥:一片叶子的千年叙事
天下白茶,源于太姥。
若在春分前后来到福鼎白茶发源地,可能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太姥山一片瓦广场,身着古代服饰的“金童玉女”在虔诚地向七丛母茶树致礼,将采撷下被誉为“圣茶”的茶叶,小心翼翼地放入精致的“福茶荆篮”中,紧接着由77名传茶使者接力传递至太姥娘娘雕像前,而这一路还能看到颇具特色的非遗节目表演。这是福鼎开茶节中太姥祭典的“得茶”和“传茶”环节。每一年,福鼎都会举办太姥祭典,表达对太姥娘娘的敬仰与感恩,传递“乐善好施、仁爱奉献、济世安民”的太姥精神。
太姥山和太姥娘娘对福鼎人民有着深刻的意义。这座屹立在东海之滨的巍峨山脉,不仅孕育出了造福福鼎一方百姓的白茶,也见证着福鼎茶文化的悠长岁月。
历史上最早对白茶的记载,是陆羽《茶经》中“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迄今已有1400多年,其中的白茶山被诸多学者认定为现在福鼎境内的太姥山。
《太姥山民间传说》记载:鸿雪洞上那株绿雪芽茶,是太姥山脉绿雪芽的始祖。传说它是尧时太姥山下才堡村的穷家女子蓝姑培养的。她锄掉荒草,给茶树培土,并用鸿雪洞口的丹井水浇灌。春去秋来,那茶长出绿雪似的晶莹碧透的叶芽。她采叶芽制茶,叫“绿雪芽茶”。一年,才堡村中穷人孩子患麻疹,蓝姑用“绿雪芽茶”救了许多村民。因此,人们便称它为“仙茶”。蓝姑乐善好施,便把这茶传给山下穷人栽种;岁岁萌芽,绿雪芽茶遍野皆绿了。
神话如歌,传唱千年。据专家考证,有关太姥娘娘的传说在汉代便开始流传。而自明清以来,“绿雪芽”之名更是广泛见于文人墨客的记载之中。明人陆应阳所著《广舆记》记载:“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至清末时,“绿雪芽”的种植已遍及整个福鼎,也迎来了福鼎白茶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茶商纷至沓来,一家家颇具规模的茶馆在老街拔地而起,涵盖了茶青交易、茶叶生产、加工以及销售等,共同勾勒出福鼎白茶产业蓬勃发展的繁荣盛景,彰显出福鼎白茶历久弥新的商业魅力与深厚底蕴。
如今,太姥娘娘传说中的这株古茶树已被收入《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名录》。福鼎人们相信,它便是传说中太姥娘娘当年发现并精心呵护的“仙树”,也是国优良种“福鼎大白茶”的始祖,福鼎大地广袤的茶园,都源自于此。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福鼎人民通过不断选育、改良,培育出“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这两个国家级茶树良种,还保留着歌乐茶、早逢春等其他优良的本土茶树品种,以及使用茶籽进行有性繁殖的福鼎菜茶(群体种),不仅创制出具有“清甜素雅 毫香蜜韵”特质的福鼎白茶,也为培育茶树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让传说中的“仙茶”从大山中走出,褪去神秘面纱。
福鼎茶乡人民将白茶文化融入了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在福鼎畲族,茶叶被列入开门七件事,留客就餐,先茶后饭,把饮茶叫作“食茶”。食者吃也,何以叫吃茶呢?这并非读音之差,它除了历史上确有饮茶连叶吃的记载外,更主要的是反映了福鼎人已把“吃茶”和“吃饭”并列,突出“民以食为天”的“食”字,一日三餐不可无之。
“出行茶”“做年茶”“女儿茶”“新娘茶”……从衣食住行、社交礼俗到婚丧喜庆、祭祀庆典,在福鼎,无处不见茶,逐渐形成了福鼎一系列与白茶文化有关的特色茶俗。对福鼎人民而言,福鼎白茶是自然的无私馈赠,是时间的神妙运化,更是祖祖辈辈传承的智慧。
古法天成:与天地对话的白茶技艺
茶树的生长离不开山灵水韵的滋养。福鼎白茶生长带精准落在北纬27°的黄金产茶带,独特的季风环流在此形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天然屏障,常年18.2℃的温润气候,配合年降水量1800毫米的云雾滋养,造就了茶树生长的完美温床。
当温和散射的阳光穿透太姥山巅的薄雾,芳香物质便开始富集。昼与夜的温差使茶树有效积累的茶氨酸含量高出普通产区1.3倍。火山岩风化形成的红黄土壤,富含锌、硒微量元素,特殊的“七星岩风化岩”土壤层,让福鼎白茶中的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不断累积,塑造出了属于福鼎白茶的清甜回甘。
遗产地人民在茶树繁殖上,采用短穗扦插技术,以健壮枝条扦插提高成活率与品种纯度,降低培育成本;种植时采用稀植套种模式,保障光照通风条件,优化茶叶品质。茶园周边修建雨水收集池,在旱季可抽水灌溉;地表覆盖秸秆,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提升土壤肥力。修剪管理上,采取轻重修剪交替与适时台刈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的生态种植模式,确保了茶树产量与品质的双重稳定。
“茶居地球、茶发芽了!茶居地球、茶发芽了……”惊蛰过后,福鼎市点头镇九峰山的有机茶基地里传来茶农们的喊山声。“这是我们茶人的节气,春天来了,万物苏醒,我们喊山是喊醒春天,喊醒大山,喊醒我们的茶园,我希望今年新茶会越来越好。”茶农叶素海说。每一年,茶农们都会以“惊蛰祭茶喊山”仪式,唤醒茶树发芽,预祝当年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每逢清明至小满,就到了福鼎白茶春季采摘的时候。此时的茶叶毫心肥壮、茸毛洁白、灰绿色泽、叶质松软,冲泡出的茶品质最佳。若要制作白毫银针,需在芽叶初展时选择春季第一轮长出的芽头进行“抽针”式采摘,即只取一个嫩芽数量适宜的新梢,并手工将鲜叶掰开以保留单个嫩芽数量适宜的部分。根据具体的采摘需求采用留真叶采摘法和留鱼叶采摘法等,采摘过程坚持“采早采嫩,采轻放轻”的原则。
福鼎人根据采摘时间、采摘茶叶的部位以及茶叶品种,将福鼎白茶分为四类茶:白毫银针(茶芽)、白牡丹(一芽一叶)、寿眉(一芽二到三叶)、贡眉(有性繁殖的茶叶为原料)。福鼎白茶的制作技艺不同于其他茶类,沿用古法,自然萎凋,不炒不揉,文火足干。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暗藏玄机,需要“看茶做茶,看天做茶”。
形成福鼎白茶独特风味的关键,在于萎凋。萎凋有日光萎凋、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室内调控萎凋等几种形式。明代田艺蘅《煮泉水品》载:“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在制作白毫银针时,就要经历“生晒”,将采摘的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接受日光的自然照射。
“不能太早,不能太晚,中午不能暴晒,暴晒就发红,都会影响白茶的品质。在日光萎凋过程中,我们间隔1小时就要闻香一次,来判断萎凋的程度”。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梅相靖介绍。萎凋后的白茶,混杂着清香、花香和果香,原本的鲜叶青气逐渐退散,成茶滋味入口柔润,余味甘甜。
萎凋工艺结束后的白茶需要立即进行炭焙。传统炭焙法在木材的选择、控火、控烟、控温、摊茶和翻焙时需要丰富经验的制茶师傅凭手感经验掌握。六七成干茶叶整个烘焙要达到二十多个小时。
“制作过程中,要时刻看火候,人不离茶、茶不离人。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精神上保持绝对的专注力,做到人与茶合二为一。”梅相靖说,对待白茶,就像对待心爱的女孩子,要用心,要呵护,要娇养。
大道至简,匠心至难。古老的制茶技艺造就了一杯杯充满生态毫香的福鼎白茶,也留住了无数茶客的心。2011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香飘寰宇:从山野走向世界的品质密码
2024年,福鼎全市茶园可采摘面积31.91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超过4万吨,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约155.18亿元……一系列数据印证了福鼎白茶的卓越品质与蓬勃生命力,其背后,是福鼎市推动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谋远虑与坚实步履。
品质是福鼎白茶的生命线。福鼎将生态建设作为产业根基,2021年开始,全市150余家农资经营店的化学农药被全面下架,实现茶园化学农药零使用全覆盖。全国首家“白茶诊所”在福鼎市点头镇成立,之后,唐阳村级白茶诊所也揭牌。同时,设立了全市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指导组,建立11个茶叶病虫害测报点,发布茶叶病虫情报和发放茶叶安全使用农药情报,引导茶企、合作社、茶农推行无公害茶园管理模式,并以科技赋能,不断推动茶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管阳镇唐阳村的汉仪楼智慧茶园种植基地,漫山的茶树长着饱满鲜嫩的新芽,茶园内布设了多种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环境数据,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信息传输至云端平台。茶农通过手机或电脑即可随时掌握茶园生长状况,根据系统提示进行精准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
“以前种茶全靠经验,现在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可以根据收集的数据更科学地进行茶园管护,实现增产增收。”福鼎汉仪楼茶业有限公司茶园基地负责人翁文彬笑着说。
科技不仅提升了茶园的“智”,更保障了茶园的“质”。福鼎市创新建立了茶园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平台,利用远程监控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茶园环境的智能监测与管理。当系统检测到疑似农药喷洒行为或穿戴农药喷洒工具的人员时,会触发预警机制,通过短信向相关负责人发送警报信息。
目前,茶园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平台已接入100个高清摄像头,覆盖福鼎4个街道、9个镇和3个乡。通过AI智能监控系统,茶园管理效率显著提升,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幅减少,茶园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在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根据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提供的历年茶农茶青交易量、交易额等数据,对2025年春茶形势进行研判。“我们将茶农、茶青经纪人、茶叶企业三方主体全部纳入平台进行交易监管。茶农可凭借茶园信息卡扫码进行茶青交易,茶叶企业则通过扫描茶农或茶青经纪人的额度实现贴标销售,确保每一片叶子都有据可查,让消费者购买到安心、放心、正宗的好茶。”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数字信息股股长方祖淳介绍。
截至目前,平台入驻茶企3398家、茶青经纪人1663个、茶农76039户,并建立分级诚信评价体系。平台使用以来,全市茶农凭卡交易茶青23.39万吨,金额87.81亿元,发放溯源码超1990万枚。
“从茶园生态管理到加工生产标准化,我们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茶杯到茶园的全程追溯。我们还推动双品牌融合,地方政府品牌与企业品牌共同发展。每年举办的开茶节及全国推广活动,增强了品牌影响力。”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青碧说,去年,福鼎白茶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卢浮宫举办的“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
前不久,由智利农业系统专家组成的智利农业文化遗产与保护研修班走进福鼎,先后深入太姥山镇、磻溪镇、点头镇等白茶核心产区,观摩传统制茶工艺、参与白茶品鉴,短短几天,已被福鼎白茶“实力圈粉”。
“福鼎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完美融合的创新实践令人惊叹。”智利农业专家Herman Alberto Doussoulin Jara表示,“这里的茶园生态系统保存完好,传统制茶技艺得到活态传承,茶文化氛围浓厚,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极具借鉴价值。”
围绕弘扬白茶始祖太姥文化,福鼎举办开茶节、中国白茶交易大会、太姥祭典等重大茶事活动;建成福建省首个“三茶统筹”学习实践示范基地;创立全国首个茶园党校、全省首个茶叶行业妇联组织;组织茶企赴香港、迪拜、摩洛哥、法国、德国等地参展推介,并在香港等地设立推广交流中心。
“福鼎市致力于打造福鼎白茶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多年来,我们将文化、产业与科技统筹融合,突出品牌保护和品牌推广,推动品牌走出去。”张青碧表示。
如今,源自福鼎的这盏茶香已从太姥山飘向了世界各地,这一凝聚着山海精魄、千年智慧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荣光的自然馈赠,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融中,在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统一里,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它从《茶经》的古朴书页中走来,在太姥山的云雾里生长,于匠人的掌心获得生命,最终在时代的大潮和人类文明的殿堂中奔涌向前。这杯中的白月光,映照的不仅是福鼎的绿水青山,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尊重自然、传承智慧、创造金山银山的坚定足迹与璀璨未来。作为人类共同的农业遗产,福鼎白茶的故事,必将如它的滋味一般,历久弥新,回甘悠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