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和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三项遗产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以2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数量稳居世界首位,不仅彰显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更体现了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的不懈努力。
农业文化遗产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综合性农业生产系统,融合了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和民族文化。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生命力,不仅关乎文化根脉的延续,更是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业文化遗产镌刻着先民的农耕智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脉”。其所涵盖的农业生产系统、农耕礼俗、乡规民约、风土人情等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如福鼎白茶不炒不揉、自然凋萎的传统制茶技艺,“乐善好施、仁爱奉献、济世安民”的太姥精神,“出行茶”“做年茶”“女儿茶”“新娘茶”等特色茶俗……正是文化记忆的具象化体现。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生命力,就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避免乡村文化空心化,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乡村从物质到精神的振兴。福鼎白茶文化节、什川梨花节、德清珍珠节的举办,唤醒了民众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同时,以文旅融合为纽带,通过非遗工坊、主题博物馆等载体,将其中的智慧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也让外界对遗产地的乡村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乡村文化的知名度。
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是乡村生态振兴的“天然教材”。传统的农耕模式、种养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循环。浙江德清“鱼蚌混养”形成“以水养鱼、以鱼养蚌、以蚌育珠”的闭环,不仅改善了水质,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贵州侗乡的稻鱼鸭共生系统,鱼鸭在稻田中觅食除虫、松土施肥,水稻为鱼鸭提供栖息环境,三者互利共生,既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又保障了农产品的生态品质。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生命力,就要将这些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广生态农业模式,让农遗成为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绿色产业的源头活水,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文化遗产孕育着多元的特色农业,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富矿”。其丰富的特色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等提供了无限可能。甘肃什川依托万株百年古梨树资源,借助“梨在村中,村在梨园”的庭院格局,积极发展民宿、农家乐,打造了“接官亭羊肉”“梨园火锅”等特色餐饮和梨园风情特色民宿客栈品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江苏兴化大力发展“垛田特色农业”,打造了“兴化龙香芋”和“兴化香葱”等特色品牌,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激活农遗生命力,就要挖掘农遗价值,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遗从历史走向市场,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生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遗产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汇聚多方资源,协同发力。政府应在政策体系、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方面创造良好环境,科研机构和高校应加大力度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企业和社会投资要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农遗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让他们在传承传统技艺、发展特色产业中实现增收致富,从而自觉主动地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激活农业文化遗产生命力,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担当。当古老的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交融,必将绽放出绚丽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乡村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