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略:让化橘红走向世界
时间:2025-06-06 10:20:53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梁伟 字号:【

  人物名片

  廖志略,199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认证,为化州市化橘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2岁的廖志略,有两个与化橘红发展相关的梦想:一个是把化橘红卖到全国,另一个是把化橘红卖到全球。

  近十年来,在“中国化橘红之乡”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廖志略以化橘红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青春篇章。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带领乡亲致富的合作社理事长,再到为化橘红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的全国人大代表,廖志略每一步都走得坚定有力。

  “在化橘红花香中成长”

  1993年,廖志略出生于化州市平定镇。化橘红素有“南方人参”之称,是化州独有的中药材和地方资源。这里种植化橘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罗辨植橘”的故事流传千载。明清时期,化橘红被朝廷列为贡品、御用药物。《清光绪化州志》曾记载:“化州橘红治痰症如神,每片真者可值一金。”

  2006年,化橘红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年化橘红被列入《美国药典》;2020年7月,化橘红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廖志略是跟随外公外婆长大的。外公黄培林种植化橘红经验丰富。很多个清晨,外公都会带他走进林子,耐心教他如何分辨化橘红树苗的优劣。那时,他知道只有根系发达,茎干粗壮的苗种下去,才能茁壮成长,结出好果子。化橘红林是廖志略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尤其是每年三月,化橘红开花时节,清新淡雅的花香,夹杂着丝丝甜味,沁人心脾,悠远绵长,让人回味无穷。

  廖志略5岁那年,学会挑选优质种苗,也学会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种进土里,轻轻培土、浇水。到了果树管理的关键时期,外公更是手把手教他。夏季高温多雨,病虫害容易滋生,外公会带着他仔细检查每一片叶子,教他辨别病虫害的迹象。倘若叶子上有黄斑,还有小虫子爬过的痕迹,就是生虫了,就得赶紧防治。那一刻,外公是严厉的,不允许廖志略丝毫分心。

  到了五月份的采摘季,外公会带着廖志略将鲜果采摘下来,然后清洗干净。接下来就会进入传统的制作过程:果放入沸水中杀青、捞出,然后将果皮均匀地割成五或七瓣,除去果囊和部分中果皮后进行第一次烘干,烘干时,要注意调筛,让每一片化橘红都能均匀烘干。这样才能保证品质。之后,再进行回润、对折、修剪,最后压制成形,再烘干等多道工序。外公会在烘焙时,时刻关注火候,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容易焦,小了又烘不透,整个工艺过程严谨精细。廖志略在一旁帮忙添柴、观察,慢慢掌握了这门复杂的炮制技艺。

  廖志略说:“外公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外公,他像一位严师,把自己的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了我。他对技艺严谨的态度也让我铭记于心。”

  虽然儿时的生活颇为清苦,但廖志略却格外开心。尤其是放学的时候,和小伙伴们捡上些化橘红绒花,拿着化橘红的小胎珠,去卖上几毛,甚至一元钱做零花,那种快乐难以言表。在他幼时记忆里,化橘红除了是很多人家主要的经济来源,更是“神奇”的存在。廖志略家里曾经来过一位天津的中年“寻药人”。“他患有咽喉炎,嗓子时常有痰咳不出,他父亲也有,拿了些化橘红回去服用,效果很好。我感觉我们种植的化橘红是很神奇的,我们做的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但遗憾的是,在那个年底,因为市场没有打开,销售滞后,很多人家的化橘红卖不出去,有的家里只剩老人,甚至都没有精力采摘。过了成熟期后,化橘红果实会自然掉落,落在地面上逐渐腐烂分解,回归自然成为土壤的养分。最让廖志略难受的就是,因为卖不出,村里很多农户决定把化橘红树砍了,去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树木。砍树的人越来越多,种树的人越来越少,那一刻,外公的一声声叹息让廖志略也心痛不已。

  或许,从事化橘红行业的“种子”在那时候就悄无声息地种在了廖志略的心底。

  “我要回家种化橘红”

  2012年,高考填报志愿时,廖志略目标很明确,选择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的市场营销专业。“我出去上学,就是为了学知识强大自己,以后回来从事化橘红行业,帮助大家解决销售难的问题。”

  廖志略开始了自己异常精彩的大学生活。作为学校营销协会创始人的他,似乎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发传单、送外卖、卖盆栽……此外,他还参加沙盘模拟创业大赛、品牌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等。当了三年班长的廖志略还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获评校级“优秀毕业生”。

  “大学三年,收获很多,知识技能上得到极大充实。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掌握了与农业产业、商业管理、电商运营等相关知识体系,为日后回乡投身化橘红事业筑牢根基。”廖志略说,“我的思维视野得到拓展,大学社团活动、项目实践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组织沟通能力,在与不同人的交流碰撞中拓展了自身眼界,了解到各地农业发展前沿模式、新兴商业潮流。”

  2015年,廖志略毕业了,没有丝毫犹豫,他直接回到家乡,回到熟悉的地方,继续和化橘红打交道。实现最初的梦想,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回到家乡的廖志略先“按兵不动”,他把外公的果园当作实践基地,一边检验理论知识,一边给外公“打零工”。这个零工一干就是整整两年,廖志略开始系统学习化橘红种苗嫁接培育、果树种植管理、化橘红炮制技艺,并且对仓储、加工、销售等进行深入研究。进入5月,种植化橘红的农户就会迎来三个月左右的采果期,廖志略会像大家一样,戴着一顶草帽、挑着两只箩筐往返田间地头的果林。

  廖志略说:“新栽的化橘红树苗,至少要5年才能结果,正常情况下是七八年。种苗好不好,对果树挂果的影响很大。当然,摘果也有讲究,化橘红的果浑身长满了绒毛,早晨和雨雾天不能摘,很容易碰伤它的皮,烘干的果就会品相不好。我们会等吃了午饭,太阳最火辣的时候,雾水退了才摘果。这些没有行业标准,都是外公那一辈总结的经验。”

  为了能帮助村民解决销售难题,让更多乡亲实现在“家门口就业”,2017年,廖志略筹了30万元,决定成立一家专研化橘红种苗嫁培、收购化橘红的合作社,并以外公的名字命名。那时,除了全力支持他的外公,只有妻子和大姐愿意加入。廖志略的父母都表示怀疑,对于大学毕业的儿子,他们还是希望廖志略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廖志略是认准了目标就不会回头的人,就这样,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

  廖志略知道,只有正规和标准化,才有机会。倘若还是以过去的小作坊式经营,必定没有出路,他不希望自己的产品在外人看来是一个“三无产品”,于是他筹备资金建厂。他找来当地质检局人员沟通,按照正规食品生产标准,自学设计,为产品做包装,准备食品生产主要设备、设施清单,制定进货查验记录、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记录……2018年8月,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廖志略说:“虽然我们有食品生产许可证,但销路没打开,很多果农不相信我们能把这件事做好,不太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不想让大家失望,只能每年坚持借钱、贷款来收购农户的鲜果。”那几年,也是合作社最困难的时期,当时,合作社就五位社员,人手紧缺时只有廖志略夫妻俩。

  在2020年之前,廖志略说自己一直在摸索,哪个销路更适合合作社。按照传统方式,就是全国各地跑各种展会,刚开始干劲满满,到处奔跑推销化橘红产品。但是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廖志略和同伴背着200斤化橘红去珠海参加展会,结果只卖了几斤,还不够他们来回的车费。2018年,廖志略开拓电商渠道,尝试各种平台,效果也不显著。

  “化橘红‘出圈’了”

  2020年,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化橘红的药用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2021年6月,廖志略和外公与往年一样,在忙碌地炮制加工化橘红,这个画面被妻子无意间拍了下来,并上传到了网上。视频中展示了化橘红炮制工艺的多道工序,引来不少网友关于化橘红功效和传统文化的讨论,还有一些网友认出这个就是疫情防控期间给武汉捐赠化橘红的品牌。随着流量涌入,合作社生意有了起色,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的表妹黄艳雯辞去一线城市月薪万元的工作,加入廖志略的合作社负责新媒体运营。到2024年6月,合作社已累计线上销售成员和农户的化橘红产品100万份。

  慢慢地,廖志略意识到推广化橘红文化比宣传自家品牌更迫切、更重要。“一枝独秀不是春。电商时代也一样,好卖的化橘红不能只有我一家。只有整个化橘红的品牌响亮了,才能带动化州全产业的发展。”廖志略说。在他的动员下,合作社从最初的5人逐渐发展到了300多人,地方化橘红产业协会也涌入了越来越多新鲜血液,“90后”成为化橘红产业的中坚力量。

  廖志略说:“作为新农人,我们不仅注重种植,更注重管理以及文化、品牌、销售和市场拓展。我们深知,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让化橘红产业越来越好。新农人不但要吃得了苦,还要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

  事实也确实如此,作为新农人的廖志略也在为化橘红产业带来新技术、新办法。他花了3年研发的七爪开皮机,化橘红逐个放上机器,不到3秒就能将果皮平均分成七瓣。在那之前,去皮工序只能依靠人手,费时费力的传统工艺。廖志略说:“以往这个时候,都会请外公,还有一些技艺娴熟的长者来帮忙。而现在,机器就能快速解决,所以当外公看到这一幕时沉默了许久,表示,‘以后,你不用我再帮你了’。那语气里虽然有失落,但更多的还是欣慰。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做到了,没有让外公失望。”

  随着化橘红的“名气”越来越大,前往化州市咨询的采购商也不断增多。目前,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达13.2万亩,带动35万从业人员实现增收,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15亿元,是以小切口撬动大产业的成功案例。当下,廖志略更注重将积累的资金用于培育更多更好的化橘红品种,开发更有潜力的产品,扶持和鼓励其他社员去种植和销售,他希望能带动整个化橘红行业发展。

  近年来,廖志略获得的荣誉众多:全国劳动模范、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化州市化橘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廖志略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他更感到了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三年来,他每年都要围绕化橘红产业深入开展调研,提出多项高质量建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对于化橘红产业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廖志略说,去年3月,他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化橘红药食同源批复工作》的建议;8月,化橘红被纳入“药食同源”目录;9月,广东省农民丰收节主会场落地化州,化橘红被作为首推的土特产……去年年底,廖志略查看电商平台后端数据时,惊讶地发现,化橘红的销售已经遍布全国。“过去十年,我们实现了化橘红从化州到全国的跨越。未来十年,我们希望让化橘红走向世界,让更多人感受这一岭南瑰宝的魅力。”廖志略说。

  对于廖志略来说,最欣喜的就是周围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或许,年轻的化州人看到,只要有情怀、能坚持,回乡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十年过去,产业发展带动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不再把青年返乡当作不可理解的事,新农人能做的也不再只是农活。

  “即使这些年轻人回来,不是从事化橘红相关产业的工作,也没有问题,因为青年人回到了家乡,这片土地就有希望。当然,希望他们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要忘了家乡的化橘红文化。”廖志略说,“目前,我最大的期望就是深南高速茂名段能快点完工,因为深南高速的建成将助力化橘红产业成为真正的富民大产业,推动化橘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