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桃农”与平谷大桃的故事
时间:2025-06-06 10:17:2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记者 王婷婷 字号:【

  阳春四月,北京市平谷区刘家店镇,万亩桃园绵延起伏,桃花朵朵盛开,缀满枝头。平谷是全国著名的大桃之乡。凭借优质的果品,平谷大桃在市场上一路“飘香”,年销售额达16亿元,2024年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名单。

  刘家店镇是平谷大桃的核心产区之一,大桃种植面积约1.44万亩,种出的大桃远销蒙、浙、沪、陕、晋等地,得到市场普遍认可。“大桃产业是咱们刘家店镇的支柱产业,也是桃农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全镇每年产出的大桃大约有3500万公斤,年产值将近3亿元。”刘家店镇党委书记于群介绍。

  在刘家店镇,记者见到了三位“桃农”。他们身份各异,却都与平谷大桃有着不解之缘。

  张永胜的“诚信账”:从“声名平平”到“信誉满园”

  在刘家店镇松棚村村委会,记者见到了松棚村党支部书记张永胜。刚巡完三天山的他,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走进会议室,他打开了话匣子,说起了平谷大桃的往事。

  张永胜从20世纪90年代便开始种桃。回忆起过去,他感慨万千。当时老百姓为了能把个小的桃卖出去,专用大条筐装桃,框里则暗藏玄机——常常是“外边大,里边小,不够再垫半筐草”。“那时候就是买卖两心眼,我卖你一回,就蒙你一回,最后造成别人买桃不给正价,本来桃值一块钱,人家就给五毛,导致平谷大桃的价越来越水,市场声誉也一落千丈。”

  2004年张永胜回到松棚村当村干部,为了避免平谷桃大小混装、价格下跌,村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把大条筐改成塑料扁箱子,规定一箱只能装一层等。渐渐地,当地的平谷大桃开始分出等级,大桃小桃按质论价。

  然而,新的问题再次出现。“桃大好卖价,老百姓为了能卖上价,就用大水大肥,让桃长大个。”张永胜说,在大水大肥的“胡吃海喝”下,平谷大桃品质下降,成了人们口中的“大无畏(味)”,即个大无味。

  如何破局?“当时平谷大桃外部竞争压力大,内部又面临着品质下降的问题,为了提升品质,平谷把原本的‘桃王擂台赛’变成了‘甜桃王擂台赛’,标准从看个头变成了看口感,再后来则不以甜度为唯一品质标准,更追求桃的原生态,桃子得有桃味儿才行。”平谷区委农工委副书记、区经管站站长王小建说。在平谷区的带动下,刘家店镇紧跟步伐,通过品种更新、树木更新以及创新管理方式等,逐渐找回了平谷大桃的原生态习性。

  没有止步于此,刘家店镇又推出了一套自选动作——诚信体系建设。“为鼓励桃农增强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进而带动平谷大桃产业提质升级,刘家店镇以村为单位进行诚信评比,通过给予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等方式,推动形成‘种诚信桃、做诚信人’的产业共识。”刘家店镇党委组织委员丁静介绍,在诚信体系建设进程中,松棚村正是涌现出的佼佼者。

  “2012年镇里开始搞诚信体系建设,我们村积极响应号召,成立了诚信互助组,通过组建百姓宣讲团、树立诚信典型、评选诚信户等方式,引导大家自觉参与诚信种植。”张永胜说,加入诚信互助组的一条“铁律”,就是不能打除草剂。

  “除草剂重金属超标,会把土壤里的蚯蚓都杀死,土壤不健康了,种出来的桃子品质不佳。”张永胜介绍,用物理除草的方式,除下来的草覆盖在土壤上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能防止水分蒸发,减少大浇水,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就能以草养地。

  在张永胜的带领下,十多年来,松棚村坚持推进物理除草的方式,不打除草剂的比例占到了98%,长期位居诚信村之列。“但是2024年镇里‘变卦’了,要我们把比例提到100%才行。”张永胜假意“抱怨”,但他知道这是为了让平谷大桃品牌叫得更响的必要举措。

  顶着压力,张永胜硬啃下最后的2%。这2%为何不愿用物理除草的方式?原来松棚村位于山区,地里多砂石,对于桃树而言,这些砂石有利于它们的生长,但对于物理除草这项工作,砂石则成了阻碍。“用推草机除草,机器运转的时候会把砂石带上来,抽到小腿上,打得生疼,所以用推草机就得穿上防护服和防护面罩。”张永胜说。剩下的几户不愿用物理除草方式的种植户,正是因为嫌大热天穿防护服用推草机太遭罪,不像除草剂背一罐就能喷倒一大片杂草,“省时又省力”。

  为了让这几户人家加入绿色种植队伍,张永胜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和防护面罩,带头给这些人家除草,“大伙儿都特别支持我,说咱们一块儿去。等除完草,人都泡在了汗里,防护服里都能往外倒出水来。”

  在松棚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600亩桃园最终实现100%绿色种植,诚信村的荣誉也守住了。2024年松棚村成功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村里的“回头客”越来越多。

  高程达与“生态桥”:变“废弃桃枝”为“有机肥料”

  在刘家店镇寅洞村的平谷“生态桥”治理工程示范园,预混车间、发酵车间、除臭车间、陈化车间里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畜禽粪便和桃枝秸秆经过履带进入车间,一趟“旅程”下来,就成了有机肥。到此,旅程还没结束,这里生产的有机肥将被运往各村的桃园,重新反哺生养自己的土地。

  “平谷每年能产生大约20万吨的果树枝条等农林废弃物,要是处理不好就很容易造成环境问题。所以2017年,平谷区就以刘家店镇为试点,启动了‘生态桥’治理工程。”王小建介绍。北京农学院的高程达教授也正是在此时作为“生态桥”项目专家组成员来到了平谷。

  “‘生态桥’就是一座连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桥梁,让各类农业废弃物可以循环利用起来,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高程达介绍,在煤改电、煤改气以前,村民种桃剪下来的树枝都用来烧火做饭取暖,做饭吃饭期间,远远看去,家家户户都冒着白烟,“那个时候由于没有规范,桃枝堆放随意,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马路边上到处都是扔的树枝。到了煤改电、煤改气以后,剪下来的桃枝不让大家烧了,日积月累,矛盾就更突出了。”

  为了缓解生态问题,以高程达为代表的专家组提出将废弃桃枝粉碎制成有机肥料,通过回施土壤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并提高桃果品质。这,也正是“生态桥”项目的主要内容。

  “技术难题容易解决,更难解决的是老百姓的观念意识问题。要让家家户户都主动把剪下来的桃枝收集起来,再送到指定的地方,这叫规范人的意识,是非常难的。”高教授说,当时为了改变老百姓一直以来的习惯,平谷区想出了用桃枝换肥料的办法,并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院校支撑+村级组织+农户受益”的运行模式。“农户不掏钱,只需要把桃枝剪下来,再送到指定地点,就可以拿桃枝换肥料,送一吨的树枝,就能按比例换回有机肥。”高程达教授说,随着“生态桥”治理工程的推进,“农户送废料—企业制肥—肥料返田”的循环链条建立起来,老百姓越来越适应新的变化。如今,平谷地区已经全面实现桃枝回收,桃枝有机肥得到全面应用,平谷大桃的生态底色也更亮了。

  王建春的“科技田”:从“老把式”到“新范式”

  北京谷力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桃园里,理事长王建春蹲下身,拽了拽桃枝上的牵引绳。与传统果园不同,这里的桃树行距更宽,枝条被倒拉至中心杆上,形似“伞骨”。“你看园里的桃树树形就像一把雨伞,一个主干上去,一米五以上留枝,以下不留枝,这种方法能让桃枝都均匀地照到阳光,桃树周围的空间也更宽敞,机械能自由进出,以前一个人只能管个两三亩地,现在能管30亩地。”王建春说,“现在种桃是品质第一,产量第二。用咱们这种方式能产生优质果,把种桃从产量型改为高品质型。”

  在种桃方面颇有心得的王建春,在此之前一直从事的其实是化肥制作方面的工作。提起转行种桃树的契机,王建春表示还得从2017年的“生态桥”项目说起。“2017年的时候,我们发起了用废弃桃枝做有机肥的项目。在传统的观念里,为了减少病虫害的二次侵扰,地里剪下来的桃枝得清除到田外,这叫作清园。而我们把桃枝做成肥料,再还到地里去,一开始老百姓是不接受的。”王建春说,“为了把这个项目推进下去,我就留出土地来种桃树,给大家做个示范。”

  于是,王建春的“试验田”就这样建了起来。这个过程中他渐渐发现,要种好桃不仅只关乎肥料,桃树种多宽比较合适、哪种种植技术结果好吃、哪种方式省时省力……这些都需要有人一一试验,去找到桃树生长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于是王建春这块试验田的功能,逐渐从试验桃枝有机肥发展成了创新探索种桃的各种方式方法。

  “平谷的老百姓从80年代就开始种桃树,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轻易不敢改变,改不好没准就影响产量。”王建春说,“我们合作社主要就是起创新、示范、推广作用的,各种种桃技术都敢玩儿。”于是作为“玩儿票”的王建春,便将“敢”字贯穿到他的种桃生涯中,率先尝试各种种桃新方法,力图找到种桃这套公式中的“最优解”。

  其中,他试过“宽行密植”等一系列种植领域的新方法,却发现并不都适合桃树种植,尤其不适合已经向高品质发展的平谷大桃。

  怎么办?再试!

  从密植的一亩地90棵的桃树,改成一亩地30棵,株距从1米变为5米,再加上控制用水、种植芳香植物驱虫替代农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王建春得出了自己的种桃“新公式”。“通过这些种植技术,枝条可以延伸出去,桃树生长过程中通风、透光更好,生长过程更绿色生态,如此长出的优级果桃也更多。”他解释。

  生态理念与科技手段结合,一系列硬科技在桃林里落地生根。百亩桃园建成了“科技试验田”,给平谷桃园打了个样。“未来种桃树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少,也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创新方法,让以后的桃农少走弯路、提高效率、节省劳动力和劳动强度,这就是我想做的。”王建春说。

  从“诚信账”到“生态桥”,再到“科技田”,三位“桃农”勾勒出的,或许正是平谷大桃的品牌印记。

  栏目指导单位: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