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柑原本是小众水果,知道它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北方人几乎很少有人听说过。不过,最近两年随着油柑饮品的爆火,油柑这种水果也逐渐被人知晓,认可度不断增加,更是被誉为了“窜稀神器”。
油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水果,它的营养又如何?吃了它真的能让人“一泻千里”吗?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说油柑。
油柑让人“又爱又恨”
油柑是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小乔木的果实,又名余甘果、油甘子、余甘子、庵摩勒、滇橄榄等,虽然油柑的名字里带“柑”字,但和柑橘类水果没啥关系;同理,即便它也叫滇橄榄,跟橄榄也没啥关系。
油柑属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特色水果,原产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在我国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栽培地区是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地方。
没吃过的朋友可能会好奇:油柑是啥味儿的呀?
油柑这种水果,可以说是让人“爱恨交加”。它肉质丰满,呈扁圆形,有深棱纹,果皮黄绿色,酸甜微涩,回味甘甜。喜欢吃它的人觉得贼好吃,不喜欢的人咬一口就能皱出满脸褶子。
如果是第一次吃油柑,会明显感受到又酸又涩,简直难以下咽,但如果咽下去了,没过一会儿就能体会到喉咙中有一丝甘甜,这就是所谓的“5秒回甘”。正因为它“初食极酸涩,良久乃甘”,所以得名余甘子。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神奇口味”产生,是因为油柑中含量较高的鞣酸、有机酸以及酚类物质、多糖等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鞣酸是导致出现涩味的主要成分,油柑的鞣酸含量约为45%,这含量可不低!我们平时吃的口感比较涩的柿子,含量最高也就4%以上。涩其实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触感,当鞣酸接触到舌头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涩,这是因为鞣酸会让唾液中的蛋白质凝结成团,从而增加了表面摩擦力。
一般情况下,越是成熟度低的食物鞣酸的含量就越高,吃起来就会越涩。这是植物的一种防御手段,避免自己在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就被动物吃掉、不能散播成熟的种子。
另外,油柑中还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包括苹果酸、富马酸、酒石酸、柠檬酸、乳酸、草酸、乙酸,它们是油柑酸味的主要来源。
回甘时候出现的一股甘甜,则是因为鞣酸和唾液蛋白质凝结成的物质慢慢褪去,涩味逐渐消失后甜味才被我们感受到,回甘的效果就出现了。
油柑的营养怎么样
油柑有“生命之果”的美称,含有维生素C、B族维生素、钾、镁、锌、硒等成分,营养比较丰富。
其中维生素C含量很优秀,《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显示,油柑的维生素C含量为62毫克/100克,根据这个含量,吃两三把油柑就能补充一般人群每日维生素C需求量的近60%了。
有文献数据显示,有些油柑品种的维生素C含量超过了100毫克/100克。有研究人员对比了9个不同品种的油柑,包括“特甜”“TZ1”“BLG1”“兰丰1号”“榕甜”“甜种”“玻璃甘”“青皮”“饼甘”。结果显示这9个品种中,维生素C含量最低的是甜种,含量为98.3毫克/100克;最高的是饼甘,含量为267.7毫克/100克,接近橙子的8倍。
根据文献中的数据,油柑的矿物质钾、镁含量也都不错,分别为每百克76.3毫克〜251.7毫克、19.2毫克〜46.5毫克,我们平时吃的香蕉中钾和镁的含量分别是每百克256毫克、43毫克,饮食中多摄入钾和镁,对平稳血压有帮助。
另外,油柑还含有丰富的抗氧化成分,比如多酚类物质、黄酮类物质等,不仅具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在预防心血管疾病、预防癌症、调控血糖等方面也都很有帮助。
至于油柑的热量,仅为每百克45大卡,还没有苹果高。每天吃一些,减肥的朋友也不用担心会发胖。
油柑是“窜稀神器”吗
随着油柑饮品的爆火,吸引了很多人尝试它的美味,减肥的小伙伴更是把它誉为“窜稀神器”“刮油神器”,号称喝了以后能“一泻千里”,助减肥一臂之力。
油柑真有这么厉害吗?吃了就必须得跑“WC”?其实,这事因人而异。有的人吃油柑可能会有些胃肠不适的反应,而有些人吃完状态依旧。
要想促进排便,要么就是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要么就是食物含有一些多糖成分,会刺激肠道产生排便反应。
油柑中这两种成分含量如何呢?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中的数据显示,油柑的膳食纤维含量确实挺高,仅仅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就高达3.4克/100克,是苹果和火龙果的近2倍。不过,研究对比了9个油柑品种的膳食纤维含量,几乎都在每百克1.2克〜1.9克之间,这含量并不突出,和我们平时吃的芒果、橘子、苹果差不多。
至于多糖含量,有文献对比了16份油柑,发现其糖含量比较低,总糖含量为3.93%〜6.73%;不过也有一些品种的油柑糖含量较高,达到了15%以上,比如南带甘、柴甘、小甜甘品种的糖含量分别高达17.76%、17.52%、19.15%。
所以,综合来看,吃油柑是否能促进排便这个事不能一概而论,不仅和个人体质有关,也和品种有关。
油柑入口先是酸涩难耐,后又丝丝甘甜,给人带来了奇妙的味觉体验之旅。同时还能为我们补充丰富的维生素C、矿物质钾、镁等营养。在吃法上,除了能洗干净后直接鲜食,还可以打成果汁、煮水、煲汤、蘸酱油、配茶喝。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