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处长江上游,肩负着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关心指导下,四川省坚持“建体系、重帮扶、严监管、保生态”,抓实抓牢长江十年禁渔,全力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提高站位、系统谋划,着力健全制度体系。始终把长江十年禁渔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协同配合、运转高效顺畅的工作格局。一是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抓禁渔的工作机制,将十年禁渔纳入对市(州)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层层压实地方主体责任。二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新成立由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牵头,13个省直部门(单位)参与的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厅际协调机制,每年召开全省工作推进会议,建立暗访督导、调度通报、约谈整改等制度,推动“禁渔令”落地见效。三是健全政策保障机制。调整省级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出台退捕渔民转产转业和安置保障、非法捕捞案件行刑衔接工作指引、休闲垂钓管理办法等40多项配套政策,构建起禁渔政策四梁八柱。
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着力做实安置保障。四川省退捕渔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较为单一。四川坚持“输血+造血”并举,务实做到“退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一是全面落实养老保险。按照人均不少于3.75万元的标准给予养老保险补贴,截至3月底,四川省需纳入养老保障的16184名退捕渔民实现“应保尽保”。二是全面落实就业帮扶。制定“一户一策”、“一人一策”转产安置计划,积极开展菜单式、上门式就业服务,截至3月底,四川省10739名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退捕渔民全部就业。根据“十省百县千户”跟踪调度,2024年四川省退捕渔民收入同比增长13%。三是全面落实动态监测。扎实开展走访排查和信息比对,动态掌握退捕渔民生产生活情况,对有返贫风险的139名退捕渔民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272名退捕渔民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严打细查、多维联动,着力织密监管网络。近年来,涉渔违法手段越来越隐蔽,网络邀约、交界水域“打游击”以及预约式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等花样层出不穷,打击查处难度持续增加。四川紧盯全省3.6万公里的禁捕水域岸线,保持高压严管,全力维护良好禁捕管理秩序。一是“人防+技防”联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90万人次,水上巡查72万公里,检查市场主体174万个次。推进省级智慧渔政指挥平台建设,建成“亮江工程”监控点位2589个,覆盖禁捕水域5000余公里。二是“专管+群管”联动。四川省配备渔政执法人员2648人,选聘协助巡护队员4021人,依托河湖长制划定2.6万个禁渔管理网格,“点、线、面”管理全面落实。三是“常态+专项”联动。常态化开展水上打、陆上管、市场查,聚焦重点水域、重要场所,深入开展交界水域联合执法、“春、秋季护渔”区域会战等专项行动,累计查处涉渔违法案件1.8万件,清理“三无”船舶1.4万艘。
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着力推动生态恢复。当前四川省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了两个等级,但总体还处于“较差”的低位。四川聚焦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这一核心目标,统筹推进各项保护措施。一是加强旗舰物种保护。挂牌成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和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成功突破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长江鲟时隔23年后再次在四川省长江天然水域实现自然繁殖。二是加强水域生态修复。在长江流域成立46个水生生物保护区,科学规范开展增殖放流,依法实施涉渔工程水生生物影响评价,水生生物栖息地得到有力保护。三是加强水生资源监测。统筹省内7所科研院所科研力量,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设置134个监测点位,高质量开展资源监测和禁捕效果评估,为针对性制定保护措施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四川省将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任务,为绘就美丽长江新画卷贡献更多四川力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