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渔五年 护渔与惠民共生
时间:2025-06-06 10:41:2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婷婷 字号:【

  日前,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湖北荆州召开。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全面禁捕。五年来,农业农村部把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任务,以“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为行动纲领,跨部门开展“渔政亮剑”“春季护渔”等专项行动,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如今,长江流域土著鱼类种类较禁渔前增加36种,消失多年的鳤鱼、刀鲚重现江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14.5万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

  作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长江十年禁渔是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它不仅关乎一江清水向东流的生态使命,更体现出我国在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战略定力。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是我国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也是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宝库,在禁渔前,由于长期受人为活动影响,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世纪50年代初长江流域捕捞产量为43万吨,到了21世纪初,长江主要渔业水域捕捞产量则下降至不足10万吨。长江十年禁渔通过在重点水域实施休养生息的顶层设计,为长江生物链重建留出生态窗口,这一决策蕴含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也彰显着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战略自觉。

  禁渔不仅是生态保护命题,更是一道社会治理的重要考题。长江流域的渔民长期以水为生、以渔为业,禁渔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职业转型甚至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禁渔背后是一场深层次的“人水关系”重塑——不仅要修复长江生态链,更要帮助沿江百万渔民实现生计方式转变,推动长江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护渔”与“惠民”并行,找准着力点至关重要。各地政府除了提供渔民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和经济补偿等直接援助外,还建立了精准化、持续性的分层帮扶机制,引导有技能的渔民参与水产养殖技术服务,吸纳熟悉水情的渔民为护渔协管员,对年长渔民通过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障托底,确保退捕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以湖北省为例,32226名退捕渔民中,20723名有就业意愿者全部实现转产,31543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1247名困难渔民获低保兜底。这些数据的背后,是禁渔政策“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的现实写照。事实证明,唯有让渔民在生态保护的框架内找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的双赢。

  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长江仍处于“大病初愈”阶段,生物多样性水平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需持之以恒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要打好下半场“攻坚战”,必须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推进制度化、常态化治理。这不仅要求执法监管更加常态化、科技监测更加精准化,也意味着对渔民转型的支持政策要持续优化,形成保护与发展的长效机制。未来,应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确保这项“为子孙谋”的大事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五年的成绩值得肯定,未来的方向仍需坚守。唯有咬定目标、久久为功,才能确保“十年禁渔”行稳致远,绘就生态美、百姓富的长江图景。长江禁渔,5年有成,10年可期。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