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草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畜牧业稳定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保障饲草料供给是保障肉蛋奶等农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条件。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加快推进粮经饲统筹,实施增草节粮行动,促进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牛羊肉和奶类供给保障能力。
“大食物观”下看饲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新时代的粮食安全是高水平的粮食安全,饲草作为重要的农业资源,通过草食动物将其转化为肉奶,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2023年全国收储优质饲草约6850万吨,带动减少牛羊精饲料消耗近1300万吨,也有力支撑了我国牛羊生产稳定发展,牛奶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全国肉牛出栏5023万头,比上年增加184万头,增长3.8%;牛肉产量753万吨,增加34万吨,增长4.8%;牛奶产量4197万吨,增加265万吨,增长6.7%。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饮食需求加速向品质化、多样化、营养全面化转变,对草食畜产品优质蛋白质需求越来越多,未来动物蛋白消费还将持续增加。”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礼介绍,根据测算,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分别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目前尚有近4000万吨的缺口,饲草产业市场前景向好。
抚今追昔,我国饲草产业优质饲草供应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素质明显提高、生产模式多元化发展、支撑保障作用有效发挥和综合效益不断显现。据统计,2022年全国种植饲草产量0.99亿吨,其中优质饲草达到0.78亿吨,同比增长2.7%;饲草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646家,同比增长16.5%。
“粮改饲”助力草牧业提质增效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畜牧业大区,是全国最大草食家畜养殖区。
“肉牛存栏从2016年全国第5上升到第1,牛肉产量从第3跃居全国第1,肉牛全产业链产值达到750亿元;奶牛存栏和奶产量居全国第1,羊肉产量是唯一过百万吨的省区,肉羊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奶业、玉米之后的第3个千亿级产业,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做出了贡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饲料饲草处处长巴特尔介绍,这些成效的取得主要得益于粮改饲。近年来内蒙古以粮改饲试点为抓手,持续推动草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形成了种养互推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粮改饲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施‘以草代粮’发展草食畜牧业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增草节粮’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手段。自2015年开始实行粮改饲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已在21个省区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畜牧总站首席专家聂善明说。
山东是畜牧大省,2023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1685.56万吨,畜牧业产值2974亿元,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山东省扎实推进“粮改饲”工作,加快构建草畜配套、种养加一体的现代草牧业产业体系,为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饲草基石。
山东省畜牧总站副站长陈华介绍,自实施“粮改饲”以来,全省累计落实省以上财政资金16亿元,累计收储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1148万亩、3000余万吨,项目实施区域从最初的8个县扩大到120个县,基本实现农牧业县区全覆盖,实施主体从119个增加到1200个,增加了9倍多。
“粮改饲项目的实施,在牧业增产、农业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贡献力量。”陈华说,全省规模奶牛场使用全株青贮玉米后,奶牛单产明显提高,全省平均产奶量达到9.3吨,位居全国前列,每吨牛奶节约饲料成本约300元。规模肉牛场、肉羊场饲用全株青贮玉米后,每出栏一头育肥牛羊,增收分别达到500元和80元。种植全株青贮玉米,较收获籽粒玉米每亩增收50〜100元,且减少了秸秆焚烧和乱堆乱放现象。增草节粮效果显著。根据专家们测算,用于牛羊养殖,1亩全株青贮玉米的效能相当于1.3亩籽粒玉米,全省累计“粮改饲”1148万亩,照此计算,相当于增收了344万亩地的籽粒玉米。
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畜禽屠宰与兽药饲料管理处郭丽鲜介绍,河北作为首批实施国家粮改饲试点政策的省份,自2015年开始,从最初的3个试点县逐步扩大到2024年的64个项目县,其中3个市实施整市推进;粮改饲实施面积由最初的28万亩扩大到310万亩,收储量由最初的76万吨增加至843万吨,增长了10倍多;累计落实粮改饲收储面积1870.69万亩、收储量4962.58万吨。粮改饲项目实施为促进河北省奶业振兴、草牧业健康发展、农民增收、生态文明建设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探索成功模式推进政策落地
为做好粮改饲科技支撑工作,推进粮改饲政策落地。2018年全国畜牧总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共同实施了“粮改饲优质青贮行动(GEAF计划)”,从种植、调制、评价和利用四个关键环节推广关键技术,全面提升青贮饲料品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张军民介绍,自2018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全国畜牧总站对全国17个粮改饲省区粮改饲收贮主体持续开展玉米青贮质量评价工作,累计评价4300家牧场,检测指标129000个,形成并发布《中国全株玉米青贮质量安全报告》6次,全面掌握了粮改饲省区青贮饲料质量安全状况,2023年,我国粮改饲区域全株玉米青贮质量84%达到三级及以上水平。随着粮改饲GEAF计划有序推进,加快了青贮饲料调制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建立了青贮全流程技术规范体系,实现科学指导生产。创建集技术评比、科技传播、成果展示、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全国性青贮评鉴公益平台,创新以赛促推广、以赛促发展的推广模式,有效促进粮改饲政策落地。
此外,粮改饲取得的成绩与各地的积极推动密不可分。聂善明介绍,各地在实施期间总结了一些典型技术模式。
粮草轮作、复种、混播等多样化种植模式。河北利用夏播作物高粱、花生收获空闲时间和休耕区、地下水压采区冬季闲置土地,发展一年生越冬性牧草饲用小黑麦。山西晋南地区开展麦后复播饲草技术示范推广。贵州玉米收割后混播种植“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充分利用冷季型牧草与暖季型牧草组合,全年生产青绿饲料,获取较高饲草产量。
种养结合模式。内蒙古自治区按照“增麦增草、饲用玉米、复种绿肥、稳羊增牛”的思路,调优137万亩耕地的种植结构,合理确定畜禽养殖规模,优化养殖结构,实现以种定养、草畜平衡。
盐碱地苜蓿规模化生产技术模式。山东结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资源禀赋将“粮改饲”“振兴奶业苜蓿行动”等政策和项目向该区域倾斜,凝集科研、生产及产业体系力量,全力推动黄河三角洲苜蓿规模化、机械化和商品化生产。
全产业链推进模式。广西壮族自治区都安县通过强化联农带农、创建“牧草银行”和牛羊产业园,大力推进“收贮企业+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帮扶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示范推广饲草种植、收贮、加工和牛羊养殖等一系列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种养结合,草畜配套,饲草品质、产量显著提高,牛羊养殖增产增效,实现了“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推进、协调发展。
“2024年草食畜牧业整体承受着巨大压力, 降本增效是今年的主旋律,粮改饲是提升青贮饲料品质降本增效的有效手段。”聂善明表示,下一步,全国畜牧总站将重点从调结构、增牛羊、增饲草、降成本、减豆粕等方面继续做好粮改饲项目支撑服务工作。一是以拓面增量、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在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拓展多元食物渠道,因地制宜利用盐碱地,向各类盐碱地资源要食物。二是适应农牧交错带不利于大面积发展粮食作物的自然条件,通过黑麦、燕麦等与粮经作物复种、轮作、间套作等耕作方式,增加干草供给,发展牧繁农育、种养循环的草食畜牧业。三是利用南方光热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探索南方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南方草山草坡放牧成本低、乳肉品质高的优势,增加优质饲草利用,更好支撑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