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立足优势 种养互促
时间:2024-07-04 10:15:1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站 许政 字号:【

  2016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农牧结合和种养互促为发展思路,立足全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甘蔗尾稍等农作物秸秆及蔗糖加工副产品资源优势,坚持以“粮改饲”项目作为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持续增加扶持投入,有效促进广西草食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

  八年多的时间,广西从2016年的2个试点县增加到2023年的43个试点县,共获得中央粮改饲项目资金补贴22950万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共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21.9万亩,收储饲草料共计396.49万吨。2023年,广西牛羊养殖量实现新突破,其中牛493.98万头、羊536.81万只、牛羊肉产量19.6万吨,较“十四五”初期分别增长了2.15%、6.34%和8.65%。

  政策引导 扩大粮改饲规模

  广西先后印发《关于加快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支持水牛奶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牛羊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将“粮改饲”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来抓。粮改饲项目涉及的农机全部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有效提升项目实施主体饲草种植和收储机械化水平。

  2022—2023年,自治区配套资金18023万元,通过以奖代补形式支持“引种补贴”“新扩建牛羊场”“回收杂交母水牛扩繁”等,对国家粮改饲项目覆盖不到的地区,选定25个县作为广西2023年优良牧草种植和桑枝饲料化利用项目试点县,多管齐下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除了自治区层面外,市县政府也出台相应政策,如桂平市制定实施方案推动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累计投入财政扶持资金4400万元;都安县落实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亿多元用于支持牛羊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建设。

  优化模式 提高种养收益和生态效益

  立足饲草和牛羊资源条件,广西广辟饲草资源,引导牛羊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优化自种自养、“养殖或收贮企业+农户”“收贮企业+养牛企业+村委+农户”“收贮企业+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帮扶户)”、收贮企业(合作社)集中收贮五种模式,大力推动优质饲草收贮,粮改饲全面推进,取得种养收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全区共培育牛羊规模养殖场户、饲草收贮企业(合作社)和优质饲草种植户等新型经营主体1500多个,饲草产品远销区内外。桂林市2023年创建了以农户为主体、饲养母牛、存栏牛10〜49头的微型牛场907个,有肉牛存栏约3万头。2023年,广西全面推进全株玉米、桑枝、甘蔗尾叶等农作物秸秆收贮,纳入粮改饲项目补助范围,变废为宝,生态效益显著。种养收益方面,2023年全区种植效益提高18.33%,养殖饲料成本下降7.86%。

  科技创新 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针对粮改饲项目实施中“饲草”和“牛羊”两个关键点,广西在青贮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优质饲草料地方标准制修订、优质饲草青贮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牛羊生态养殖技术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创新应用,全面推广“微生物(益生菌)+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因地制宜实行全混合日粮(TMR)和发酵型全混合日粮(FTMR)饲养技术,促进饲草规模化发展、牛羊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3年,广西累计审定、试种青贮玉米品种19个,筛选出2个当家全株玉米品种在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4500公斤以上;制修订《甘蔗尾叶青贮质量评定技术规范》等粮改饲系列广西地方标准5项;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有畜牧业地方标准24项列入2023年广西地方标准制订计划,其中饲草和牛羊发展方面有10项;在桂北地区开展优质玉米品种和青贮质量筛选试验,初步筛选出8个优质青贮玉米品种;开展全株玉米鲜饲草测定、营养检测和青贮品质检测等试验研究,共检测48个样品。坚持循环发展理念,截至目前,全区推广应用生态养殖技术的牛羊规模养殖场1197家,占全区牛羊养殖场的85.01%,通过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10%以上。

  强化服务 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在生产技术服务方面,广西建立了“产学研推”一体化技术服务团队和粮改饲技术服务专家组,实行分片包干技术服务制度,深入开展饲草和牛羊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继续争取小额信贷、“桂慧贷”、肉牛保险等金融扶持,对种养收贮新型主体给予一定额度贷款贴息支持;积极推广“牛脸识别”技术,开展活牛抵押贷款试点。在技术培训方面,2023年5月和6月分别在桂平市、贵港市举办了广西牛羊产业发展和粮改饲管理技术、广西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共培训学员400多人。在推进粮改饲典型亮点和联农带农服务方面,先后总结推广都安县、龙州县和兴宾区推进粮改饲典型经验模式;指导各项目县(区、市)按照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部署安排,主动承担帮扶任务,对接落实帮扶点(户),抓好草牧业帮扶工作;引导企业(合作社)育肥牛,农户养母牛或帮扶户代养母牛,实现互利共赢,充分调动参与“粮改饲”的积极性。

  技术提升 走出绿色循环发展新路子

  种养结合、全产业链推进技术模式。都安县通过强化联农带农、创建“牧草银行”和牛羊产业园、补齐畜产品加工短板,大力推进“收贮企业+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帮扶户)”发展模式,示范推广饲草种植、收贮、加工和牛羊养殖等一系列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种养结合,草畜配套,“种、养、加、销”全产业链推进,走出了“饲草变足—牛羊变多—畜产品变优—石漠变好—农户增收”的生态路子。

  2023年,全县在19个乡镇建设“粮改饲”中心加工厂,累计收贮优质饲草料30万吨以上;累计利用荒地种植粮改饲优质饲草6万亩,按照每亩土地相比传统种植增收1600元,平均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全县通过优质饲草收储、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20000多户发展牛羊养殖,户均养殖增收10000元以上,形成了“县有基地、乡有牛(羊)场、村有牛(羊)舍、户有牛羊”养殖格局。

  政策联动、绿色循环利用技术模式。龙州县通过“四抓三管”措施,形成了广西粮改饲在甘蔗主产区比较完善的“收贮企业+养牛企业+村委+农户”发展模式,紧密结合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资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奖补、养牛奖补等多项扶持政策联动,依托甘蔗尾叶丰富资源,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和肉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推行“甘蔗—肉牛养殖—有机肥—还田甘蔗”循环发展,实现了“草业兴、肉牛旺”,走出了一条“以养带种、以种促养、循环利用”的绿色循环发展新路子。

  2023年,龙州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在甘蔗种植主要产出区建设了8个收贮加工厂,每个加工厂服务的半径在15公里左右,每年全株玉米、甘蔗尾叶等收贮加工量达15万吨以上;全县参与养殖肉牛、饲草收储加工的农户有15000多户,户均年增收超过20000元。

  利用特色资源、全力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模式。兴宾区是全国最大糖料蔗生产基地县(区),年种植糖料蔗120万亩,年产甘蔗尾叶72万吨。兴宾区以实施粮改饲项目为突破口,不断完善“养殖或收贮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以甘蔗尾稍(叶)为主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尤其是通过推广全株玉米、甘蔗尾叶等青贮和方包技术,提高优质饲草利用率,促进牛羊产业稳步发展,有效减轻秸秆、甘蔗尾叶樊烧污染,变废为宝,营造了“青山绿水、碧水蓝天”的宜居环境,为困扰政府多年的甘蔗尾叶难利用问题开辟了解决通道。2023年通过粮改饲项目实施,带动全兴宾区收贮利用甘蔗尾叶46万吨,甘蔗尾叶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3.89%, 比2022年高出10.56个百分点;全兴宾区每年参与甘蔗尾叶收贮的农户有1000多户,户均年收贮甘蔗尾叶增收超过20000元。

  下一步,广西将继续严格按照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部署要求,强化工作举措,主动担当作为,以“粮改饲”为抓手,加快推动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