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接棒扎根鹭岛,传承重农家风,融入新理念、新科技,为农业带来更多可能性。把杨桃园种出了休闲味、从园艺发展出环保产业、通过科技让种子和土壤更适配……
从台农一代的开基创业到台农二代的接棒扎根,他们接续在福建厦门同安区编织田园梦,在活化乡村资源带动当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让自己在乡村振兴中更有参与感和归属感。
“黏住我的是当地人情味和大陆的机会”
1998年,台农一代谢水雄从台湾引入杨桃新品种,使用福建厦门本土的杨桃树作为根基,嫁接上从台湾带过来的树枝,顺利培育出“两岸融合之果”黄金杨桃,在儿子谢硕章接力耕耘下,如今的黄金杨桃成为竹坝三宝之一,口感比台湾的还甜。
“我们家的杨桃讲究的是无尘种植,每颗果实在生长过程中都会套袋,避免被空气中的粉尘污染,也为了防止昆虫叮咬。”谢硕章指着眼前没套袋的那零星几个果实说,可不是工人偷懒或忘记,而是故意预留给小鸟吃的,不然它们东啄西啄,造成的损失更大。
黄金杨桃是谢硕章的父亲谢水雄——台湾“杨桃大王”,潜心研究40多年培育而成,1998年带到同安种植。
同安的气候、土质、水质与台湾相近,但昼夜温差更大,种出来的杨桃甚至比台湾的更好,甜度也更高。
杨桃的采摘期从9月持续至隔年的4月底,剩下近半年的空档期该如何吸引游客?这一直是谢硕章思考的问题。
2009年,谢硕章接手后,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将纯粹传统的杨桃果园,引入休闲农业的概念:“如今来到我们的果园,不仅能采摘水果,还能体验咖啡烘焙、植物认知等活动。”活动的加持,让果园的人气居高不下。
20多年前父亲选择到同安创业,看中的是这里丰厚的土地、人力资源,20多年后,当这些不再是优势时,年近70岁的谢硕章坦言,“黏住我的,是当地的人情味,是大陆的机会。”
“我虽然种菜,但不卖菜,我卖的是一个菜园”
情怀或许是不少台农二代的主要积淀,但仅有情怀却还难以托起“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家园梦想。他们需要创新来推动,来托举。
诚如陈岱明所言,新的时代给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农民埋头种地,新农人必须学会“抬头看天”。
在美格农艺的一栋小楼里,摆放着三四个垂直的育苗架子,每一格放着不同的蔬菜、香草,有些已经长成,有些还是幼苗。特别的是,它们不是种在土里,而是被培养在岩棉上,通过水耕栽培系统、营养液自动循环系统以及人工调控光照系统来培育。
这便是陈岱明口中的移动式智能水耕系统。不过他坦言,“我虽然种菜,但不卖菜,我卖的是一个菜园。”目前这一产品已进驻到一些台企、教育机构。
陈岱明环视眼前这栋楼,想起了美格农艺创办之初,父亲陈琰熀就是在这里办公,而今他将在这里拓展美格农艺发展新领域。
从1993年落户同安算起,美格农艺已在这里深耕30年,如今这个“大花园”的“园长”也从陈琰熀交到了陈岱明和姐姐陈秀瑜手中。
47岁的陈岱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却比其他人更早来到厦门。早在1993年,他就跟父亲来到厦门,在这里度过了高中、大学生活。虽然毕业后在上市公司上过班、也创过业,但考虑到家族事业的可持续性,对植物的亲近感,2012年,陈岱明放弃了在台北的事业,专心苗木生意。
如今美格农艺种植着数百万株植物,陈岱明每天都要到里面走走,看看它们长得好不好,跟它们说说话,还养成了每天看新闻、关注政策的习惯。
从前看着父亲经营绿化园艺的生意,陈岱明感觉农业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若是能引进一些新技术,或许能拓展出新领域。智能水耕系统只是其中的一个新尝试。
这些年,经营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节能环保产业。引入台湾绿色建筑经验和技术,在厦门推广城市垂直绿化新理念;从台湾请来知名根雕师,把失去生命的树木雕凿成桌椅书架;瞄准节能环保产业,对厦门11条隧道进行照明改造,节电率60%以上……
“我们把新型农村发展方式带来,让乡村振兴变成一件很酷很潮的事”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台农二代也正在成为大陆乡野田间的活跃力量。艾恩农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行政负责人曾可安便是其中一位,“投身乡村建设不一定真的是切切实实地去种地,我们把新型农村发展方式带到这里,让乡村振兴也可以是一件很酷很潮的事情。”
她指着眼前一排排移动资料柜说,这里装的不是文件,而是5000多份土壤样本。据她介绍,通过为土壤建立“档案”,可以提前为土壤找到适合的种苗。此外,他们还有专门的土壤检测实验室,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等土壤微量元素检测仪器,精准快速分析土壤健康情况,帮助当地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农作物稳定地生长。
曾可安所在的公司是百利与加拿大一企业共同成立的,主要从事土壤和水检测服务,曾可安要做的就是将该服务推广,目前,艾恩农大部分配合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内企业,仅百利就占到了八九成,在对外检测方面量还比较少,尚处于刚起步阶段,毕竟让种植户接受还是要有一个过程。
在闽台融合园里,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这款螺丝椒皮薄肉脆,是当地农民种植的热门作物,新鲜采摘下来的螺丝椒将销往武汉、长沙等地。
据曾可安的父亲、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曾明宝介绍,螺丝椒的产量很高,每亩产量最高可达18000斤,如果配合肥料管理、温室通风,可以让它的产量达到更高。
而高产的背后是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这其中对土壤“问诊把脉”开“良方”就显得尤为重要。
曾可安特别举了例子,要种辣椒前,可以先检测土壤里面含有哪些元素,这些元素适不适合种植,合适的话,要如何精准施肥,要施多少肥料,才能使土壤达到一个最优的效果,避免土壤的过度营养化、盐碱化。
“虽然来了5年,但依然是农业‘小白’,要跟父亲学习的还有很多。”今年25岁的曾可安说,目前大陆从事农业服务的企业比较少,这也意味着他们有无限可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