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赋能 融合创新 打造特色 “快车”
时间:2024-04-23 10:02:29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安徽省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调出大省,资源禀赋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全省上下正着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发展,亟需大量金融要素资源投入保障,特别是广大小微经营主体对普惠金融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如何破解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瓶颈,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在研判新形势、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安徽省建行、省征信公司,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着力推动安徽省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

  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构建平台基础架构

  如何有效破解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堵点、难点、痛点,安徽省以前瞻性视角开启了路径探索。2020年11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会同省建行专赴河北、黑龙江等省专题考察,学习汲取先进地区做法和经验,并结合安徽实际研究确定工作方案,于2021年1月向安徽省政府分管领导提交考察和建设“安徽省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裕农通)”平台(以下简称“省农金平台”)的报告,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肯定。2021年3月,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建行签署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裕农通)平台合作协议,通过软件系统研发及硬件设施投入,逐步完善了平台基础架构和各项服务功能,于2022年3月完成平台1.0版本建设,为后续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10月,安徽省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建设“信贷直通车”地方版试点省,省农业农村厅立即向省政府提交专题报告,将建设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纳入到全省整体平台建设发展规划中,该项工作也被列为省政府重要督办事项。在省政府有关全省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总体部署要求下,在农业农村部的悉心指导以及省建行、省征信公司的鼎力支持下,安徽省以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系统架构为底板,充分发挥“省农金平台”先发探索经验及“安徽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省金平台”)的资源统筹优势,优化系统端口对接,统一数据标准,畅通运行通道,实现了“三位一体”(“省农金平台主平台”“农业信贷直通车(安徽版)”“省金平台涉农专区”)同频共振、同轴运转、同向发力,高质高效打造独具安徽特色及优势的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2022年12月,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实现了测试版上线试运行、2023年7月正式上线运行,金融服务的规模与质量得到迅速提升。

  整合多维数据,构建“三农”数字生态

  “三农”主题数据库作为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的核心工程,如何解决好涉农数据的科学高效收集、存储和使用是平台应用推广的基础,是农村金融服务最大的难点,也是各类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安徽省农业农村厅认真谋划平台“三农”主题库建设,会同省部金融科技机构,研究制定“三农”主题库建设方案,并与省征信公司和上海磐荣公司签订三方共建协议。“三农”主题库建设推进过程中,首先是要确定系统架构,科学设置存储空间,做到存的有序、取的方便、用的安全。在具体实施中,一是确定主要来源数据,尤其是要聚焦与金融服务密切相关的维度数据;二是强化数据归集与加工,做好数据合理归类,并遵循保密要求适度进行数据加工;三是科学存储入库,按照立体式坐标体系,分行业、分区域、分群体、分层级建档入库;四是高效提取应用,优化系统功能,设置便捷操作索引,按照差异化服务需求,精准提取并输送相关数据。

  “三农”主题库按照立体式、多维度、系统性布局架构,正在加速建设之中,初步与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数据打通整合,实现基础功能初级应用。同时,安徽省依托省“金平台”打造“三农”数字生态,一是创新“金融码”模式,与皖事通深度对接,在全国范围内首创“金融一码办”服务,线下贷款的平均办理时间从40分钟缩短到5分钟,大大提升农业主体办理贷款效率;二是打造数字金融协同体系。构建“1+16”省市平台线上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市场主体“一点登录,全省漫游”、金融产品“一站发布,全域投放”、金融业务“一地办理,全网跟踪”、金融能力“一次构建,全省适用”;三是深化资源协同共享,实现“银行系统全连接、金融政策全协同、战新产业全覆盖”的数字互联体系构建。系列举措有效提升了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的品牌价值。

  目前,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共整合了村集体组织数据信息(收入、支出、收益分配等)共49万余条,5500余家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信息、8.3万渔业养殖主体信息、宅基地新建、翻建住宅信息5.2万户、1.2万亩,同时还接入了安徽省种畜禽生产经营、蚕种生产经营、农作物种子审批等各类审批、检查、许可共11类102个字段涉农信用信息,额外提供79个字段的工商基本信息。同时借助“省金平台”将安徽省内金融场景所涉及的和所需要的各类的政务数据进行汇聚,实现了对数据的有效的存储和治理,已完成省级45个厅局单位数据对接工作,汇聚1200项数据资源;采集超60亿条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在平台发布政策4780项。初步实现了省部业务数据和涉农数据双向共享,构建了良好的“三农”数字生态,丰富了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对各类农业主体的信用评价能力,降低了银行客户管理成本和信贷不良风险,加速涉农信用贷款、普惠贷款发展,最终增强全省农业主体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集成创新模式,彰显安徽特色优势

  一是强化省部协同,打造安徽样板。在建设农业“信贷直通车”(安徽版)的过程中,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召开多轮业务研讨会议,以农业农村部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系统参数为标准,研究系统工作方案,明确技术路径及标准,打通对接障碍堵点,形成优势互补、功能融合和服务协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安徽实际、创新本省特色:一是由行业部门主导上升至省政府高位推动,平台布局下延至全省市县;二是数据汇集渠道广泛,综合分析及应用价值更加精准高效;三是由单一信贷服务拓展至保险、担保、投资更多领域,提供信贷+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四是平台有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业务系统基础数据支撑,重点数据采集汇集高效精准,直接对接全省种粮一体化系统。

  二是拓宽服务维度,丰富服务功能。在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信贷专项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安徽金融服务发展需要,在平台上创设了农业保险、农业担保、农业投资、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功能模块,统筹调配资源、推进联动协作,综合提升了财政、产业、金融政策效用,有效提高了各类金融产品服务的叠加效应,大大拓展了平台的综合服务功能。安徽版积极响应全省“三农”发展重点目标任务,适时调整优化功能布局,针对性推出了肉牛贷、生猪贷、粮食贷、茶叶贷、草莓贷、小龙虾贷等农业特色产业链数字金融服务,更加精准地的服务农业产业发展,支持地方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加快乡村振兴进程。

  三是共建共推共享,提升规模效应。按照国家有关区域大数据平台建设及涉农信息协同共享工作部署要求,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在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伊始,即同步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共建共推共享机制,与省大数据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加强协作,并积极发挥省建行、省征信等金融科技先锋力量,探索设立全省“三农”主题库,逐步归集全省“三农”主体数据,加强数据分析整合,提升数据应用价值,推动数据共享共用。同时,加大宣传督导,引驻汇集全省各金融机构资源,充实平台服务主体。目前平台已陆续引驻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省信用联社、网商银行、国元保险、太平洋保险、安徽农担、省农发基金等139家银行、11家保险公司、65家担保公司。截至2023年末,平台注册用户107万户,授信金额达339亿元,贷款金额284亿元,在省“金平台”专区共上线金融产品422款,收到各类涉农主体融资申请合计95亿元,实现融资对接36亿元,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服务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四是聚焦精准高效,“四省一有”服务。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通过大数据分析建模及应用场景增信,精准锁定涉农融资需求,帮促快捷对接金融产品,实现在线高效支用,创新开辟了“四省一有”特色服务模式,受到了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普遍欢迎和基层农业农村部门的高度认可:一是省钱,平台助推农户贷款利率下降幅度达47%,融资贵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二是省时,平台在线办理贷款快则5分钟放款到账,融资慢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三是省心,过去农户贷款受制于抵押物、担保物的缺乏,很难获得贷款或授信额度低,现在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价提供纯信用贷款,融资难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四是省事,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将手机变为“新农具”,一个App即可轻松申贷,融资繁问题得到基本化解;五是有尊严,农户自助办理线上贷款,直达银行服务通道,“办事不求人”“借钱有尊严”,农村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下一步,安徽省将进一步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安徽版),持续丰富平台服务功能、完善“三农”主题库建设、提升平台服务品牌,围绕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产业发展多元化、多层次、高标准的服务需求,提供全链条、全周期、全方位的产品服务,不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深入发展,实现农村金融发展弯道超车,为全国提供安徽样板经验。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