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畜牧业向减畜增效转变
时间:2024-04-25 09:41:59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雷少斐 字号:【

  太阳还未从山头爬出,甘肃省夏河县现代畜牧产业园里,负责人久麦扎西已经起床,到牦牛繁育基地转了一圈,察看了牛群的情况。

  这个繁育基地将英国的娟姗牛和本地藏牦牛杂交,繁育出了娟姗犏牛。“娟姗犏牛产奶量可达牦牛产奶量的3至5倍,生产性能提高了很多。”久麦扎西说。

  新品种的红利让当地牧民直接受益。此前牧民饲养的本地牦牛面临品种退化问题,体形偏小、产奶量低、生长周期长,而娟姗犏雌牛缩短了出栏时间,提升了养殖效益,现在牧民每养一头娟姗犏雌牛,就可以淘汰3头传统藏牦牛,当地养殖模式也由数量扩张向减畜增效转变,草原载畜压力得以减轻。

  推广良种良法,既可提升牧民养殖效益,又可以降低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也成为牧区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行动之一。

  2021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印发《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方案(2022—2025年)》,在内蒙古等7个牧区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个县(旗、师)开展草原畜牧业转型试点示范。202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专门增加了“草原畜牧业”一章,也明确提出“支持牧区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两年来,各试点地区正在加快探索适合本地的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之路,推动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由“依赖放牧”向“科学牧养”转变。

  四川省红原县作为试点县之一,围绕着“草”与“畜”的核心问题,建设了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优良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基地、防灾减灾饲草贮运体系等,草原畜牧业转型成效明显。

  红原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局长刘强介绍,当地养殖模式正在从“四季放牧﹢冷季抗灾补饲”向“暖季适度放牧﹢冷季舍饲”转型,经营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粗放养殖”向“家庭生态牧场、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场”转型。

  除了转变养畜方式,红原县还在加大种草力度,优质饲草自给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红原县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9万亩,农牧民窝圈种草覆盖度达到90%以上,全县优质饲草供给量增加4.32万吨,有效缓解了草原的放牧压力,项目区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增加至86.36%,同比增加0.16个百分点。

  发展方式转变后,草原压力减轻了,肉和奶的产量也提升了。红原县牦牛肉产量从2021年的15532.2吨增加到15756.4吨,牦牛奶产量从2021年的32113吨提高到39145吨。畜产品生产能力增加了7%,生产经营性收入同比增加了5.09%。牦牛乳收储能力从2021年的5200吨增加至2022年的1.44万吨,同比增长了177%。

  “除了红原县和夏河县,其他试点地区也都在加快推广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四川色达县通过构建‘县乡村户’四级饲草种植体系,治理了严重退化鼠荒地,提升了饲草供给能力;内蒙古扎赉特旗探索培育多羔羊新品种,以良种促增收;青海泽库县升级推广‘拉格日模式’,草场整合率和牲畜整合率分别达到80%和85%,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全国畜牧总站草业处副处长齐晓介绍。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