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时间:2024-04-24 14:28:36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文/史英辉 龙文军 字号:【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保障机制。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围绕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还特别强调了要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资金投入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资金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粮草军需”,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就难以有效实施。

  (一)资金投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而且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粮食生产需要各种资源的协同投入,包括化肥、种子、农药、技术、农机设备、劳动力以及水资源等。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对提升土壤地力、保障粮食产量至关重要。种子被誉为农业生产的“芯片”,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直接关系到粮食的产量和品质。在精准农业、智能农业装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引进与应用中,创新平台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显得至关重要。劳动力作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其技能和素质直接决定了粮食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大中型灌区建设及配套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必须持续推进。这些粮食生产基本要素的有效利用,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投入作为后盾。

  (二)资金投入是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手段

  在脱贫减贫和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资金的投入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尽管我国已经取得了全面脱贫的辉煌成就,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在许多地区,产业基础仍然薄弱,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如发生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容易陷入返贫的困境。因此,及时的资金投入不仅能够帮助农民在遭遇突发事件或自然灾害时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而且能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通过有效的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转型,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确保乡村振兴的成果得以巩固,助力乡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资金投入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资金是乡村产业持续繁荣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森林康养、休闲农业等农村新兴产业的拓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等。县域电商直播基地的建设,需要购置直播设备、培训电商人才、推广乡村品牌等。县域商贸体系的建设、农村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以及农村客货邮一体化发展等对于提高乡村市场的流通效率,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流通十分重要。为当地农民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和教育机会,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乡村地区工作和创业均需要资金的持续投入来推动。

  (四)资金投入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推动力

  资金投入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建设提供动力与活力。乡村水、电、路、气、房等关键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居民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基石。乡村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的监测以及供水管网的现代化改造,可以确保乡村居民享受到安全、可靠的饮用水。农村电网的升级改造和分布式新能源的发展,将为乡村带来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农村四类道路建设——村内主干道、农村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将为乡村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煤气等清洁能源的引入以及乡村燃气设施的建设,将有效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乡村住房升级改造,如厕所革命等,能够为乡村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卫生的环境。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乡村学校的建设、农村医疗设施的改善与医疗人才的培养,以及养老保障设施的完善,都需要资金支持。

  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来源

  (一)财政投入:乡村振兴的稳固基石与坚实后盾

  财政投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从近年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在农林水支出上的投入规模来看,政府对于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2019年财政支农金额为22862.8亿元,占农业GDP的比重为18.4%,其中,中央财政支农金额为532.34亿元,地方财政支农的金额为22330.46亿元。2022年财政支农金额为22499.76亿元,占农业GDP的比重为14.4%,其中,中央财政支出部分为249.55亿元,地方财政支出部分为22250.21亿元。从2019年到2022年,地方财政的支农金额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央财政虽然支出金额相对较少,但其稳定的投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这种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发力的格局,确保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二)金融机构: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水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金融机构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3年末的数据显示,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高达56.6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推出针对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如中国建设银行的“裕农通”、中国农业银行的“惠农e贷”、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邮e链”涉农信贷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兴农通”等,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也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小微金融企业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方面也表现积极,截至2023年8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67.7万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为55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7.4万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约25%。保险公司在乡村振兴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23年我国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规模为1430亿元,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这不仅体现了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展示了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的参与深度和贡献。

  (三)社会资本投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外力支撑

  社会资本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涉农企业和民间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投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显示出民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响应和深度参与。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全国范围内乡村振兴基金的数量总计192只,遍布23个省,总规模高达1239.82亿元,为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如,2022年天津市乡村振兴基金通过25亿元的政府引导基金,与金融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发起设立若干只母基金,再通过设立子基金或直投的方式,最终形成规模100亿元的乡村振兴基金和项目群,用以推动当地乡村振兴项目的发展。此外,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内的农村经营主体以及个人投资者,也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等领域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些投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建议

  在中央统筹、地方主体基础上,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政府投资、金融支持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方式,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区域的投入力度,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引导职能

  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在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过程中,确保乡村振兴项目的支出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占据优先地位。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方向必须明确并切实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应将其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等关键领域,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领域公益性项目,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流向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财政资金合规性检查和绩效评估,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能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需要构建与乡村振兴相契合的金融服务体系,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定向降准、再贷款、再贴现,为金融机构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激发其参与涉农业务的积极性。明确支农支小的战略方向,发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及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利用其深入基层、贴近民众的独特优势,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精准金融支持。结合金融科技,引导大中型银行深入乡村,优化服务流程,降低成本,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需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农业产业升级、农村小微企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金融产品,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探索新型服务方式和移动支付等。开设金融知识讲座、编发金融知识手册等,向农民普及存款、贷款、保险、投资等基本概念和风险防范知识,提升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三)引导并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社会资本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要健全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平台,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搭建桥梁、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政府投资基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并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优化乡村营商环境,增强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发挥保险等行业的“增信”作用,以“农业保险+信贷”“农业保险+期货”“农业保险+担保”等金融模式,完善和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探索通过与政府合作、全产业链开发、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方式投入乡村振兴。打出财税优惠、支持科技创新的组合拳,通过财税减免等措施,鼓励龙头企业与定点乡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如村企互建、农产品收购、技术服务提供和就业机会创造等,构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链的共赢发展。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实施或参与直接受益的乡村建设项目。

  (作者单位:史英辉,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龙文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