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于都底色丰
时间:2024-04-24 10:00:46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社记者 徐刚 毛绪强 字号:【

  革命老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于都县考察调研时强调,要把乡村振兴起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

  近年来,于都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四聚”工作法为重要抓手,通过聚产业、聚才智、聚人气、聚民生,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切实增加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聚产业 让农民在家有活干

  近日,在于都县车溪乡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车硒农业生态公司的蔬菜大棚里,红绿相间的西红柿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对采摘下来的西红柿进行分拣入筐、称重装车,运往大湾区。

  车溪乡乡长肖木兰告诉记者,近年来,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农产品供应基地,车溪乡依托富硒资源优势,采取“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流转土地面积3500亩,建设设施蔬菜大棚2200亩,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持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让更多富硒蔬菜端上大湾区的餐桌。

  “车硒农业生态公司由江西都夏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联合乡内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成立,自成立以来,公司示范种植西红柿1100亩,带动发展菜农146户,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就近务工830余人,可带动户均增收4万元。”车硒农业生态公司负责人郭年生说。

  当乡村有了产业,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致富也就有了保障。

  位于禾丰镇的“兰花小镇”兰博园内,28岁的华荣芳正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把一盆盆兰花销往全国各地,

  “我之前在厦门读书,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了几年,但父母年纪越大回乡的心情就愈发迫切。”华荣芳说,“这几年家乡变化很大,县里支持镇里搞起了兰花小镇,吸引了一批企业进驻,我现在的职务是兰博园讲解员,除了每个月固定的3000多元工资,闲暇时间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兰花还有提成,现在为钱发愁的事情基本没有,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可不是嘛。”也在兰博园上班的李小英接过了话茬,“我今年40多岁了,上有老下有小,你让我出去打工家里的一家老小就没人照顾,现在好了,在园区上班每天有100元的固定收入,如果加班的话,每小时还有14块钱的加班费,在村里去哪儿找这么好的活,乡村振兴真的让我们村有了大变化。”

  据赣州鑫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法人刘志高介绍,兰花小镇主体由公司建设而成,小镇形成了“景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园区周边6个行政村5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头雁引航 雏鹰振飞’行动,持续做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动我县由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迈进。”于都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志福告诉记者。

  据了解,2023年,于都县新签约农业招商项目数量7个,签约项目金额17亿元,项目已全部实现落地开工。在内培方面,现有超亿元企业6家,2024年拟培育超10亿元龙头企业1家(江西栖岭农牧有限公司),超5亿元龙头企业1家(江西都夏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增进农民福祉。于都县坚持突出差异化定位、专业化生产、特色化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构建“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外引内培做大企业的同时,让农民更多参与产业链各环节分工和价值增值,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聚才智 让农民致富有人带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助力实现乡村振兴,都离不开大量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

  近年来,于都县以人才振兴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物色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干部,带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着力打造会抓经济、抓产业、抓项目的干部队伍,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组织基础。

  眼下,宽田乡龙泉村的食用菌大棚产出正丰,党员致富带头人郭木生一边组织人员采收一边忙着打包装车。他在村党支部书记刘称生的带领下承包了80亩大棚种植松茸、竹荪等,去年仅食用菌这一项就增收100多万元。“感谢村干部为我找到一条好路子,让我增收致富的同时,还能给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郭木生说。

  群雁高飞看头雁。以前,龙泉的村干部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村党支部活力不强、动力不足,一度成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严重制约了村里各项公共事业和经济产业的发展。

  2019年,40岁出头、在县城创业的刘称生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了解到食用菌的潜在效益后,自发前往外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并打通销售渠道,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了40亩食用菌,为15户农户解决了就业问题,成了致富带头人。2021年,刘称生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有了“头雁”的引领,龙泉村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龙泉村以于都宽田龙盛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680亩梾木果和油茶将起伏的山岭装点一新,480亩富硒水稻喜获丰收。2022年,龙泉村党支部甩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被评为“于都县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

  着眼“育新人”“引高人”“聚能人”,加快培育打造高素质的新时代“新农人”,打造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是于都县通过人才振兴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宽田乡朱田村有一位“致富能人”,她用智慧探索出一条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为家乡的农特产品打开了销路,她就是于都县家庭农场联合会会长赖辉。

  作为家庭农场联合会的会长,赖辉常常关心会员们的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家庭农场联合会为农户提供各种栽种、管理和技术指导,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效应,这在创造效益的同时也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因为热爱,赖辉积极学习最新的“三农”政策、科学的种养技术,并依据本地的农业特色、农产品优势,探索出最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打通农产品销售渠道。

  “我们农场联合会通过创新方式成立农特馆,将各农场主的农产品整合起来,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把它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赖辉说,“现在我们的农产品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向市场。”

  据了解,于都县通过全方位的激励引导,让乡土人才干劲无穷。注重政治激励,将优秀的乡土人才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人选,为乡土人才提供更大的平台。注重精神激励,加大对乡土人才优秀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增强乡土人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激发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原动力”,积极营造“重视人才、关注人才、争当人才”浓厚氛围。

  同时,于都县积极开展乡土人才“带动行动”,协调政策和资金向县域特色优势、带富效果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乡土人才创业项目和发展项目倾斜,鼓励引导优秀乡土人才领创或创办合作社、扶贫车间、加工作坊等,强化带民致富作用,最大限度吸纳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以“乡土人才+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乡土人才培训基地12个,“土专家”“田秀才”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350余次,带动5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聚人气 让农村消费有活力

  2023年12月,2023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江西省于都县举行,作为本届大会的承办方,近年来于都县突出打好“长征文化”品牌,把红色旅游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推动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加速形成“红色引领、文旅融合、旅兴业旺”的发展格局。

  “我们这里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当年中央红军就是从这里夜渡于都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贡江镇古田村党总支书记林小东介绍。2006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的重要景点,也是江西省首批十大红色旅游景点之一。

  林小东介绍,古田村以铁一般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铁一般的担当为主题,按照“一馆一院一道一剧”建设规划,通过串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长征大剧院、红色宾馆、古田村史馆等红色景点,打造了一条集吃、住、游、购、娱、学于一体的红色精品旅游路线,2021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被列为第一批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村。

  在车溪乡坝脑村,当地以“百年守望人 千秋家国心”为主题,围绕“红、古、绿、金”四个方面,由村党组织、乡村振兴理事会共同参与管理,对红三军团部、临时医院等革命遗址修旧如旧,不仅引来了电影《半条被子》摄制组取景拍摄,还吸引了四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旅游。2021年,坝脑村接待游客1.2万人次。

  乡村人气旺起来了,群众致富的路子更宽了。坝脑村村民谢振华利用闲置房屋,在家门口搞起了“农家乐”,去年收入超20万元,摇身一变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老板”。该村还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进河南、湖南和江西抚州等地职业菜农,以点带面培育本土菜农,发展大棚蔬果、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同时,完善餐饮民宿、红色景点、教育培训等配套设施,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教育产业,变红色资源优势为乡村发展优势。

  激活红色动能,为振兴发展“蓄力”,这是于都县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于都段)项目建设为契机,致力于打造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积极推动红色旅游、红色教育培训、休闲康养融合发展,全县年均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约80亿元。

  在脱贫攻坚战中,“随着苏区振兴新一波政策红利的到来和乡村振兴新画卷的展开,于都的红色旅游必将迎来新的机遇”。于都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局长谢慧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丰富“红色旅游+”内涵,让长征这根红飘带贯穿于都经济社会各领域,成为于都振兴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聚民生 让农村生活有品质

  栈道弯弯,在鱼塘周围四散开来;莲叶铺满水面,随风轻舞,碧绿的水中露出嬉戏的鱼儿……水净、天蓝、景美,是如今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的真实写照。

  “以前村里污水直排坑塘,垃圾随意堆放,路上尘土飞扬,大伙儿牢骚不少。”村委会副主任刘锦华告诉记者,“多亏有了好政策,这几年我们修路改厕、栽树种花,建起污水管网和垃圾转运站,人居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满满。”

  “屋前屋后的环境越来越好,干干净净的,我们心里也乐开了花。”每天傍晚,村民李大爷便带着孙子来到不远处的文化广场,篮球架、单双杠等健身器材整齐排列;广场边一堵老墙粉刷一新,孝道文化跃然墙上……“环境好了,大家得闲时就在这里锻炼身体。”谈起家乡变化,李大爷喜笑颜开,连连点赞。

  据介绍,于都县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方案》,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尊重规律、因地制宜、保护特色、强化规划,以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活条件,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我们把打好环境整治‘持久战’、打好村庄建设‘攻坚战’、打好厕所革命‘阵地战’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抓手,基本解决了农村的垃圾、污水、厕所等问题,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于都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黎君荣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推动农村“户厕革命方面”,于都县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23年新建农村户厕1257个;在农村污水处理方面,大力开展“清河”行动,全县共投入中央资金2.4亿余元,建设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设施107座,境内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配备保洁员2000余人,各类清运设备车辆共计113台,日常清运处理生活垃圾达300吨/日左右,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更加健全;在开展村庄整治方面,突出乡土特色,全县投入2.18亿,重点打造了162个五美乡村示范村点。通过串点成线连面,重点打造了农业产业带沿线、中华第一国企沿线、红军小镇沿线、西出路口沿线等4条通道沿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及建设项目。

  农村环境持续向好离不开日常的管护提升。

  为进一步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于都县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走深走实,全力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

  日前,禾丰镇大塆村的妇女小组长刘福香带领村里的妇女志愿者走进村民家中,检查房前屋后的卫生情况,帮助清扫道路两旁的杂草垃圾,确保村民家里干净整洁,村里处处和谐有序。

  为持续有效开展环境整治,该村妇女小组不仅常态化开展卫生清洁工作,还定期开展卫生检查,对村民家中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并公布红黑榜,带动村民共同参与环境整治,共建美好家园。

  如今,由理事会、妇女小组等基层组织牵头,推进环境整治等乡村治理工作,已成为于都各乡村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该县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有效抓好分权赋能和乡村治理工作,使乡村呈现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

  “我县建立激励评比机制,加强典型报道。要求各乡镇结合‘赣南新妇女运动’,对农户进行每月评比,先进典型奖励适当物资,并进行‘红黑榜’公示;对保洁员及城管队进行‘每月小考、年终大考’,每月进行真金白银的奖惩激励;开展各乡镇年终大评比,同时将各乡镇卫生费收取、工作参与度、活动组织力度等列入我县人居环境重要考核内容,纳入评选先进乡镇、先进个人的首选条件。”王志福说。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产业落地农民富足的乡村,是环境优美和谐共生的乡村,是充满活力繁荣发展的乡村。于都县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中,逐渐将这个承载着人民期待的美好愿景从规划蓝图变为现实样板。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