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区是天津市种植大区和养殖大区,耕地13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108万亩、蔬菜33万亩、水果种植面积4.55万亩,全区养殖业年产畜禽粪污约145万吨,农作物秸秆、尾菜、果树残枝总数约125万吨。近年来,武清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本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不断优化种养结构,加快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构建农业生态循环链条,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促进农业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探索出一条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的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子。通过粪污资源循环利用,武清区土壤肥力稳步提升,每年可增产粮食8840吨、蔬菜48000吨,每亩为农民节约化肥支出110元。2022年,全区粮食、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2万吨、96万吨,小麦、蔬菜亩产分别增加1.7%、5%,实现保供给与保生态的“双赢”目标。
加强组织领导,创新示范引领机制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的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技术指导小组,区农业农村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推进和技术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商项目实施工作进展,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检查督办项目任务清单落实情况,确保按期保质完成项目目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根据粪污类型、运输距离、施用方式、还田数量等合理测算各环节补贴标准,制定第三方处理收费服务标准。2021年,武清区开始实施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区项目,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投入1000万元补贴资金,整区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奖补试点,用于对试点运行绿色种养循环模式较好的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进行奖励。全面加强环保执法监管。区人民政府建立畜禽粪污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各部门分工负责,保证畜禽污染防治效果。区环保部门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管理,区国土部门负责协调落实项目用地,区农业部门负责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的指导和服务,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畜禽养殖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协调,区其他有关部门依照规定和各自职责,负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相关工作,镇街人民政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本行政区域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
健全废弃物利用设施,夯实种养循环基础
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贮存设施。指导全区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按照“三改两分再利用”、种养一体化等模式处理畜禽粪污,建设粪污存储、收集、处理、转运等设施。累计投入财政及自筹资金4亿多元,实现所有规模畜禽养殖场户全部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养殖密集区建设粪污集中处理中心。依托2个种植/养殖大户和一个蚯蚓有机肥厂,建设2个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和1个蚯蚓有机肥厂,形成武清区“2个肥水消纳中心,1个粪便消纳中心”的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格局。构建大型养殖场种养结合模式。筛选出30余家种养循环示范场,增加建设防渗膜污水储存囊8.67万立方米,并配套相应设施设备,加快构建“存得住、用得了”武清区种养结合模式。
健全粪肥还田模式,提升耕地地力
推行粪肥还田综合利用。结合作物需肥特点、不同地力条件、不同产量目标,设置粪肥还田利用示范点,重点明确固体粪肥和液体粪肥两种粪肥还田模式。严格落实“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途径,加强对畜禽粪肥还田方式、时间、用量等方面的指导,推动畜禽粪污就地就近全量还田。年消纳畜禽粪便13.5万方、粪水3.5万方以上,相当于1379吨尿素和727吨普钙磷肥,项目区化肥用量减少3%以上。发展粪肥还田社会服务。发展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的粪肥还田全链条组织运行模式,通过社服组织和生产企业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达17万立方米,服务各类型种植作物面积超过10万亩,带动全区种养结合、畜禽养殖粪污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应用,推动武清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建立粪肥还田监测制度。对实施粪肥还田利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应对粪肥养分进行定期检测,每年不少于两次,重点监测氮、磷指标并提供检测报告。同时做好施肥地块的土壤养分检测,及时了解土壤氮、磷含量水平,根据作物养分需求和粪肥中氮、磷含量水平确定粪肥施用量。通过23个点位监测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提升7.67%,全磷提高8.93%,耕地地力明显提升。
绿色种养循环产业模式的大面积推广,促进全区禽畜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培养了种植主体积造有机肥、使用有机肥的良好习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品绿色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