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水产养殖投产面积6.58万亩,养殖产量达5.62万吨,渔业产量占全市水产总量的20.97%,是天津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近年来,滨海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养殖”新模式,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助推水产养殖提质增效,促进传统渔业向绿色生态渔业转变。2023年,滨海新区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7个品牌被认定为天津市知名农产品品牌,“杨家泊对虾”被认定为 “津农精品”区域公用品牌,拥有6个“津农精品”企业品牌,现代都市型绿色生态渔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强化要素支持,激活发展动力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以财政扶持资金为导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与企业资金为主体,以银行信贷资金及投融资为依托,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投入新格局。近年来,本级财政投入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类项目补贴资金达5.06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0亿元以上,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撑。加大项目投入。以国家级产业园建设为平台,完善“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科教参与、农民受益”建设运行机制,加快产业园主导产业品种繁育、规模种养基地建设、加工基地升级等项目建设。强化人才支撑。截至2021年10月份,农业农村委及街镇共有渔业专职技术人员99人,其中,中高级45人。强化科研、生产、加工、物流等核心产业要素支持,实施主导产业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科技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了较好的人才支撑。促进规模化经营。以企业、企业+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规模化经营,建设健康养殖、放心水产品养殖基地28家,全区规模化养殖面积达到5.80万亩,占全域养殖总面积的88.15%。
坚持科技引领,加大技术支持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滨海新区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机构建立科研联系,在杨家泊镇海水工厂化养殖企业率先建立试验点,针对养殖尾水处理的相关工艺、尾水检测标准、水生植物水质净化功效等进行科学研究。组建由从事渔业科技创新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组成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占有市场”机制。建立渔业产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新机制,运用智慧农业、远程指导等现代技术方法,为农户、家庭农场、综合合作社、龙头企业,提供预约服务、咨询服务和定向服务,增强渔业农业绿色发展底气。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省级原良种场7家,从事保种选育龙头企业和养殖场10余家,保育半滑舌鳎、褐牙鲆、石斑鱼、南美白对虾、东方虾、三疣梭子蟹、青蛤、毛蚶和四角蛤蜊等多个品种亲本,发挥优质、高产、抗逆等品种优势。建设水产工厂化养殖面积120万平方米,育苗水体40万立方米,年可繁育各类水产苗种180亿尾以上,全区水产良种覆盖率均达到100%。
实施标准化生产,强化质量兴农
加强技术指导。持续开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水产种业质量提升、水产养殖用药减量、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等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指导核心示范区内养殖企业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健全行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发挥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生产监管。严格执行质量安全检测机制,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利用放心水产品基地质量安全信息平台实施有效监管。严格落实饲料生产许可制度和兽药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强化水产养殖用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管理。落实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实施水产养殖用投入品白名单制度。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对引进水产苗种的规模养殖单位产地检疫合格证全部进行检查,对185亿余尾的南美白对虾苗和鱼苗进行检疫,水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达100%。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严格水产苗种生产监管与执法,落实苗种产地检疫制度,提高引入苗种的健康水平。健全渔业官方兽医队伍,对引进水产苗种的规模养殖单位产地检疫合格证全部进行检查。做好快速检测、常规检测、风险监测、市级抽测、农业农村部异地检测等检测任务,确保水产苗种健康。2022年水产苗种产地规模化苗种生产单位检疫工作检查100%,完成检疫率99%以上,检疫合格电子出证率100%。
打造循环样板,提升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发展循环水养殖模式。推动全区34家海水工厂化养殖企业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改造原有的循环水养殖车间的设施设备,衔接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设备,实现全年不间断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海珍品鱼虾,构建可循环利用、简约高效、健康环保、竞争力强的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提升尾水处理技术模式。针对不同养殖企业园区的规划、厂房布局和现状、生产及水质特点等,通过新车间建设、旧车间改建、室内池塘水系统改造,构建工程化养殖尾水处理系统。集成物理过滤、生物处理和化学消毒杀菌的技术和装备,创新构建了适宜北方地区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尾水处理技术工艺。处理后尾水水质优于天津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18)二级标准和国家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标准)。目前,全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率和资源化利用率之和达到80%以上,实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再循环利用全覆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