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黄骅市:突出生态改良和产业带动 打造盐碱地上的“绿色粮仓”
时间:2024-03-15 10:22:2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年平均降雨量544毫米,是旱作雨养区、盐渍化土壤集聚的典型地区。全域耕地以中轻度盐碱地为主,土壤盐度在1‰〜3‰,有机质含量低,同时有未开发盐碱地15.6万亩。近年来,黄骅市积极探索盐碱地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改造盐碱地,加强耐盐碱良种推广利用,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77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41万亩,旱碱麦总产约14.6万吨,小麦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的盐碱地渐成沃野良田,有效促进了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双提升。

  构建技术体系,促进盐碱地绿色改良

  推行工程措施盐碱降盐。通过开挖排水沟,利用夏季雨水量大并且集中,通过排水沟把淋洗后的盐分排出去,达到降低耕作层土壤盐分的目的,实现淋盐压碱。通过深松、深耕增加土壤蓄墒能力,通过免耕,减少土壤中水分蒸发,减缓盐分向地表转移,实现降盐蓄墒。推行农艺措施提高肥力。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等措施,达到科学合理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推行秸秆覆盖,起垄覆膜,有效减少地表蒸腾,可提高地温,集雨蓄水,抑制盐碱上升。推行科学选种耐盐耐碱。选择盐碱地适宜种植的作物,比如旱碱麦、高粱、苜蓿、冬枣等。实施苜蓿、旱碱麦轮作耕种,一般耕种四到五年,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再耕种两年旱碱麦,通过轮作方式改良盐碱,提升农民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设施。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通过推广“秸秆还田+深耕深翻+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增施土壤调理剂”等技术模式,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提升到6.47,累计退化耕地治理4.8万亩,新增高标准农田8.5万亩,有效改善了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条件。

  优化种植技术,提升盐碱地生产效益

  强化技术创新。强化科技项目、创新基地和农业科技人才统筹衔接,组建旱碱麦、谷子、黄骅冬枣等种植技术创新团队,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实施了全国小麦(黄骅旱碱麦)绿色高质高效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研发、示范、推广一批绿色高产的新品种,新技术。选育耐盐碱良种。在冀麦32基础上,历经数次选种与改良,先后选育出抗旱、耐盐、耐碱、抗病的捷麦19、捷麦20等品种,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增产成效显著,为全国旱碱麦种植推广、深挖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提供了示范样本。打造高产示范。2022年,全市建设百亩田20个,千亩方20个,万亩片5个,标准化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全市旱碱麦收获面积达到60.98万亩,亩产达240.1公斤,最高亩产达401公斤,创造黄骅市最高亩产纪录。

  建立丰产示范基地,强化技术推广应用

  集成应用示范技术。联合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专门聘请11名农业科研专家,在示范基地研发示范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绿色种植技术,促使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够取得实际成果。培训种植专业主体。在示范基地中将理论知识的讲述和实践练习进行有效融合,从多个角度培养种植主体的种植水平,在示范基地中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加强政银企合作对接,争取金融部门低息贷款资金30亿元,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旱碱麦种植生产。遴选34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参与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承担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任务,提升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创建省级旱碱麦精品创新驿站,支持规模托管、流转土地模式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旱碱麦种植保险、收获期火灾保险和价格保险,提供约5000万元风险保障。

  健全政策机制,促进盐碱地绿色产业发展

  壮大龙头企业。全市扶持打造大型面粉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天宝面业“誉天宝”、振学面业“振学”牌面粉获评“AAAA”级河北优品牌,黄骅面花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特色食品目录。金麦面业、振学面业、帝鉴面业三家企业纳入河北省农产品监管追溯平台,4个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荣获第十七届、十八届、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提升仓储物流能力。支持大仓、海盛源、天源、如诚4家大型粮食仓储物流企业,建设大型烘干塔6座,可实现仓容16万吨,年均收储销售小麦7万吨。拓展销售路径。推动供销农翼、新林坡、三星福瑞等多家企业,运营推广旱碱麦加工产品线上销售,与北京40余家大型商超、电商开展深入合作,将面粉、面花、挂面等黄骅旱碱麦加工产品销往京津冀、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