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强化全要素系统治理 以产地环境净化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时间:2024-03-15 10:19:09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杭锦后旗地处河套平原腹地,是典型的农牧业大县,农业基础优势明显,盛产小麦、玉米、向日葵、加工型蔬菜、西甜瓜、牛羊乳肉等优质农畜产品,202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5.86万亩,粮食产量48.74万吨,日历年度牲畜存栏76.69万头(只)。近年来,内蒙古杭锦后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进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牵头的“四级联创团队”,以绿色科技为引领,主攻“绿色生态”,推进“控两化”行动,探索出一条农牧业稳定发展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获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先进旗、全国畜牧大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全国粮食绿色高效高产创建示范旗等。

  推进水肥一体化,实现控水降耗

  推行工程节水。到2023年共完成大破大立高标准农田建设50万亩,持续开展高标准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推进工程节水源头减量。推行农艺节水。推广应用智能式、直引式、移动式引黄直滤滴灌模式,2023年井黄双灌技术等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40万亩,创新研发出可移动式黄河水直滤水肥一体化灌溉装备,开展大架西红柿膜下滴灌示范,推进农艺节水过程减量,较传统灌溉节水50%左右,节肥30%以上,增产10%〜15%。推行管理节水。有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势农作物轮作倒茬,实行河湖长制,推进管理节水终端减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逐年提高。全旗加强节水、治水、管水、用水、兴水,实现农田灌溉水节约利用,亩均水量降低60立方米。

  推进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

  推行盐碱地生态治理。应用“五位一体”(深施农家肥、掺混明沙、秸秆还田、种植耐盐绿肥、生物制剂调理)综合技术治理中轻度盐碱地,“八位一体”(渠沟路林田配套、暗管排水盐、强排扬积水、制剂改盐碱、草吸盐转畜、有机肥提升地力、机械深松翻、滴灌控水肥)工程技术治理重度盐碱地,提升耕地地力水平。优化施肥方式。建设“固体配肥站”“液体加肥站”20个,通过检测土壤,调整肥料结构与氮磷钾配比,加快推广缓释控、水溶性等新型肥料,并运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菜单式”精准施肥。实行精准施肥,推行机械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实施有机肥替代行动。推行农作物秸秆还田、麦后复种绿肥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措施,减少化肥用量。依托种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减量。全旗通过持续推行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农户用肥习惯不断转变,2022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2%,实现负增长。

  推进综合防治,实现控药减害

  健全农药管理制度。推行农药购买实名制,限用农药定点经营制,农药市场“黑名单”制,进行“一瓶一码”管理,建立了“杭锦后旗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云平台”,形成农畜产品全程安全生产监管大数据库,将农药使用与农药经营许可证、“两品一标”认证、“天赋河套”品牌授权挂钩管理,全程追溯,实现农药使用管理减量。推行农药减量施用。扶持病虫草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使用无人机等大中型施药机械进行统防统治,示范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和蜜蜂授粉等绿色防控技术减量。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协调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技术,2022年农药利用率提高至41.8%,实现病虫害绿色防控提质扩面,遏制病虫害保丰收。

  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增绿增收

  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按照“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的原则,重点推广以秸秆机械粉碎还田为代表的肥料化利用、以秸秆打捆和青贮饲料制作为代表的饲料化利用、以秸秆粉碎压块生产成型燃料和生物质能发电工程能源化利用技术路径。畅通种养循环路径。推进规模化养殖场“三改两分”,推行“一堆二沤三转四换五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牛场全面配套了粪污处理设施,每镇(农场)建成1个粪污集中堆沤点,实现科学消纳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1.06%和92.25%。健全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引导、鼓励农户科学使用回收0.015mm高强度加厚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膜,提高机械回收利用效果。健全组有回收员、村有回收点、镇有运输队、旗有处理厂四级回收再利用体系,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用于残膜回收、回收机械购置和回收网点建设,建成废旧农膜回收网点45个,培育形成废旧农膜处理企业5家、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及合作社30,农膜回收率达到85.56%。促进农牧循环发展。构建“奶牛·粮/经/饲”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模式,亩均减少化学氮肥施用30%左右,青贮玉米种植亩均增产15%〜20%,每亩作物收益增加400元左右,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效益提升。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