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聚焦种养循环“四个关键” 协调推进产地清洁与稳产高产
时间:2024-03-15 10:15:0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金山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上海西南部,现有耕地面积32万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面积共18.4万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0家,全区规模场畜禽粪污年产生量约为20.6万吨,其中固体粪污6.3万吨,液体粪污14.3万吨。近年来,金山区立足上海国际大都市郊区实际,不断践行生态循环农业理念,积极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模式,以实施畜禽液体粪肥还田利用工作为抓手,带动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促进种养殖主体间紧密结合、互惠互利,不断提升农产品绿色认证和品牌化水平,助力农业稳产高产与绿色发展。

  把好畜禽粪肥“质量关”

  严控粪肥源头。严格要求养殖场除畜禽粪尿水以外的生活污水、雨水、消毒水、奶牛挤奶清洁消毒水等其他污水均不得混入还田液肥中。规范粪肥处理。要求畜禽养殖的液体粪尿水按照《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标准,进行厌氧(或厌氧+好氧)发酵等无害化腐熟处理过程后还田,确保处理后的还田粪肥的各项重金属、卫生学指标符合标准。加强粪肥质量抽查。区农技中心与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分别开展液体粪肥质量抽检,不定期对处理前后的液体粪肥进行采样,掌握液体粪肥的养分含量和质量情况。

  强化社会化组织还田“服务关”

  遴选服务组织。以开展液肥还田养殖企业的原有粪污处理服务单位为基础,按照企业自荐、镇级审核、区级筛选的方式,全区确立第三方服务主体,构建“养殖企业—第三方服务主体—种植户”为主的服务模式,提供粪肥还田全环节专业化服务,形成以“管网还田”“罐车运输直接还田”和“罐车运输+储肥罐(池)+X”等多种服务模式。目前,全区5家第三方服务组织共有7台液肥专用槽罐车,容量70立方米,运行良好。提升服务质量。根据需要还田液体粪肥的数量、养分含量以及作物推荐化肥用量、化肥减量目标,确定还田时间、还田数量和次数。施用总量不得超过《畜禽粪便生态还田技术规范》标准规定的各类农田畜禽液肥年最大施用量。装备设施不断优化提升,全区管网长度27.5公里,覆盖0.84万亩。做好服务管理。引导专业化服务主体与畜禽养殖场、镇畜禽管理部门签订三方协议、与使用主体(农户)和监管主体(镇、村委会)签订四方协议,专业化主体建立粪肥收集(养殖场签字确认)、处理、转运(运输车辆或管网运行记录)和施肥(镇、村委会确认)四本台账。

  提升液肥利用“技术关”

  成立专家指导小组。成立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专家指导小组,落实专家“一对一”指导机制,每个专家对接一家养殖场和相应的第三方服务组织进行对口指导。建立专家基地对口联系和联合巡回技术指导相结合的技术指导方式,规范有机粪肥科学还田,提升农技人员、第三方服务组织实施人员和种植户的技术水平。集成主推技术模式。形成水稻、蔬菜、果树三大作物的液体粪肥生态还田技术模式,使“臭粪水”变成了“好液肥”,实现了粪污的资源化循环利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制定金山区水稻、蔬菜、果树液体粪肥还田技术方案。将液体粪肥还田技术列入《金山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操作规程》,创新应用水肥一体化还田模式。通过施用液体粪肥,每亩节省有机肥307公斤,节省化肥18.5公斤,节省人工费153元,每亩增产46公斤,增收约417元。建立示范试验区域。建立20个监测点,开展50个农户施肥情况和效果监测调查,用调查监测数据,评价粪肥还田在提质增效、化肥减量、地力培肥等方面的作用。建立粮食、蔬菜、果园绿色种养循环示范点3个,示范总面积1977亩;开展有机液肥还田试验3个。2022年全区化肥用量较2020年下降16%。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关”

  建设示范基地。聚焦水稻作物,以示范方、示范片创建为抓手,集成推广一批集高产优质品种、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全程机械化生产、节水好氧灌溉、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为一体的水稻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打造一批具有产业化优势的示范基地。培育农业联合体。大力推广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民的产业化模式,从而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散户基地”的产业化联合体。统一运行管理模式,指导带动农户提升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水平和品牌化销售能力。打造区域品牌。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累计创建农产品绿色生产种植基地9.27万亩。“金山蟠桃”“亭林雪瓜”“枫泾猪”三个农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2022年金山区绿色食品获证企业达到111家,产品220个,产量119840.18吨,绿色认证率达31.25%。开展多渠道推介活动,与京东、盒马、叮咚、美团买菜、东方购物等大型电商合作,让“金山味道”品牌农产品搭上进城“快车”。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