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颍上县:锚定增绿添智发力 推动稻米产业提质增效
时间:2024-03-15 10:08:1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颍上县位于淮河、颍河交汇处,黄淮海平原南端,耕地面积185.5万亩,长江中下游北缘优质食味籼稻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近年来,颍上县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为指导,全力厚植“绿色”底色,全面筑牢“生态”底盘,紧紧扭住“增值”关键,积极探索稻米产业全要素全链条绿色低碳高质高效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稳定的稻田生态系统、推行低碳的绿色稻作技术、培育多元的绿色经营主体、打造数智的稻米全产业链、开拓顺畅的生态溢价通道等,推进颍上稻米产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构建稳定的稻田生态系统

  将重构健康稻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行稻麦轮作农田地力保育。集成应用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技术、基于惰性有机物料的肥沃耕作层构建技术、基于保护性耕作的关键配套栽培技术等耕地地力保育技术30万亩次。稻麦轮作农田地力保育技术应用区耕层土壤有机质提升40%以上,小麦、水稻产量分别提高10%、20%以上。开展数字生态稻田建设。开发基于水稻生长发育机理模型、物联网技术的低碳稻田数字孪生平台,联动精准灌排、无人农机、生态防控等智能控制系统和水、气、土三个在线检测体系。在田间实施生态化、清洁化工程措施,将数字化技术纳入稻田管理系统,建成数字生态稻田技术应用核心区5000亩。2023年《数字生态稻田建设技术》被列入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

  推行低碳的绿色稻作技术

  探索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和粮食安全有机协同的现实路径。选育推广绿色品种。传承保护的“庄红贡米”入选全国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创新《绿色氮高效碳减排水稻品种评价技术规范》,筛选出宁香粳9号、旱优73、隆两优1307等6个区域适应性强、产量水平高、氮利用率高、碳排放量少的绿色低碳水稻品种,推广绿色氮高效碳减排优良食味品种20万亩次。构建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创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院,编撰《沿淮稻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荐技术指引》 《沿淮稻米全产业链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规范》《稻田生态—农田碳汇—耕地地力—资源减耗—产能品质—减排固碳多目标协同跨越技术》等创新技术10余项,探索稻米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创新发展路径。推广新型肥料及先进施肥技术30万亩次,建成稻田害虫生态控制技术核心区2万余亩、稻田物理生态控草技术核心区3万余亩。

  培育多元的绿色经营主体

  培育“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绿色形象”的绿色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升小农户绿色发展水平。出台《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方案》,多途径多形式为小农户应用绿色生态技术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服务。以农业生产托管贷投放为引导,激励50余家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将一家一户没意愿、没能力应用的绿色生态技术引入到一般农户。培育规模化绿色经营主体。创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评价技术规范》,认定了县级农业绿色低碳示范主体89家、绿色加工企业17家,组建稻米生态产业化联合体6家。培养了具有绿色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新型职业农民100余人。促进经营主体联合。全县已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等新型利益分享与共赢模式联合发展的绿色经营主体61家,初步形成“龙头企业连市场、合作社抓组织、家庭农场和小农户管生产”的协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格局。

  打造数智的稻米全产业链

  搭建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稻米全产业链质量监控物联网平台。稻米种植“天空地”一体化管理系统。自主研发智慧生态无人农田作业装备系统,建设“生态无人农场”240亩。选择典型区域布设水稻“四情”物联网采集系统,利用北京佳格—耘境,构建“知天,知地,知水稻”的“生态稻田+智能种植”管理系统,提高稻米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稻米加工仓储数字化管理系统。围绕“加工减损、营养减损、风味减损”,通过传感节点、控制节点、视频和无线通信网络等设备,实现稻米烘干、加工、仓储等设备状态智能实时控制。稻米产品品牌沉浸式体验系统。以数字化技术覆盖稻米生产、加工、经营规模以上主体,对稻田、生产、加工、仓储、品牌、营销等数据多维度、可视化、体验式上图入库,实现“一网管产业、一图观稻米”。

  开拓顺畅的生态溢价通道

  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为推动产业发展与绿色低碳“协同双赢”的“加速器”。做大水稻产品。创制《颍上县绿色稻米品牌创建输出和营销路径》,建成稻米生产“三品一标”示范基地16处、培育稻米产品“三品一标”品牌25个,打造“颍上大米+企业品牌”的稻米生态产品公用品牌体系。推广“颍上大米”云交易、云招商模式,搭建生态产品供需线上线下无缝对接体系。做优调节服务。研发《绿色品种—种间互作—增密减氮—碳氮协同—控灌增氧—生态调控—物理防控—循环利用》全链条绿色清洁生产技术,重构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和生境调节的稻田“免疫系统”,创建湿地生态稻田示范基地3000亩,为生态调节服务交易和异地价值转化奠定基础。做活文化创意。研发《沿淮稻作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规范》,将淮河文明、创意农业、稻作文化与旅游服务、亲子游乐有机结合,打造“原种质资源开发+原稻田生境保护+原生态种养模式+原风味稻米加工”四位一体的“湿地风光展现+稻田画廊观光”的稻米文化园300亩,推动淮河稻作文化焕发新机。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