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瑞昌市:畅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点亮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之路
时间:2024-03-15 10:06:37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瑞昌市位于江西北部、九江西郊、长江中游南岸,耕地29.43万亩,是典型长江中下游沿江丘陵区特色农业县。近年来,瑞昌市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系统思维,坚持改革创新,在技术推广服务、新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以科技之光照亮绿色发展之路,奋力谱写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瑞昌篇章”。 瑞昌市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获得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百强县、全国第四批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水产绿色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128个,瑞昌山药、瑞昌黑芝麻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全面推广集成化绿色技术

  推广应用稻鸭共作技术。每亩按5〜7只密度放入日龄20天左右的雏鸭,待水稻抽穗扬花后收回鸭子,实现除草治虫防病,且鸭粪可增加稻田有机肥,达到减药减肥的效果。目前,全市每年稻鸭共养面积6万多亩,每亩施药施肥成本减少119元,水稻产量每亩增加25千克,稻鸭谷市场价每公斤高出0.44元,两相叠加养鸭稻田每亩增收306元。集成推广化肥减量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缓释肥+机械施肥+精准施肥”技术,每年推广油菜种肥同播面积5万多亩,水稻侧深施肥面积2万多亩。引进苕草、羽扇豆、肥田油菜、茶肥1号等绿肥新品种,发展绿肥种植。2022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0%,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2.5%。组装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制定油菜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稻鸭共养技术、四大家鱼原种繁育和大水面健康养殖技术、松针鸡绿色养殖技术等集成化技术规程,实施技术协同、农药减量、化肥减量以及绿色高效全程机械化推广等项目。水稻、油菜、水产、茶叶、山药等主导产业规模主体绿色技术应用全覆盖,获得江西省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称号。

  建立健全公益性推广队伍

  推进农技推广站建设。设立范镇、赛湖、武蛟、夏畈、高丰5个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区域站,3个重大产业技术协同推广工作站,站内设服务首席专家、站长各1名,副站长2名,工作人员若干,人员全部为公益性一类事业编制,人员工资、工作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组建农技推广队伍。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三定向”方式,近十年全市新招收了83名人员。从全市的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组织骨干中遴选特聘农技员20名,给予1.5万补助,协助开展农技推广工作。设立村级农技协作员,兼职村级动物防疫员、村级植保员,每年通过动植物防疫经费予以补助。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组建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小组,人员采取不集中办公的方式,在各自服务本区域农技推广工作的同时,通过建立微信工作群交流总结经验,最大限度完成中心工作、农技推广两不误,在农事繁忙季节,根据区域站工作重点,站长可以统筹安排。

  持续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

  成立农业联合社。推动具有同类种植结构的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立联合社,实行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物资采购、统一农事管理、统一订单销售。建立农业技术专家组驻点联系机制,在技术服务、政策扶持方面予以全面支持,让联合社有意愿、有能力应用绿色生产新装备新技术。目前,全市拥有5个农民合作社联社。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有能力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农事服务中心,普及推广代耕、代育、代插、代防、代收等全程机械化服务,带动农业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目前,全市拥有65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总动力达到40.02千瓦,建有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18个,插秧机110台、大中型拖拉机220台、联合收割机275台,年社会化服务能力约54万亩。

  构建直通式科技转化通道

  创新农业科技转化通道。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省农科院、江西省农技推广中心等机构合作,在全市建立4个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9个协同试验基地,构建“科研与推广机构+试验示范基地+农户”技术转化通道,缩短科技推广应用链条,提升转化效率。建立农技服务联盟。县级建立2个万亩片,每个乡镇建立1个千亩方,以“挂点省市专家+县乡农技员+科技示范户”的模式,每年每个基地至少开展2次以上观摩活动,开展1次技术培训班,让大专家直接与农民面对面,让新技术在基地上先行先试。万亩片和千亩方试验示范区,水稻平均单产626.46公斤,较对照区增产68.8公斤/亩,增幅11.56%;油菜平均单产153.38公斤,最高达到206.7公斤。建立健全科技对接服务机制。在全市遴选100名农技员、310户科技示范户,农技员每年不少于100天下乡对接服务,推动农技推广服务常态化。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