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市地处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端,辖区面积4488平方公里,耕地295.58万亩,是国家重要的优质米、优质棉、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近年来,钟祥市立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聚焦粮食稳产高产和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从加强资源节约集约、推广集成品种技术、打造绿色稻米品牌、健全保障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稳步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22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02.11万亩,总产量61.27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1.37亿元,同比增长5.2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万元,同比增长8.2%。
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夯实产业绿色发展基础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稳粮、优供、增效”目标,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先在胡集、冷水、长寿、长滩等优质稻主产区内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全市已建设高标准农田199.18万亩,占全市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80.34%。持续改善耕地地力。通过实施精准施肥、调整肥料配方、改变施肥方式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措施,化肥减量增效成效显著,耕地质量等级逐年提高。截至目前,全市耕地质量等级达4.03,较2020年提升0.03个等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等级0.82。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水稻基质片育秧模式,将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制作成基质片,利用基质片育秧后还田,实现减少耕层土破坏,减少地力损害,减少环境污染,已累计推广基质片1500万片、60万亩。2022年,全市畜禽粪污产生量407.3万吨,利用量393.6万吨,利用率96.6%,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取得显著成效。
推广集成品种技术,促进水稻品质提升
筛选适宜品种。每年举办一次“好食味·钟祥大米”品鉴活动,按照优质稳产、抗病抗倒、绿色高产的要求,筛选出优良食味水稻绿色高产品种兆优5431、洋西早、鄂中5号、荃优822、旱优73等,建成城北长寿片区、河西胡集片区、城东长滩片区、西南冷水片区等30万亩的优质、高产水稻种植区。2022年,水稻绿色高产示范基地平均亩产688公斤,比全市亩平产量600公斤高14.7%。推广绿色技术。联合江苏省农科院和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校,将“秸秆快速降解及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生态育秧基质技术开发与示范”等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水稻生产实践。结合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绿色种养循环试点、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实施,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和节肥培肥技术,全市实施水稻绿色防控62.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349.03万亩。优化种养模式。科学配置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要素,协调好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病虫发生规律、土肥水平衡,创新集成水稻绿色高质高效轮作、协同、共生模式,引导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向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市稻油轮作面积10万亩、虾稻共生面积 17.24万亩。
打造绿色稻米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效益
强化品牌打造。深入挖掘钟祥长寿之乡和“长寿米”文化内涵,培育“钟祥长寿村大米”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推动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开展“钟祥大米”标准体系建设,制定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技术标准,做到各个环节有标可依。目前,水稻产业获得1个地理标志产品、6个绿色食品和3个有机产品认证。强化宣传推介。根据“钟祥大米”品牌定位,为其量身定制品牌宣传体系,在各级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上开展宣传,提高品牌宣传精准性,延伸品牌传播边界。在北京、武汉等地高铁站开展“钟祥大米”广告宣传,扩大“钟祥大米”知名度。通过“农产品+”展会、餐饮、节庆、项目招商会等传统营销方式和“品牌+短视频直播+主播带货”等新业态营销模式活动,拓展销售体系,提升“钟祥大米”溢价能力,“钟祥大米”获得国家级展会5项金奖。强化龙头带动。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控股、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培育大米加工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荆门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日加工能力300吨以上的大米加工企业5家,龙头骨干企业稻谷年加工总量150余万吨。注册大米商标34个,培育“广源”和“兴利”两个中国驰名商标,“钟祥大米”获得各级展会5项金奖。开发的速溶米茶、大米面包等深加工产品,年加工转化大米1万吨,增加产值2.2亿元。
健全保障支持体系,护航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完善推进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为组长的“一袋米”工程领导小组,制定“一袋米”工程实施方案,组织督导专班,对各产业乡镇、相关部门开展督办、调度,总结推广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稻米产业发展氛围。加大政策扶持。将育秧基质片纳入优质稻订单生产项目,推广应用125万片5万亩,每片农户负担0.8元,项目补贴0.8元。通过政策引领带动,加之基质片育秧独特的优势,广大农户采用基质片育秧积极性高涨,推广应用面积迅速扩大。加强技术培训。组织水稻专家和公司技术人员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通过专题讲课、田间培训、发放技术手册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为基质片育秧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共组织技术培训80余场次,受训人员1万余人次,发放《基质片育秧流程和管理要点》手册5万余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