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创新“稻米菜花肥”生产模式 促进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时间:2024-03-15 09:55:30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交汇之地。全县水稻种植面积29万亩,甜玉米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甜玉米16.5万吨,产值达4.95亿元,是广西甜玉米生产大县。近年来,兴安县立足绿色发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积极探索绿色生态、钱粮双增有效途径,推广“水稻+秋马铃薯”“水稻+再生稻”“水稻+蔬菜”“水稻+甜玉米”等多种高效模式,其中“稻米菜花肥”(水稻+甜玉米+白菜苔+观赏花+绿肥)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取得了很好的钱粮双增实效,引领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稳粮增效增收。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坚持“水田至少种一季粮食”的底线,探索“水稻+”高效农业模式,推广水稻与经济作物轮作模式,在生产一季水稻的基础上,再发展一季秋甜玉米,冬春种植白菜花,增加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发展“稻+”高效农业,实现水旱轮作,形成种田养地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良好态势。合理搭配作物品种。根据兴安县气候特点,按照品种优良、茬口衔接的原则,科学合理确定“稻米菜花肥”模式中各类农作物的品种,确保一年四季无闲田,农业产业生生不息。其中,水稻选择生育期125天左右的优质水稻品种,如野香优油丝、野香优巴丝、野香优莉丝、野香优明月丝苗等;甜玉米选择生育期90天左右、亩产量1250公斤以上、市场适销的品种,如太阳花6号、金卡甜3000、泰皇甜750等;冬白菜选择本地白菜品种。兴安县“稻米菜花肥”模式,投入小,见效快,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农民收入稳定可观,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7.83万亩、蔬菜种植29.78万亩,一产增加值增长7%,增速排名全市第一。

  大力推广轻简栽培技术

  推行水稻机械化生产。依托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项目,从水稻播种量、种植规格、密度、精准施肥和先进农机设备引进等方面进行技术探索和集成融合,推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兴安县种植大户、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水稻生产已全部实行全程机械化生产。推行免耕栽培技术。“稻米菜花肥”模式中,甜玉米采用塑盘育苗免耕移栽的方式种植,白菜采用大田免耕撒播种植,操作简便、降低劳动强度,充分发挥农村留守中老年劳动力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产品产量增加。“稻米菜花肥”模式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和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特点,有效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和绿色发展协同推进。2022年,“稻米菜花肥”模式在全县推广面积达7.2万亩,已成为兴安县特色效益农业新模式,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加强绿色技术集成应用

  推广复合轮作。“稻米菜花肥”模式下,农业生产方式从“单一耕作”转变为“复合轮作”。水稻、甜玉米、白菜等水旱轮作、周年生产,显著减少土传性病虫害发生。同时,免耕栽培方式有利于保护土壤耕作层,减少水分流失。实施秸秆还田。水稻收获后水稻秸秆直接还田,白菜菜叶和菜秆压青作绿肥,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耕地质量,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发展循环农业。甜玉米秸秆加工成青储饲料,促进全县养牛业发展,养牛业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菌棒还田培肥地力,促进水稻、甜玉米等种植业发展,逐步形成“水稻/甜玉米—养牛—食用菌”特色循环农业产业链。“稻米菜花肥”模式下,农业生产效益提升显著,水田产值从原来单一种植水稻亩收入1000多元,增长到亩收入10000多元;生产投入下降明显,水旱轮作亩均节约农药成本35元,秸秆还田亩均节约肥料成本40元,应用机械化和免耕栽培技术,亩均节约人力成本580元。

  有效延长产业链条

  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广“稻米菜花肥”模式后,全县优质稻、甜玉米种植规模逐年增加,带动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长加固。以甜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玉米棒、玉米罐头等产品远销东南亚及全国各地,农产品加工业年产值达2.4亿元。以甜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加工青贮饲料,发展了秸秆加工厂12家,年加工量6.2万吨,产出的饲料在供应本地8家大型养殖场的同时,远销天津、湖南、福建等地。发展休闲农业。每年2〜3月份菜花可作春季观赏花,为观光踏青提供景观,进一步带动兴安县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势头。据旅游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兴安县,近三分之一的游客是为乡村旅游而来。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