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开辟粮食增产增收增效新模式
时间:2024-03-15 09:43:18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平罗县地处宁夏平原北部,38度黄金纬度赋予农作物充足的日照,光热水土和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为平罗县发展水稻产业提供了优势资源和便利条件。以往传统的种植模式存在田间杂草多、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制约了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平罗县积极推广“稻渔共生”种养新模式,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累计达到2.2万亩,较常规水稻种植净增利润539元/亩,不仅打造了“稻在水上生,鱼在水中游”的田园美景,同时促进了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新画卷正在平罗县徐徐展开。

  在提升耕地质量上下功夫

  激光平地整地,改善生产条件。推广应用大型机械激光平地仪平整土地,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降低地下水矿化度,切断盐分通过土壤毛管水上升聚集在地表的途径,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秸秆深翻耕地,提高土壤透气性。水稻收获时留高茬10〜15cm,通过推广机械粉碎、深翻还田处理,改变了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改善了土壤微环境,促进水稻根系下扎,增加肥料溶解能力,减少化肥挥发和流失。化肥减量替代,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措施,合理确定有机肥用量,平衡了土壤养分结构,有效解决化肥施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土传病害等问题,也提高了土壤持续供肥能力。优化种植模式,降低土壤盐碱。平罗县耕地盐渍化程度较高,通过稻鱼共生,即在田间四周开挖环沟养殖鱼蟹,以鱼治碱,稀释盐碱,改善土壤成分,进一步优化了“种稻洗盐”模式,提高了盐渍化耕地的使用效果。

  在绿色技术推广上做文章

  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水稻主推品种以宁粳43优质食味性品种为主,结实率达84%,精米率达80.6%,米质优,食味佳,米质达国标优质米1级。采用精量穴播技术,有效降低种植密度,减轻稻瘟病发生。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拔节至抽穗期,将鱼、鸭放养于稻田中, 利用鱼、鸭觅食稻田内杂草等有害生物,同时,在稻田内安装性诱捕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粘虫、棉铃虫等害虫,既有效防御了稻田有害生物,又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全生育期氮、磷、钾(N-P2O5-K2O)按照16-8-5施用,并采用侧深机械施肥、新型机具无人机喷施,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2022年平罗县水稻化肥施用量(折纯)27.3 kg/亩,较上年降低1.55 kg/亩。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稻田水深保持在一定深度,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高温季节坚持勤换水,养殖品种以鲫鱼、鲤鱼、草鱼等品种为主,每亩放养100多尾淡水鱼。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将水稻秸秆以饲料化、肥料化、稻艺编织等形式加以利用,2022年全县水稻秸秆产生量为7.4万吨,其中留高茬还田作肥料1.1万吨,打捆回收作饲料5.6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35%。

  在农民增收提效上出实招

  平罗县充分发挥水稻种植优势,在水稻种植方面注重绿色高效技术实施,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注重多方探索,不断提升水稻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稳粮增收、稻渔提效。党建引领提活力。近年来,以通伏乡新丰村为代表的基层组织,坚持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村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建设优质水稻种植园区和稻米加工基地等,引导农户入社耕地,以股份制合作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综合种养增效益。平罗县积极探索稻渔综合种养不仅实现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绿色发展,也实现了产品安全、产出高效的农民增收新路子。据测算,常规水稻种植净利润约为543元/亩,稻渔综合种养净利润约为1081.5元/亩,每亩净增利润539元。

  在产品价值提升上求突破

  为进一步盘活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拓宽增收渠道,平罗县在水稻耕种收、加工、销售、休闲农业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延链。整合各类项目,建设田间学校、标准化晒场、标准化储粮仓、大米加工厂、中转库、机库棚、成品库等基础设施,为延伸水稻产业链条奠定坚实基础。2022年全县种植水稻14.2万亩,平均亩产481公斤,总产量为68302吨;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元,同比增加0.12万元,增长6.4%,实现产量和收入“双增收”。推动品牌打造。近年来,相继注册“稻花香”“超娃”“宁禾谷”“昊香”“通付”等大米品牌,打响了大米“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同时,建立富硒大米电商工作室,与来自浙江、上海、北京等城市的客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产品现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推动农旅融合。将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区引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元素,打造全时性稻米农耕体验园,建设生态观光长廊,开展休闲钓鱼、观光采摘等活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发展“稻渔共生”打造出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共富的“新赛道”。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