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持续推进海上“千万工程” 引领海洋渔业现代化建设
时间:2025-01-09 15:47:29 来源:农产品市场-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千万工程”实施 20 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指路引航、关怀厚爱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渔业现代化建设,2021年11月以来,在农业农村部的正确指导下,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 在海上组织开展“千船引领、万船整治”的“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探索出了一条提升渔船本质安全、推进海上安全系统治理、 推动渔业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路子。渔民群众普遍反映,海上“千万工程”是一项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得民心的大实事大好事。

  以人民为中心,满足渔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

  把提升海洋渔船本质安全水平,改善船上生产生活环境,增进海上渔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海上“千万工程”核心任务。

  高位谋划。省市县三级政府领导带队下渔村、上船头、进鱼舱,谋划实施海上“千万工程”。明确建设标准,梳理33项渔船整治规范,着力解决安全、卫生等基础性问题;制定23项引领船建设内容和评价指标,聚力打造具备“安全、环保、生态、智慧、美观、舒适”等6大场景的高标准渔船。用三年时间,建成1000艘以上引领船、整治1万艘以上渔船。

  高标建设。严把遴选关,由船东船长自主申报,县乡逐船核验,建立建设名册。严把改造关,制定“一船一策”项目清单,公开筛选有资质单位参与,明确建设标准和工期。严把验收关,制定建设验收办法,落实清单公示、过程监理、对标审验工作机制,做到验收一艘、合格一艘。

  高效推进。强化协同联动,浙江省政府印发工程实施方案,渔业、船检等部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强化考核保障,海上“千万工程”列入“平安浙江”和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沿海各地成立领导小组、专班化推进。强化投入保障,全省投入财政资金近 2亿元,帮助渔民融资租赁3.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8.5亿多元,完成 2200 艘引领船和 1.1 万余艘整治船建设。

  坚持系统治理,助力海上“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坚持数字赋能、标本兼治、深化提升,推动海上“千万工程”不断提质增效。

  本质安全全面夯实。围绕船员素质提升,大力实施“千船应急、万员培训”海洋渔业“三支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安全技能竞赛,表彰百名“浙渔好老大”,渔民安全素养明显提高。围绕渔船本质提升,在全国率先将渔船纳入“两新”工作;专项实施“病老”渔船和船证不符“两项”整治,老旧渔船占比从31%下降至16.8%。围绕渔港功能提升,深化文明渔港创建,投入200多亿元建成以 10个中心渔港为龙头的标准渔港体系,实施“乡镇+渔政、海事”等多位一体驻港监管,渔港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海上治理深刻重塑。重建责任体系,组建运行省市县三级涉海涉渔安全专委会,构建起晾晒、通报、约谈、督导等机制,全面压实各方责任。重构制度体系,制订出台商渔共治、船籍港地与靠泊港地共管和海上网格化联合巡查等 36 项制度机制,为海上治理健全制度基础。重塑管理流程,实施国家唯一的渔船渔港精密智控试点,投入5.2亿元建设“浙渔安”数智系统,优化风险感知、预警干预、闭环处置流程。渔船生产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产业发展扎实推进。持续推进减船转产,实施远洋渔业“双千工程”,推动海洋捕捞提质增效;实施国家级渔业绿色循环养殖县域试点,打造深远海养殖集聚区,做优做精海水绿色养殖;推进7个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试点,打造一批港产城村融合发展、产业兴旺渔民富裕的美丽渔村。2023年全省海洋渔业一产产值959.6亿元,比 2021年增长16.1%;渔民人均纯收入33580 元,连续三年全国第一。

  坚持感恩奋进,绘就海洋渔业现代化新画卷

  坚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海上“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构建全域全量管理新体系。筑牢海上安全严密防线,持续推进海洋渔船“两新”工作,加快“三个一批”现代化海洋渔船建设,打造东海平安渔港品牌,实施海洋渔船白名单分类分级管理,迭代“浙渔安”数智平台,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海洋执法改革,全方位提升管理效能。

  激发高质高效产业新动能。锚定“十五五”部省共建海洋渔业现代化先行省,深化深远海养殖提升工程、远洋渔业提升工程、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建设提升工程、强链补链延链升链工程,扎实推进“东海人才”工程,加快培育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海洋渔业一产产值超千亿目标。

  谱写富裕富足共富新篇章。围绕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强化党建统领,持续打响“海上枫桥”“红帆党建”“东海渔嫂”等基层治理品牌,深化实施和美渔村建设行动,大力支持渔业观光、渔事体验、休闲海钓等新业态发展,多渠道促进渔民创业增收,全链条推动渔民渔村共同富裕。

  

  (来源: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

责任编辑:程明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